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墨家

   墨家——
        先秦学派之一,创始人墨翟,世称墨子,这也就是墨家之名的由来。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清庙之守",意思是管理庙中事物,演习郊祀或其他祭祀礼仪。春秋初的尹佚,便是"清庙之守"。 据说他的传人史角居于鲁国,墨子曾前往学习。
     墨家理想人格讲究"任侠","墨子之门多勇士"( 陆贾《新语·思务》)说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崇侠尚武,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则说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侠肝义胆。
    《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可见墨子是从儒家分出来的。墨子并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一面旗帜,在战国时成为与儒家相抗衡的引人注目的"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显学篇》)。而经过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学由显学逐渐变为绝学。
    墨子其人——
关于墨子的生平身世,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末尾提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所以后世对他的生平身世一直争论不休,有说是宋人,有说是鲁人。
    墨子"好学而博"(《庄子·天下》),并且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对他这种"士志于道"的精神还是十分赞扬的:"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庄子也由衷得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
    墨子的手工很巧,据说他用木头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体;用木料拼成的木鸟,能在天上飞一天;还比当时的巧手公输盘更早的发明了云梯等等。由此可见,这位墨子还是一位发明家、科学家。
    不过墨子许是为了巩固自己学说,而提出世上有鬼,还教人敬事鬼神,进而形成了一种落后的宗教观,也因此,到东汉哲学家王充写《论衡》一书时,遭到了王充的狠狠批判。但无论如何,墨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无疑占着极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极杰出的优秀人才。
    《墨子》其书——
        战国末期,墨家后学将该派的著作汇编成《墨子》一书,《墨子》一书是墨子言行的忠实写照,又称《墨经》或《墨辩》。
    此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诘屈聱牙,以致两千来年,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才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光沿直线前进,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成像的一些情况,尤以说明光线通过针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论为著)、数学(已科学地论述了圆的定义)、力学(提出了力和重量的关系)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一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墨家思想——
        该派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书中。尚贤尚同是《墨子》一书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思想鉴借——
        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积极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

墨家

一看标题就知道要对《墨攻》下刀了···

TOP

墨家

想找个人人拍砖的都找不到

TOP

墨家

《寻秦记》里还有墨家呢。
现在为的票房,多拉明星来捣糨糊罢了。卖的是明星脸不是卖剧情的。

TOP

墨家

商业化一下能赚钱啊~~~
满城尽带黄金甲,MM的内衣高多少mm还得讨论一下呢

TOP

墨家

还以为是企业文化呢
嘿嘿

TOP

墨家

最后一句:〈墨攻〉此片不过是取自日本人的一个扭曲中国历史的漫画为导演的赚钱工具!一个依靠大明星来摆POSS的小丑(拜托下次也化个妆再上镜,要不干脆让刘SIR穿上西装,戴墨镜)

TOP

墨家

战国人是平头留个洛腮胡子的刘德华造型吗?

1 中国古代服饰发型演变
1.商代的发式 辫发局部(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本图为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


2.东周男子服饰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3.春秋战国贵族冠帽与服饰 战国白玉人像,头戴冠,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外,还有一种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这种服装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本图为戴冠、穿宽袖服装的官员(战国玉人,传世实物,原件现藏故宫博物院)

4.汉代长冠 戴长冠、穿袍服的官员(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着衣木俑)。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衣木俑所戴即为此冠。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本图为戴长冠,配黑色绛缘领袖的袍服及绛色裤袜。

5.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6.汉代妇女服饰实物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中,服装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着富有吉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异常丰富,尤其是服装,经历二千多年,质地仍然坚固,色泽依然鲜艳,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高超水平。本图为“信期绣”茶黄罗绮绵袍(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实物),身长132公分,两袖通长228公分。
7.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本图为穿三重深衣的妇女(陕西西安红庆村出土加彩陶俑)。

8.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为曲裾深衣,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本图为汉代宽袖绕襟深衣图(参考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复原绘制)。

9.隋代女服 隋代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长裙是最为基本形式。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及翻领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图。
10.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此图为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11.宋代贵妇礼服——宋代大袖衫、长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在北宋年间依然流行,多为贵族妇女所穿,是一种礼服。普通妇女不能穿着。穿着这种服装,必须配以华丽精致的首饰,其中包括发饰、面饰、耳饰、颈饰和胸饰等。本图为戴冠、穿大袖衫、长裙、披帛的贵妇。(敦煌莫高窟壁画)
12.明代服饰 明代妇女下裳多穿裙,穿裤的少见。其中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都绣以花鸟图案,另在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即为“凤尾裙”。更有用整缎折以细褶的,为“百折裙”。上图为 凤尾裙(传世实物);下图为布制女鞋(出土实物)。

13.明代比甲 比甲展示图。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比甲的名称,见于宋元以后,但这种服饰的基本样式,却早已存在。比甲为对襟、无袖,左右两侧开衩。隋唐时期的半臂,就是与比甲有着一定渊源关系。明代比甲大多为年轻妇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间。到了清代,这种服装更加流行,并不断有所变革,后来的马甲就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加工改制而成的。

TOP

墨家

    不少观众一直对这部影片的名字有着疑惑,什么叫墨攻?墨家思想的精髓不是非攻吗?其实张之亮等编剧的《墨攻》是《墨子攻略》的缩写,[color=#FF0033]“攻略”一词来自日本电子游戏界,是从游戏闯关指导衍生开来的。实际上,这部电影不是取材于中国历史著作,而是一部名为《墨子攻略》的日本漫画,由森秀树绘制,酒见贤一创作的《墨子攻略》,只以中国战国历史为蓝本而已。这里就有了一个很大的疑问,为什么这么严肃的历史题材要选用日本的漫画版本?这个漫画故事离奇,画风夸张,为商业为目的不惜虚构甚至扭曲历史,为什么中国人拍摄中国的历史,要用这样的剧本?
    歪曲历史  强调战争
    从原著漫画来看,已经存在对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的歪曲,《墨子攻略》不惜篇幅和笔墨刻画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但却诬蔑这是中国人自相残杀的丑陋人性。甚至将日本侵华战争的卑劣行径通过漫画演绎强加在中国战国诸侯征战上:秦军在墨家的支持下不但使用了生化武器——飞蝗,甚至还使用毒气,而站在正义一方的革离也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影片中墨家的仁爱精神荡然无存。此外,对历史人物的扭曲也非常严重,影片不仅扭曲了墨家头领田襄子的人格,而且在历史上根本没有革离这个人,秦国名将王翦被处理成好色的莽夫,中国战争巨著《孙子兵法》也被贬低得一钱不值……
    主题隐晦  发人深省
    影片最后的结局隐晦地表达作品主题:革离最后城破败走,但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理想国,在漫画里理想国分明就在富士山下,从贪婪狂妄、愚昧无知的纷争中的中国逃离,建立的世外桃源却是日本。甚至在故事最后加上中国爆破原子弹成功,参加现代战争的军人的画面。漫画最后一句话是:“从2000年沉睡醒来的革离,是以怎样的心情来看待这个国家的呢?”讽刺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作品值得我们投巨资去改编和翻拍吗?  [br][br]-=-=-=- 以下内容由 黑色叶子2006年12月10日 07:56am 时添加 -=-=-=-
来源http://xmwb.news365.com.cn/tt/200610/t20061031_1156961.htm

TOP

墨家

屠具杀意

屠字的本意就是杀戮。
  屠城的意义就是在攻破军队、瓦解围城后,大量的残杀。以下就常见的误会一一说明,非为传说中的屠杀必属杀光,而且只有针对人民才叫屠杀,或者屠城只是破城的意思,还有屠杀仅出现于军纪不良等谬论。
  一、屠非杀光
  因此首先已经排除屠为全部杀光,否则也不会有「三屠」,一屠就已死光,何足道及二屠,乃至于三屠呢?正因一屠杀不完,所以二屠继续,二屠再杀不光,三屠再来等。
  屠杀的对象也不限平民,对于军队兵卒亦可为屠,《三国志.魏书.陶谦传》:「(初平四年)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其中「谦兵」指的就是陶谦的「军队」,死亡数以万计地死亡,不是只有陶谦的「人民」死亡数以万计;再结合《后汉书》,则为「(初平四年,曹操率军)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泗水为之不流。」可知曹操屠城,目标在打击陶谦军队。
  姜维能「屠陇右」、曹仁有「屠宛」及孙权为「屠江夏」,屠字所指悉为「严重杀戮」,但非赶尽杀绝:
  (一)陇右:魏明帝还二次下诏大赦,其中不乏使「陇右四郡及金城,连年受敌,或亡叛投贼,其亲戚留在本土者不安,皆特赦之。」陇右在战后还是有人残活,姜维并未屠光陇右。
  (二)宛城:南阳宛城虽在曹操时被曹仁被屠城,但仍未杀光无人,后来曹丕还愤怒当地收入太少,逼死宛城官员,按「黄初三年,车驾至宛,以巿不丰乐,发怒收俊。」若宛城当初被屠毫无人烟,不要说当地不应太繁荣可期,也不会有后世的南阳人才济济出现,早就在曹操的时候被屠杀干净。
  (三)江夏:孙权屠江夏后,「虏其男女数万口」而走,这「数万人」就是孙权屠城未杀光的证明,另外则是后来江夏太守有刘琦率兵驻守江夏,甚至有文聘带兵镇守江夏,还有孙权后来任命程普为江夏太守屯兵,若是江夏早被屠光,此三位江夏太守恐怕得自携人民赴任。
  至于屠杀则不分平民或士兵,因为拿起武器的平民就可以视同军队,放下武器的士兵也不会变成平民。即使全死士兵,也算屠杀,曹操在徐州对「谦兵」(陶谦士兵)所作所为,正是屠杀。
  二、屠同破意
  至于屠城是否有攻城的意思,从攻、拔、陷、击及克等各式各样专门形容词而言,屠城之发生必发在已攻陷,与其说屠城在于攻陷,不如说屠城重在得手之后的杀戮,而且是像宰牲畜一样的残杀守城军民。
  (一)先破再屠
  从《荀子》提到「不屠城」、《吴起兵法》之「可以屠城」及《吕氏春秋》的「尽屠其家」,均是重杀戮,虽然全有攻陷之意。不过屠城本来就发生于攻陷之后,所以屠城之前当然已发生攻陷。
  孙权派「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所以先攻城,再屠城。
  江东「吴丞相军师张悌、护军孙震、丹杨太守沈莹帅众三万济江,围成阳都尉张乔于杨荷桥,众才七千,闭栅自守,举白接告降,吴副军师诸葛靓欲屠之。」也是先攻击,然后再欲屠城。
  曹操在兴平三年「九月,公东征布。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亦是先征吕布再屠彭城。
  夏侯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同样也是先攻再屠。
  怎会有先屠再攻呢?此为先后顺序。先攻再屠,比较合理。
  (二)屠即破义
  《说文解字》:「屠,刳也。从尸者声。」又《广韵》:「屠,杀也裂也。」因此屠字的本意就是「剖开」,屠城就是把城剖开,当然就是「破城」之意;屠狗一定把狗分裂,与剖狗、破狗的意思相同。
  屠城会不会只有攻城而无杀戮,若从战争不会不死人的角度,连攻城及围城都会造成伤亡,即使攻城、拔城也会有杀戮,何况屠城摆明就是多杀戮,而且是残忍的杀害无法抵抗者,所以用酷杀牲畜的「屠」字来形容。因此屠城会比攻城更富杀戮,围城可自损三分之一,连攻城军都死伤惨重,没有理由破城之后,守城军民反而发毫无伤。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三)屠破比较
  「破」字就带很大的杀戮,何必非「屠」不可?
  1、项羽「破」汉军
  「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2、曹操「屠」徐州
  「(陶)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注意到两者被害者皆为军队兵卒(刘邦汉卒及陶谦士兵),不为平民,而且「破军」不比「屠城」逊色,死伤人数不惶多让。
  秦「坑」赵卒都能称为「破」赵,皇甫嵩「屠」黄巾改称「破」黄巾,有何不可?丞相蔡泽当面对秦王称功时,便提到「诛屠四十余万之众,尽之于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人臣当面赞扬君主,屠字在古代是个褒义字。
  长平坑四十万赵卒:明明是在长平坑陷屠杀四十万赵卒,却称为「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主要言及「破」赵卒,而非「屠」赵卒。
  黄巾首功级数:《后汉书.皇甫嵩列传》:「嵩、操与朱隽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又进击东郡黄巾卜己于仓亭,生禽卜己,斩首七千余级...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嵩复与巨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而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如此严重的杀戮,成千上万的屠杀,行文却仅言及「破黄巾」,不道及「屠黄巾」,可见「破」比「屠」还严重。
  「屠城」当然含有「破城」的意思,不「破」如何「屠」?当然先「破」再「屠」,至于「破」是否不流血或少杀人?还是如同「屠」般带有大量的杀戮,可参考项羽「大破汉军」,汉军(没有平民喔!)死亡数超过十万以上,「破」字的战功,数量大不大呢?
  三、屠必预谋有军纪
  屠具杀意,而且是有计划的杀害,没有军纪很难全面扑杀,因为会疲于追捕,只有布署安排像关门杀狗等,才有办法施以坑杀或兜剿。绑而后杀,缚而后宰,屠杀不会是意外,屠城更少不了杀戮。
  屠城一定是有纪律的组织行为,军纪太差还不能屠城,否则部分士兵脱队而走,势必破坏全体计划,例如原令包围,若有士兵擅离职守,就会造成缺口,待宰的肥羊就会趁机逃亡。而且屠城一定要分工,指定有人搜查(以寻目标)、指定有人围捕(以防脱逃)、指定有人备战格斗(以消抵抗)及指定有人执刑(刺剑插刀)等,甚至要常常与上级保持连络,以免落单遇到叛民聚众抵抗,或者支持友军应付压力、甚至随时听命上级的命令,或中止任务、或扩大范围以及分合包抄等。
  彻底服从命令的军队,才有可能屠城。
  汉光武帝的治兵军纪良好:《光武本纪》:「城中出降尤者言光武不取财物」、《冯异传》「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祭遵传》:「光武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李忠传》:「世祖会诸将,问所得财物,唯忠独无所掠。」、《杜诗传》:「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冯异传》:「(光武)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
  但是《耿弇传》却有:「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为何治兵军纪良好的汉光武帝,却有屠城辉煌纪录的名将?其实认清屠城本来就不是部分军纪败坏的士兵的突发行为,便容易理解。像汉光武帝对吴汉屠川,也只有寥寥几字「帝闻之怒,以谴汉。」最多骂吴汉副将:「城降三日,吏人从服,孩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于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尚宗室子孙,尝更吏职,何忍行此?仰视天,俯视地,观放麑啜羹,二者孰仁?良失斩将吊人之义也!」但是汉光武帝没有对吴汉作出任何惩罚,益州人民人死不能复生,这就算了,不但不骂吴汉骂副将,而且汉光武帝对吴汉的处置是「赐谷二万斛」,以答灭蜀之功。
  吴汉屠川,汉光武帝口头谴责,实际赏谷二万斛,这根本就是奬励。
  江东孙策也是军纪良好善兵征战的人,举凡「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但是为孙策在正史的战绩却是:「屠东冶」、「获其吏士妻子四千人」、「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及「斩虎、韩晞已下二万余级,其赴水溺者一万余口,船六千余艘,财物山积。」总不能再把屠城的命令推给部分失控没军纪的士兵吧!那个大胆的士兵敢违背孙策的意志而屠城呢?想必此即孙策本人授意,士兵顶多执行命令。
  曹操征吕布、屠彭城;围张超、屠雍丘;征乌丸,屠柳城;战袁氏,屠邺城;伐陶谦,屠彭城、傅阳、取虑、睢陵及夏丘──此皆曹操早期亲率领军,军纪保持在最佳的时候。甚至于夏侯诸曹也是:屠兴国、屠枹罕、屠河池、屠宛及屠太原,其中还有官渡之坑杀八万人,也应够资格称屠杀。曹操不会不善治军,也不会有军纪败坏的将领出来挑战曹操的指挥?曹操的爱将会不善治军、被部分劣兵乱肆军纪吗?
  曹操军令:「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对降兵降民不赦是什么意思?而以严令赏罚着称的曹军,其纪律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足见其能。因此与其反问曹操治兵良好而不可能屠城,不如说曹操借由屠城来检验治军的成效。
  屠城应证明了曹军的军纪严格,有组织、有计划的发扬统御理念。

TOP

墨家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兵法之上上,《墨攻》中表现的同是杀人,谈何兼爱,墨家的成就在于墨守成规,怎么成了墨攻了?大有评论家谈出什么以守为攻。。只有以攻为守
攻必须是发起方,是因。 不如改名〈墨守〉

TOP

墨家

   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弃攻宋国的打算。公输般也认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
    他解下了身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下围着当做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
    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一个用云梯攻城,一个就用火箭烧云梯;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木擂石砸撞车;一个用地道,一个用烟熏。
    公输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来。
    公输般呆住了,但是心里还不服,说:“我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你,不过现在不说。”
    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
    楚惠王听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弄得莫名其妙,问墨子说:“你们究竟在说什么?”
    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不过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帮助他们守城了。其实他打错了主意。我来到楚国之前,早已派了禽滑釐等三百个徒弟守住宋城,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即使把我杀了,楚国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没有希望,只好说:“先生的话说得对,我决定不进攻宋国了。”
    这样,一场战争就被墨子阻止了。

TOP

墨家

    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该派创始人为墨翟(见墨子),故名。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与儒家并称显学。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它主张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 ,主张“ 闻之见之 ” 、“取实与名”。它提出三表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方法 。
  后期墨家的传承情况不详,有分为两派或三派之说。它对前期墨家的社会伦理主张多有继承,在认识论、逻辑学方面成就颇丰。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外 ,也承认理性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对前期墨家的经验主义倾向有所克服。它还对“故”、“理”、“类”等古代逻辑的基本范畴作了明确的定义,区分了“达”、“类”、“私”等3类概念 ,对判断 、推理的形式也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墨家的主要思想汇集在《墨子》一书中,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6篇又称《墨辩》,一般认为是后期墨家所作。

TOP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