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评中国外交理念三大误区

众所周知,外交的实质,乃是在国际交往中,维护、争取本国国民在世界上的充分利益和有尊严的国际人权地位,详情可参阅笔者《国际人权与国内人权》一文。
  但是,长期以来,从清王朝后期直至今天,中国人的外交理念却始终存在着许多误区,其中三个重要的误区分别是:1、“落后就要挨打”论;2、“弱国无外交”论;3、重战略轻战术、重大局轻局部、重长远轻当前。

  1 、质疑“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

  笔者在2000年初撰文《应当停止使用“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并指出,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的政府官员、传播媒介、普通民众中,经常在使用“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这种说法看起来既通俗又有说服力,其目的是为了焕发广大国民的民族自强精神,以便尽快改变落后状态,使自己强大起来,不再受外国外族的欺辱。

  然而,在国际关系和民族关系中,反复使用“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是极其有害的。这是因为,“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抹杀了侵略战争的性质,它把侵略与被侵略的事件转述为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不可避免要发生的事情,或者说成是人类社会一种正常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侵略者的罪行不再被谴责、不再被追究,而被侵略者却在检讨自己的过失,显然这对于被侵略者是不公正的也是不明智的。

  此外,我们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所谓“落后就要挨打”这种表述用语的另一种含义乃是“强大就要侵略”。目前我国正在日益强大起来,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美国、日本等反华势力也在不断鼓吹、煽动、贩卖“中国威胁论”;如果我们继续使用“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无异于为敌对势力提供口实,他们会说“按照这种逻辑,你们中国人强大起来当然也要打别人了”。也就是说,“落后就要挨打”既开脱了过去的侵略者,又对我们自己日后的强大不利。

  其实,一个国家敢于侵略另一个国家的原因非常复杂,落后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则在于软弱、分裂、腐败。道理很简单,一个软弱的民族缺少抵抗入侵者的勇气,一个分裂的国家难以团结一致抗击入侵者,一个腐败的社会不可能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而这一切正是侵略者认为有利于自己发动侵略战争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有许多落后(主要指发展水平)的国家,只要那里的人民坚强勇敢、众志成城,那些先进的或有野心的国家是不敢轻易对其发动侵略战争的。同理,也有许多强大的国家,他们有着自己的道德和原则,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强大,便一定要去欺辱、侵略其他落后或弱小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复杂的国际关系简单地变成“落后就要挨打”呢?

  因此,笔者强烈呼吁,立即停止使用“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对于我国曾饱受侵略的历史,在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也不应当仅尽停留在“落后”这一点上,而是要深刻地反省导致落后、软弱、分裂、腐败的根源。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彻底清除任何“侵略有理”的说辞,因为一个发展水平暂时落后的国家,更不应当为侵略者或潜在的侵略者提供实施侵略的理由,而最高的人权正是不容侵犯的权利!

  2 、质疑“弱国无外交”的说法

  如果说“落后就要挨打”是在受到武力侵犯时的软骨托辞,那么“弱国无外交”就是在遭遇非武力侵犯时的软骨托辞。所谓“弱国无外交”的论调,意思是说弱国面对强国,只能忍气吞声、只能忍让、只能束手无策。问题是,我们即使承认有这种情况存在,并不等于还要承认这种情况存在是合理的。这是因为,人类社会存在的现象并不就一定就都是合理的。

  难道说弱国、小国就真的不能去争取自己的权权利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弱国的外交工作就是要向强国争取自己的最大的利益,当年蔺相如面对强秦,能够完璧归赵,表明弱国也能够获得外交上的胜利,关键是要有骨气,并且要有办法。众所周知,联合国宪章的主要精神就是主张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因此,弱国无外交的说法,也是与联合国宪章的精神相违背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现在的中国还是弱国吗?中国拥有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中国拥有核武器,中国有13亿人口,中国有上万年的文明历史,中国有1200万平方公里的陆路和海洋国土面积,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与美国、德国名列世界三强,凭什么还要说自己是弱国?如果中国是弱国,那么其他绝大多数国家还能活吗?

  中国政府一方面多次重申即使中国强大了也不称霸,并且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是上述主张却与弱国无外交的说法自相矛盾。对此,中国民众要问:既然中国可以对其他小国、弱国友好,既然中国能够尊重其他小国、弱国,那么中国为什么不能要求那些比中国强大的国家尊重自己呢?其他国家民众也要问:既然中国认为弱国无外交,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强大了就有理由去欺负其他国家?

  有鉴于此,我们不能不怀疑,所谓弱国无外交的说法,实际上只不过是外交无能、外交失利的借口和挡箭牌?并且有必要进一步追问:究竟是弱国无外交,还是弱民无外交、腐败无外交、软骨无外交?
 
  3 、质疑“根本利益”的说法

  中国外交工作还有一个误区,这就是重战略轻战术、重大局轻局部、重长远轻当前,其理论依据则是冠冕堂皇的“根本利益”。什么是根本利益?一般来说,主要指战略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追求根本利益的说法在很多情况下是有必要的。

  这里的真正问题是,一些人在说根本利益的时候,是在把战略利益与战术利益对立起来,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对立起来,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对立起来;仿佛只要是为了战略利益,就可以随意牺牲战术利益,为了全局利益就可以随意牺牲局部利益,为了长期利益就可以随意牺牲近期利益。

  事实上,正是在这种所谓“根本利益”、“战略高度”、“大局为重”的观念下,我国外交经常陷入被动局面。一说与某国友好,就各方面全好,即使该国对我国不好,我国仍然要说好。一说对某国让步,就各方面全让步,不该让步的利益也要让步,该争取的利益也不再争取。因此,这种从大局、从战略高度、从全局、从根本利益出发的外交策略,往往是处处皆输(因为必然会轻视外交战术的研究)。例如,为了中日建交的大局,就放弃日本战败赔款,随意牺牲了中国国民原本应该可以得到的利益。

  对比之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无论是强国还是弱国,无论是富国还是穷国,他们的外交工作也都是在维护本国的根本利益,但是他们并不轻易放弃局部利益,也不认为争取局部利益就一定会损伤根本利益,该争则争,此处让了彼处再争。直至每一个国民在国际上的利益,他们都要维护和争取,甚至不惜暂时影响到外交关系,例如加拿大为了一名女记者在伊朗遇害,就对伊朗施加了巨大的外交压力。

  事实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都要争取,合理的公正的眼前的局部的利益与根本利益并不矛盾;没有一个个局部利益,就没有全局利益;没有小河流水,就没有大江大河;忽视局部利益,归根结底要损伤全局利益。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