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论坛
搜索
社区银行
帮助
导航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黑色海岸线论坛
»
灌水乐园
» 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返回列表
发帖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龙凤中华
当前离线
帖子
24
我的爱好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9 小时
黑海舰队列兵
主题
0
积分
0
贝壳
0 个
性别
男
注册时间
2007-4-7
最后登录
2007-6-28
楼主
跳转到
»
正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龙凤中华
发表于 2007-4-9 00:49
|
只看该作者
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编者按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做客强国论坛,以“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等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视频
嘉宾简介 赵启正,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1940年1月生,北京市人。197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1958年至196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学习。1963年至1974年任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技术员。1975年至1982年任航天部上海广播器材厂车间副主任、设计科副科长。1982年至1984年任航天部上海广播器材厂副厂长。1984年5月至11月任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党委副书记。1984年至1986年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1986年至1991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91年起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1992年10月兼任浦东新区(筹)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浦东新区筹委会主任,同年12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共上海市委常委。1993年1月起任中共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管理委员会主任,1993年2月至1998年2月任上海市副市长。历任上海浦东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1998年1月后任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1998年4月至2005年8月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2005年2月28日,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增补赵启正为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被评为1978年上海市和航天部先进科技工作者,1978年、1979年上海市和航天部劳动模范。
访谈全文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发展、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对外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也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在互联网上也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先生做客我们论坛。您先跟大家打个招呼。
【赵启正】:大家好,我第一次来到网上和大家见面。
当前我国文化对外表达和传播的能力弱
[主持人]:今年“两会”上,您提出了“文化赤字”,这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访谈开始的时候,您能否先简要介绍一下目前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
【赵启正】: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对外交流是一年比一年好。回忆起上一世纪末,全世界网上的英文内容占80%以上,汉语内容不到4%。而今天不同了,英文的内容已经退到50%—60%,而汉字的内容大大增加,主要是我们各大网站的贡献。所谓文化交流的赤字,这是一个新鲜的说法,并没有涵盖我全部的意思。我是指在对外交流中,我们现在输入的外国文化是比较多的,相对这点来说,我们输出的文化比较少,这需要我们努力。以文化的典型载体图书来说,我们每年和外国的版权贸易大约我们输出是1,输入是8,对欧美这个比例就更大,差不多是输出1,输入100。这并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我们整体的文化实力还需要加强,这是我们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任务。也不是说我们的文化没有资源,这里很重要的是我们对外的表达和传播的能力弱。我们的电影在邻国影响很大,比如说《水浒传》在蒙古,《渴望》在越南,那是家喻户晓的,但是我们还没有对全世界有影响的大片,而外国大片到中国来的很多,我是指这样的一种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也是在改革开放中难免出现的,因为我们输入的图书大量是高科技的,而我们在高科技领域,在世界上还远远不是领先的,比如说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生物工程,有很多的科技图书输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是坏事而是好事,问题是如何加强我们对外的文化输出。
[主持人]:那么我们现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存在哪些困难呢?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赵启正】:我们文化的输出有很多种形式,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和外国人交往时,表达了中国人的风格、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是一种文化影响。但是更多的,大家还是着眼于文化产品,如图书、报纸、影视、歌剧、舞蹈,也包括我们互联网的内容。中国的文化产品在设计的时候,创造者和作者想的对象就是中国人,因此它对外国读者、对外国受众不一定适合,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在设计电影或者是动画的时候,是考虑了世界市场的,所以他们的产品容易适应世界市场。再有一个是语言障碍,汉语说的人最多,但是国家只有我们和新加坡,英语在世界上普遍流行就不说了,西班牙语也有30多个国家使用,也有几亿人,所以西班牙一些官员对我说,我们西班牙也没有力量办很多外文网站,但是我们的产品可以在几十个国家内通行,这是他们一个天然的便宜,这也是我们对外输出的一个障碍。我们想加强对外输出,克服这些困难,我们要培养一流的媒体,一流的创造者、一流的作家,国家也要给予支持,这样我们就能够加强我们的对外传播。有个可喜的现象,今年刚刚开完的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展,这是版权交易的世界最大的一个场所,今年出售的中国图书版权比去年是增加了5倍,这是非常可喜的进步,如果照这个速度进行下去,我们对外版权贸易1:8的逆差就可望改善。
[主持人]:面对这些困难,如果我们还想成为文化大国,还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加强?
【赵启正】:我想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我们要把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加以发挥,我们不能够只说我们的祖先多么伟大、多么光荣,不能只分享他们的遗产,我们要有新的创造,也就是创造先进的文化,而且这个文化还要对外传播。好的文化不对外传播,就成了没有挖出来的宝藏,就闲置了,很浪费。第一要把传统文化挖掘出来;第二要考虑如何对外传播。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我们不一样,语言不一样,如果让他们明白我们所想、我们所做、我们的价值观,就要下一番工夫,不仅仅是语言要翻译,而且是要一种文化的翻译。也就是说,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个好故事,比起《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感动人,但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全世界都传播开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果用越剧来唱,过长江过黄河就很困难,如果用小提琴协奏曲,外国人就听得懂,这就是一个例子,这就是中国的故事,国际的传播。中国的民乐也是这样,我们传播的时候,要有辅导,要介绍,要发表文章,要有评论,外国人才看得懂。
[主持人]:我们在这种文化传播过程当中会不会遭遇到东西方文化的冲击碰撞?
【赵启正】:文化冲突论提出来之后,在世界各国有很大影响,也有很多人把当前一些世界性的矛盾和冲突归结为文化冲突。这本书我仔细看过,我不能完全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对于文化差异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使许多文化能够共融,才是一种理想的更高级的文明。对于文化,我想不外乎这样几个态度,一是尊重别人国家的文化,特别是尊重那些文化的精华,这样不同的文化就可以互补。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外来的文化进来,吸收之后产生很好的后果,典型的是佛教的输入、这半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输入中国,这对中国都是有利的,所以相互尊重可以互补。如果毫不在意,也不研究,也不理会,就可能形成障碍,由于礼貌上的、表达上的区别,而使对方产生了误解。再一种,就是相互歧视,只认为自己的文化最高,别人的文化都不行,这就难免产生冲突,只认为自己所信仰的是对的,别人所信仰的不对。应该尊重大家信仰自由,这样就可以避免冲突。文化的差异如果被政治所利用,就可能发生战争,有一些战争,特别是在中世纪,我们看看欧洲史或其他的外国史,宗教战争是屡见不鲜的。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大的宗教战争,这就很值得研究,以这样一种和谐的态度来对待文明,可以说是一种和谐的文明,那是文明的最高阶段。
[主持人]:以前有没有发生这种冲撞呢?能给我们举具体的小例子吗?
【赵启正】: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有很多出国的机会,跟外国人见面的机会,可以举一个小故事来说明这种冲撞。当外国人送给中国人礼物的时候,中国人说,哎呀,怎么花这么多钱,我有了,不要了。外国人很不明白,为什么每个中国人都说有了,不要了呢?是不是虚伪呢?但是我们反过来说,我们送给外国人礼品的时候,外国人会当面打开,并且说,哎呀,这正是需要的,我们就想,怎么那么巧?他怎么正好就需要了呢?其实都是礼仪,如果不知道,都会以为对方不真诚。到新西兰看毛利人的表演,看不懂,可能会笑,他们非常忌讳这种笑,认为笑是一种不礼貌,是一种歧视,我们去的时候,都有人告诉我们。去年有一个英国人就笑了,毛利人非常生气,一头撞过去,把他鼻梁撞断了。
加强“走出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主持人]:您刚才回答中提到了很多次互联网。我们再回到互联网上,您对互联网对外传播起到的作用怎么理解呢?
【赵启正】:互联网是新生的、强大的文化载体。我接触互联网是1996年,只有十年,它太新了。当初互联网刚刚建立的时候,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互联网没有国界,没有共同的法规,也没有统一的管理者,但是这十年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其中也得有一定的规则,要有一定的文化和道德标准。中国对内的互联网我觉得很丰富了,大的网站也都建得很好,内容也很丰富。但是对外表达,刚才我说了,因为汉语还不够普遍,我们还得用外语对外国进行表达。我们现在有41种外语的网站,可以说我们想到的都有了,这些国家也很欢迎。西班牙的官员跟我们说,你们很慷慨,让我们西班牙人了解中国,你们也有力量,我们就不如你们。为了表示报答,我们用四个网页让你们编辑,这不是很好吗?西班牙和我们短信是通的,我当时发了短信,中国国际台网站十分钟内就把这四页填满了。西班牙官员说,你们中国的网络真好。我们中国的网页,大家不要认为只是对中国的,全世界的华人,以及外国研究中国问题的中国通,他们也是每天都上网的,我们表露出的中国文化他们也是研究的。无论对国内的观众,还是国外的观众,我们在网上还是要提倡和谐的网风。我想,在网络的报道上要提倡真实,避免虚假,避免泡沫。我们评论要提倡深思,避免肤浅。我们有时候也看看外国的严肃网站的网友提问,一般说来,它是成段的话,表达思想,也可能一百字、二百字,甚至于更多。我们有时候就是一句话,表达一个感情,还不够成熟。另外,对于不同的意见,对于有不同意见的人,还是应该友好和尊重,而要避免攻击。网友没见面,但是也应该提倡礼貌,避免粗俗。这样看起来更是享受,不要看完了生气、不愉快。
[主持人]:我非常赞成,您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赵启正】:不是要求,这是建议,我自己也这样做,大家也这样做。
[主持人]:我们再回答一个网友的问题。这位网友说,100多年前,中国被迫打开中国的国门,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魏源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一百多年之后,今天我们谈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您觉得“走进来”和“走出去”有何区别?两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赵启正】:今天我们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和全球对话时代,信息时代存在着三个要素:一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对信息的要求,可以说十年前、二十年前,我们对于外国的信息不一定像今天这样重视,那时候我们对外贸易量很少,美元和日元增值贬值对我们影响不大,而今天可能一个普遍人就有些美元和日元了,所以有需求,外国对中国更有需求,因为中国是欧盟、美国、日本的前三名的贸易伙伴,所以现在有需求。第二,交通工具方便了,人和人见面也很容易。中国现在一年出外的人数约三千万,改革开放以前,从1950年到1978年也没有三千万,所以现在是地球村了,再加上网络。所以,一个现代的通信工具和现代的交通工具,使人们对于国际信息的需求变成现实了,所以进入了网络时代。这样输入和输出同时都有了。我们需要输入,要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的精华,我们也需要输出,让全世界理解中国文明和中国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愿意在世界上孤独,最重要的就是要沟通。一个强大的国家,不只输出物质产品,还要输出精神产品,也就是让世界了解我们的价值观,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样就有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更多的支持。并不是说引进多了外国文化就不好,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各民族的精神产品会成为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有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就形成一种世界性的文学,可以说是很有远见的,那时候全球化这个词还没有呢,但是他已经有这样的远见了。所以“走出去”和“走进来”是双向的,需要同时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加强“走出去”,这是我们大家的任务,包括每一位网友都义不容辞。
[主持人]:谢谢您。我们的访谈就到现在结束了,通过赵主任的回答,让我们增强了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接下来是文字访谈部分,请网友继续关注。谢谢
中华文化需要继续挖掘、光大和创造
[赤县农夫]:嘉宾,您认为中华文化有哪些特点或部分能够促进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并繁荣下去?
【赵启正】:中华文化有哪些特点,这是相对于外国文化而言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难用简单的话来概括,我想如果从与外国文化的差异来讲,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语言和文字,世界上多数国家和中国的语言文字差异很大,我们很注意文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我们的表达往往比较宏观,比较强调智慧。中国和外国文化的一个区别,就是中国人多数并不信仰宗教,并不崇拜某一个神或者某些神。但我们大家共同的价值观却是一致的,是因为我们有中国的哲学传统。最初当然是孔子、老子、孟子,由他们开端的,以后历代有所发展。而这种文化是敬鬼神而远之,但是它并不是没有价值观和伦理观。这里面孔子教导我们要“仁”,孟子教导我们要“义”。我们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西方说,要想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别人。我想这也是某些文化和我们的共通点,这也就是人类能够共存的原因,因为文化中有共同性。孟子说舍生取义,这也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因此中华民族有很多仁人志士能够为国家的利益而捐躯。中国文化还有一个应当继续挖掘的,就是我们宣扬的和谐思想:“和为贵”、“求同存异”,这样的思想在我们人民群众中是普遍存在的。和而不同,不仅在人和人之间是正确的,在国家和国家之间,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也是正确的。所以我想,中国文化的特点还需要我们大家继续去挖掘,去发扬光大,并创造新的文化。
[我来探索探索]:赵启正嘉宾好,您是否认为文化表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衡量文化是否先进或落后的标准是什么?
【赵启正】:文化的定义很多,没有一个共同公认的标准定义。我们不妨不提定义,而说文化主要包括了什么。我想,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应当包括了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包括了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也包括语言。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它和思维方式有联系,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要素。它包括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道德观,当然它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表达中国文化,而总体的表达就是我们民族的共同特点。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外国人并不能接触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就像我们接触外国人也只接触几个、几十个,而这些人的表现就被其他国家的人理解为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了。所以我想,对外表达中国的文化,我们是人人有责的。我想,文化的确是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比如说,在婚姻风俗方面,以前是父母包办、媒妁之言,在今天来说就是落后的。外国的文化,我们也要分先进的和落后的,我们要吸收那些先进的。我想,先进的文化应当是促进国家进步、促进世界的和谐,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的文化,使人得到高度的享受,使人类的智慧进一步发展,这样的文化就是先进的文化。
[黄晨灏]:尊敬的赵院长先生,您好:文化交流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化传播”.政府有没有具体的资金和支持方案呢?谢谢.
【赵启正】:这个问题包括了我们对外国的文化交流以及国内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我想着重回答国际间的交流。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我觉得以民间交流为主体是合适的,因为文化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动力,政府应当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条件。我们的作品是中国的作家写的,我们的电影是中国的演员演的,我们的歌曲是中国人创造和中国人歌唱的,这都是民间的产品,而政府则是应该提供足够的舞台和支持。因为对外传播比对内传播的困难就是有距离的区别,有语言的区别,有经费的需求,所以我想,国家的支持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初期。现在我们看一些外国的歌剧、交响乐、芭蕾舞到中国演出,往往他们的国家也有所支持,但是他们的商业性也很强,就是在中国票卖得很贵,完全靠政府支持不能做得非常强大,政府只能是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支持,其他的应该靠民间自己去努力。我认识日本的索尼公司的一位文化经纪人,他们收购了美国的文化机构,把《美女与野兽》介绍到中国来,他对我说,中国的演员是一流的,中国的舞美不错,算二流的,中国的文化经营是三流的,文化的经营应该也考虑市场的需求。也许它和一个工厂的经理、贸易公司的总裁所做的工作有某些类似,这样中国好的产品才能走遍世界,我觉得这个话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国的软实力在逐年增强
[首席思想家]:赵先生,您是否认同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这种说法?
【赵启正】:我认为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但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它是主要的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的一个共同的思维和品行的规范。问题是,儒家文化有些在今天看来是落后的,在“五四”时期已经对儒家文化中的落后部分进行了批判和放弃,这是必然的,如对妇女的歧视,如对封建思想的摈弃。中国的哲学也表现在儒家文化上,如孔子、孟子等等,还有法家等也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但是今天问的是儒家文化,中国哲学的主体是儒家文化,中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相比更多是入世的,它和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我们不能把它放弃,因为我们两千年以来,中国这么大的面积,这么多的民族和地方,分裂的时间是很少的,如“三国”、东周列国,但是统一的时间是非常长的,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文字和共同的哲学,这就是我们维护统一和团结的力量。
[李晶]:赵院长好,欢迎您来强国论坛与大家交流,请问您常看强国论坛吗?强国论坛在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方面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谢谢。
【赵启正】:强国论坛是中国的最有名的论坛之一,它成立得很早,成长也很迅速,也很健康,它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的一个论坛。在这个论坛中,大家讨论了共同关心的问题,对于促进中国的进步、促进我们思维的开阔是大有好处的。但是我也觉得,我们强国论坛还有继续提高的余地,特别是觉得我们很多网友没有把自己的深处的思想完全发挥出来,有一些言论我觉得还显得很肤浅,不够深刻,也许我们应该做某些钻研,而提出一些更为准确的和更为有深意的评论,这样彼此就能相得益彰了。
[鸣蝉网]:文化传播是软实力的体现,中国的这个方面现状如何?
【赵启正】:软实力是从外国传来的一个词(soft power),最初是小约瑟夫.奈提出的,我觉得soft power译成“软力量”可能更准确一些。这是指经济、军事那些物质的和用数字统计的力量以外的一种力量,主要的表现是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外影响力强的时候,它将能得到更多国家的人民的理解,会得到更多的支持。软实力强的国家,它就有强大的影响力,就如同在经济贸易中一个威望高的银行,它的信用指数就高,一个讲信用的或有能力的、有资产的大公司,它的信用度高,它的谈判成本就低。那么一个软实力强的国家,它的国际活动以及它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就容易成功。所以,文化的确是软实力的主要表现。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是逐年有所增强的。这次大家看中非合作论坛,非洲几乎绝大多数国家都来了,来了四十七八位国家领导人,大家一起商讨如何加强中非合作,如何在经济上有更大的发展。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软力量的表现。即使在非洲,也很难开这样一个将近50个首脑的会议,这就是说,他们理解了中国,他们信任中国,他们与中国友好,这就是软力量。
[历史深处]:启正主任,海外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孔子学院”,你觉得这类学院在对外传播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赵启正】:“孔子学院”是在外国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舞台,其中重要的任务是教学汉语。虽然是一件新鲜的事情,但是在很多国家已经成立了。这些学院的老师绝大多数是中国的语文教师,我觉得最合适的就是我们的中学语文老师。现在报名的人数很多,在西班牙就曾经有不得不增加开班的现象。事实上,推广本国语言是很多发达国家的共同做法,像英国,推广英语是他们的国策,他们在推广英语当中还有一定的收入,大约占GDP总额的1%。我们推广汉语,并不是从商业角度出发的,我们是希望能更多的人能够直接阅读汉语的文化产品,他们不仅自己成为直接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他们也会成为向他的同胞传播中华文化的人。
[宝玉袭人]:赵主任,按照您的说法,现在世界的文化信息秩序是失衡的,我们的文化输出量远远小于输入量,而网络媒体的兴起为大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的提供了可能。请问,广大网络媒体在改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怎么去做?
【赵启正】:网络比起图书、报纸来是更加迅速的、成本也是比较低的,和电视比较起来,它又没有收看时间的限制,所以它有独特的优越性。中国的网络可以说是以汉语为主,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为辅,外语网络也有一些。对外表达目前主要是靠外语的网络,这些网络编得都是比较严肃认真的,目前的问题是活泼性不够,因为中国网友不太关心,即使是外语好的人,好像也没有参与,也没有投稿,也没有挂贴子,所以显得不够活泼。网上所表达的,在外国人来看,这就是中国现实文化生活的一个窗口,就是中国网友的文化水平和价值观的一个表征,所以不要小看了我们网络的内容,它的确是我们文化表达的一个面。我特别希望我们的表达要有中华文化的特色,表现出一种宽容,一种认真,一种与人为善。还要表现出我们的真知灼见,以让人家对中国网友钦佩。
[不是我不爱你]:启正,上海等地有“私塾教育”,不知您对此如何评价?
【赵启正】:我从报纸上见到了这个报道,我也很好奇,似乎它并没有取代我们原来的常规的教育,只是业余的一点训练,或者是对古代的一点回味。四书五经中的确有很多还是可取的,孔孟之道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掌握的,如果用一点时间,辅助这个孩子多学一点中华文化的话,我觉得可以让他们看一看再说,因为这个事也没有成风,也没有普遍,只不过是有些地方有很少的学校做了这种实验,孩子们也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我们看看再说,允许他们不断的改进和提高。当然不可能让它普及,也没有这个必要。
[诚信别动队]:中华文化就是中文,但是现在对中华文化有研究的学者很少,而且存在两难问题:懂中华文化的外语不好;外语好的不懂中华文化。
【赵启正】:中文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且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中国研究中华文化的人还是很多的,也有很多权威的人士,问题是他们的作品不够普及。以我学习物理出身的人来看,我看他们的作品太深太厚了一点,我希望他们能够写一点薄的书,让我们非文化专业的人或者外行能够读得懂、读得快。谈到学外文的问题,我想,中国很多人学习外文是很必要的,因为文化的交融、文化的互补能够使一个国家本身的文化和国力提高。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时代,不能设想我们没有足够的人掌握外文。问题中还提到两种语言偏废的问题,如果为了学习外文而荒废中文是很可惜的,我觉得学习外语能够促进中文的提高,学习中文也能促进外文的提高。
文化的传播也要求同存异
[把弄国粹]:赵启正先生:不妨看下黑格尔对中国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评价,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真相......您以为呢?“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一个二流伦理学的爱好者”。
【赵启正】:黑格尔是一个大哲学家,但是我相信,他没有来过中国,不会中文,也没有读过很好的《论语》的德译本,因此他对孔子的了解决不是全面的。一个外国的哲人,对中国文化的评价我们只能参考,并不能完全随从。黑格尔也有表达对中国文化赞赏的话,他说,当人们在莱茵河的原始森林的黑暗中徘徊的时候,中国人已经有了高度的文明,这也是他的话。而中国人在那时候的高度文明,不就是以孔子为首的诸子百家吗?所以,我们对于外国人的话也要有所分析,不必为外国人的批评而沮丧,也不必为外国人的表扬而得意忘形。
[首席思想家]:赵先生,和西方主流文化相比,中华文化里的宗教成份相对较少,这两种文化的沟通基础迥异,如何才能实现相互融合?
【赵启正】:你说的是一个事实。宗教的产生有其背景,最早是对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对于雷、电、风的恐惧,那时候的宗教是原始性的。后来,宗教逐渐发展为道德性的,规范了一些行为准则,但是其中有对神的崇拜。中国的文化则是“敬鬼神而远之”,而中国文化中的道德标准、伦理标准是很适合中国大多数人的,所以在中国由于有中国哲学使人们的价值观统一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社会。也就是说,中国大多数人并不祈求在宗教中对神的信仰而得到安慰。那么结论是,关于信仰问题没有统一的模式。随着民族、地区的不同,而各有特色,这就是一种求同存异。
[扬子尖]:赵主任,中医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但前不久有人呼吁废除中医,不知您是如何看待中医的。
【赵启正】:中医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的看法,各人可以有所不同。你看医生的时候,也可能有所选择。但是在中国,中医的生命力是长久的,并且会继续发出新的光和热。有人反对中医,那也许是他个人的选择,但是我不相信有很多的人会反对中医,那是少数人的观点,这在历史上、在近代史中也都有过,这也不足为奇。本身从事中医的人士或者科学家都在努力,弥补中医的不足,比如我们的实验仪器和方法相对不足,这不是中医的过错,这是我们的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不够的关系。
[李晶]:给孔子做标准像是否出于更好传播中华文化的长远考虑?
【赵启正】:我们综观世界,凡是文化伟人都有肖像,我们在希腊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文化商店出售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小塑像,最小的只有手机那么大,最大的比真人还要略大一些,制作精美、形象生动。不同的商店、不同的地方,同一个伟人的形象大体一致,有的可能稍微笑一些,有的可能稍严肃一些,但是看得出来是一个人。这些人是希腊人想象出来的,当时并没有照片,这样对于希腊文化的传播和在世界的地位有很大的好处。孔子是古人,他没有相片,历史上有些人画了他的像。我们在对外传播的时候,比如外国的孔子学院,就希望我们立一个孔子像在那里,我本人也向一些德国和巴西的公园赠送过孔子塑像。最近美国一个大学生中国学习团,在清华大学与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那位老师说,这是中国的伟人,这是中国的亚里士多德,中国的柏拉图,中国的苏格拉底,大家三鞠躬,清华的同学很受感动,所以我觉得是需要一个像的,并且这个像要大体一致,不要让外国人感觉中国有那么多不一样的孔子。至于是否叫标准像,这没有关系,或者说应当有一个大体一致大家认可的形象吧,我认为不能把它变成商业行为,这应该是一个文化行为,这个像是任何人都可以用的,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可以做成雕塑,可以做成浮雕,可以做成画片。
【赵启正】:谢谢各位网友,我们的交流我很愉快,以后有机会再交流。因为回答仓促,未必正确,请大家谅解
收藏
分享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流浪的逍遥
当前离线
帖子
9498
我的爱好
阅读权限
200
来自
四川
在线时间
434 小时
论坛巡查
主题
9
积分
1561
贝壳
1561 个
来自
四川
注册时间
2004-9-15
最后登录
2017-5-12
沙发
流浪的逍遥
发表于 2007-4-10 00:5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无意之间听电视,说,韩国把中文列为非常重要的学科,已经有15万人精通中文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黑色海岸线欢迎您
——————————————————————————————
逍遥的Blog:http://blog.thysea.com/user1/lzlan124/index.html
TOP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使用交流
网络安全
网络技术
娱乐休闲
灌水乐园
文学天地
美图欣赏
网站办公
站务处理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