http://mil.eastday.com/eastday/mil/node62186/node62664/node62665/node87992/images/00435197.jpg
帐篷式野战医疗系统
http://mil.eastday.com/eastday/mil/node62186/node62664/node62665/node87992/images/00435196.jpg
现场检水检毒
近年来,我军野战卫勤保障装备以部队需求为牵引,以高新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水平为标志,以实用成果为重点,以增强能力为目标,走进“硝烟”,走出国门,构建了“课题从部队中来,成果到部队中去”的科研机制,实现了多项技术和整体系统的跨越式发展。请看记者采写自科研一线?
“红十字”在野战中历练
9月初,一场陆海空联合军事演练在某地拉开帷幕。在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阵地上,由数10个硕大的军绿色的、有着“红十字”标志的新型野战医疗箱组成的绿色墙壁特别引人注目。经过这场实战检验,整个医疗系统可以采用海、陆、空等多种运输方式进行机动。数小时可使整套方舱从工作状态收拢变为转移状态,几小时可展开形成一个拥有100张床位的战地医院,并拥有昼夜救治300名伤病员的能力。这个“野战流动医院”,主要包括手术方舱、术前准备方舱、急救方舱、药械供应方舱、卫勤作业方舱等以及发电、运水等附属设备,并由通道方舱连接成一个封闭的整体,可适应野战、灾害救援等野外医疗作业需要。
随着现代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正在发生革命性转变,要求部队具有高度灵敏的快速反应和机动作战能力。与此相适应,部队的指挥、保障等设备也必须高度野战化。我军卫生装备的研制和发展,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特别是“十五”以来,重点发展了火线救护装备系统、野战机动装备等8个系列108种装备,已经形成以车、舱、箱、囊为主体的、能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模块化机动野战卫生装备体系,突出体现了系统的功能整体性、结构层次性、单元关联性。从而可根据战时卫勤救治机构的组建和任务,实现单元或模块装备剪裁复合、随机组配、最佳调用,增强了机动应变能力。2002年经过联合国维和部队署考核、筛选,我军自行研制的野战急救车等14种卫生装备正式装备联合国维和医疗分队,分别在刚果(金)和利比里亚使用,标志着我军野战卫生装备走向世界。
信息技术进入卫勤“中军帐”
信息化战场需要信息化的医疗保障手段。记者在我军自行研制的远程医疗会诊车上体验了一次“生命接力”。在山谷间的远程医疗会诊车上,战地医生运用小型摄像机迅速对“伤员”小李的受伤部位进行录像,并快速在计算机上整理出一份“电子病历”,通过卫星通信系统把这些文字和图像信息实时发送到相距数百公里外的后方医院,在车上双方实现可视性“对话”,成功地对“伤员”实施了远程会诊和手术。模拟“伤员”小李看到战地与后方医院实现了卫勤保障互动,高兴地说,这些设备把专家“请”到了“战场”,再也不担心自己和战友受伤后被抬到上百公里外的医院,咬紧牙关忍受很长时间的疼痛了。
医疗数字化、信息化是全球医疗器械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实现未来战场医疗“无损化”、“精确化”最重要的技术保证。信息技术不仅使各类诊疗救治装备小型化、智能化、卫勤指挥与管理自动化、医疗信息管理网络化,而且使战略后方的医疗资源为阵地伤员救治提供服务,使野战远程医疗成为现实。“十五”以来,我军研制的部分卫生装备聚集和融入了大量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使卫生装备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并在信息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开发了卫勤指挥作业系统、战场救护管理系统等软装备;研制了单件信息化装备,如远程医疗箱,并在系统性装备中引入了信息化手段,如X线车中的图像信息可进行自动化处理,并可与其他卫生技术车辆联网作业,提高了战场外科救治水平及整体卫勤保障能力。
卫勤科研硕果累累
“十五”期间,由58位专家合力打造的全军第一部卫生装备专著《军队卫生装备学》出版发行。这部142万字的巨著吸收了国内外最前沿的学术成果,集纳了全军多年来卫生装备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当前军队卫生装备研究、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思路,被认为是全军卫生装备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受到军内外众多专家的广泛关注。基础医学方面,不少探索内容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细胞融合、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军事医学方面,核、化学、生物、激光等武器和高能投射物的各种伤害诊防救治研究,各种复杂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下的医学保障研究,以及在使用包括航天航空、深潜远航在内的各种现代高精尖武器装备中的医学安全监护研究等,均有可喜突破,部分具有独创性的项目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十五”以来,我军卫生科研战线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4项,军队科技医疗成果奖622项。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基层部队直接受益,并且通过在国际平台上的展示,成为我军卫生装备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新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