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明朝 朱元璋的幼女宝庆公主。(保住母亲性命)

幼年宝庆   
明太祖朱元璋这个家伙,是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帝王之一。他明明是个穷光蛋兼小和尚出身,登基做了皇帝以后,也居然敢自称是“上古颛顼帝之后”。    
      关于朱元璋的凶暴狠毒,从他诛杀功臣,滥用“族诛”的酷刑就可以看得出来。更好的证明是他的儿子成祖朱棣,以及他亲自抚育,“恩逾己出”的侄儿朱文正、侄孙朱守谦。这三个人,长大后的性格都是如出一辙的凶悍好杀、狠毒奸狡。——这个不知道是不是遗传基因的问题?或者,他们从小在朱元璋身边耳濡目染,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性了。纵观整个明前期的历史,我们不得不将这个列为可能性之一。   
         
      朱元璋到了晚年,性格变本加厉的怪戾嗜血,他身边的文臣武将是真正的“伴君如伴虎”,动不动就被他送上断头台。   
      当唯一他能听得进几句话的原配妻子马皇后,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以后(马皇后之死,其实还要归罪于朱元璋,他下令,御医治不好皇后就统统杀头抄家,马皇后为了不连累别人,遂拒绝服药,以至不治),更是连后宫都笼罩在了他制造的血腥气息中。   
      有一种记载说,其实朱棣并非马皇后亲生,而是他很小的时候,出身高丽国的母亲贡妃就被朱元璋赐死了,朱棣便归养嫡母。    
      这样看来,后宫的女人们,在老皇帝生前,就没有过什么好日子。但是到朱元璋弥留人世的时候,她们更没有想到,这个老头,却给她们安排了更悲惨的下场。   
      公元1398年,七十一岁的朱元璋终于病倒了。   
      在他的病榻前忙碌的,除了太医侍丛,还有他晚年经常召幸的张美人。   
      张美人为朱元璋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小女孩这时不过四、五岁的年纪,仅比父亲的曾孙大一点点。   
      作为后宫妃嫔,当初怀孕的时候,张美人非常期望自己能生下一个男孩,日后封为亲王,自己得享尊荣。但是没想到天不遂她愿,呱呱堕地的是一个女孩儿。   
      做为朱元璋十六位公主中最小的一位,这个孩子被封为宝庆公主。张美人虽然对孩子的性别感到失望,但是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而且想想总比无儿无女的姐妹们要好些,因此她还是将女儿抚养在自己身边,相依相伴,百般宠爱。   
      现在老皇帝病了,张美人自然免不了天天到他的寝宫里问安侍疾   
      从小就没有离开过母亲的小宝庆公主,看见宫里忽然多了这么多人,而每个人的神色都那么紧张,忍不住害怕起来。于是,她每天都紧紧地跟在张美人的身后,只有看到母亲,她小小的心里才不会对这些陌生人感到害怕。   
      自知大限将至的朱元璋躺在他的龙床上,浑浊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面前来往的人群。   
      他对这些板着脸小心翼翼的家伙感到厌烦透了,恨不得一刀一个把他们全部砍杀干净。    
      忽然,他在人群里,发现了小小的宝庆公主。   
      小女孩也发现父皇的眼睛投向自己。她走到了父亲的床前,向父亲行了一个礼。站起身来,她好奇地问道:“父皇,你怎么了?”   
      朱元璋却没有生气,回答说:“孩子,父皇病了,你看父皇会好吗?” 这个问题把一旁的张美人吓得手足无措。   
      小女孩却天真地笑了起来:“ 我生病的时候,睡一觉就好了,父皇好好休息,就会好的。”朱元璋看了一眼脸色发白的张美人,继续问宝庆公主:“如果父皇的病再也不会好了呢?”    
      宝庆公主急了,不管不顾地叫了起来:“父皇一定会好的!父皇一定会好的!”   
      朱元璋看着宝庆公主涨得通红的小脸,忽然发现,这个自己一向很少注意的女儿,是那么可爱。握住女儿热乎乎的小手,他觉得,这个小小孩子对自己的关心,远远超过所有在自己病床前出现的那些人的总和。    
      喝过药,老皇帝累了,他松开宝庆公主的小手,沉沉睡去。   
      朦胧中,他看见小公主紧紧地拉着张美人的裙裾,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朱元璋那早已硬如铁石的心,忽然难得地动了一下。   
         
      老皇帝的大限终于到了。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的闰五月乙酉日,他终于心有不甘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内侍向跪了一地,嘤嘤抽泣的后宫妃嫔们宣读皇帝留给她们的遗诏:内宫中所有嫔妃,以及曾经侍寝的宫女,一律赐死殉葬。宝庆公主年幼,因此,特留其母张美人,将之妥为养育。   
      这个冷酷无情、又无法推翻的决定,令女人们方才多少有些应付场面的抽泣声一下子变成了嚎啕痛哭,有几个妃嫔甚至连哭都没有哭出一声,刚听完宣诏就晕了过去。   
          
      看着眼前的场面,仿佛从一场恶梦中醒来的张美人紧紧地抱住女儿,似乎这样就能止住浑身的颤抖。   
      小小的宝庆公主不懂发生了什么事,茫然地看着母亲。   
         
      三天哭临之后的深夜,南京城的大明后宫,随着一声声绝望的痛哭,朱元璋所有的妃嫔,除张美人之外,共38人被迫自尽殉葬。此外,还有曾经侍寝而未获封号的宫女十多人。   
         
      当初曾经因为生下女儿而懊恼的张美人,却因为这个女儿,而成了朱元璋的女人中,唯一幸存于世得以善终的一个。

[ 本帖最后由 随 于 2007-11-16 06:01 编辑 ]

4ded54ff0104hol7.jpg (34.89 KB)

4ded54ff0104hol7.jpg

4ded54ff0104holc.jpg (36.84 KB)

4ded54ff0104holc.jpg

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能够作朋友的人 

TOP

北宋早夭的福庆公主(母亲的救星)

福庆公主  
    宋哲宗赵煦是一个好色的君王。  
      1092年,赵煦十七岁,太皇太后高氏为他挑选了祖籍四川乐山的孟氏做皇后。  
      孟氏这年十六岁,温柔贤让,足以胜任皇后的职责。然而她的姿色并非美艳绝伦——或者说,不符合赵煦的标准,因此,赵煦很快就把她撇到一边了。  
      年轻的孟氏无奈,只得静静地守着空房。幸好在和赵煦那短暂的夫妻关系里,她有了一个女儿,总算在寂寞的岁月里,有一丝慰藉。  
      这个女儿被封为福庆公主。  
      福庆公主是孟氏生活的全部希望,曾有道士说过,这个女儿是她命里的救星,她牢牢地记着这句话,在女儿身上倾注着她全部的爱。  
        
      然而,老天似乎在跟这句预言唱对台戏,1096年九月,不到三岁的福庆公主生病了,而且多方医治,都没有好转的迹象。  
      眼看着药石无灵,孟皇后的姐姐着了急,将道士用的符水带进了皇宫,要孟皇后给福庆公主喝下去。  
      由于不得宠,孟皇后一向小心谨慎,这时看到姐姐居然将触犯宫规的符咒带入皇宫,吓得脸色都变了,连忙将符咒藏起来。  
      过了几天,赵煦闻讯来看望女儿,孟氏害怕符咒的事情走漏,于是自己将这件事情向丈夫详细说明了一番,并要当着赵煦的面将符咒烧掉扔弃。赵煦对妻子的行为表示赞赏,但也觉得不妨一试,扔弃也没有必要,说:“此乃人之常情,又何必大惊小怪呢?”  
      但是孟氏仍旧坚持将符咒烧弃了。  
        
      后宫有一位刘婕妤,美貌绝伦,但是心地恶毒,她一心想爬到皇后的位置上去。然而赵煦虽然不喜欢孟皇后,却对女儿福庆爱怜有加,看在女儿的面子上,一向也不与孟氏为难。刘氏因此早将福庆公主看成是眼中钉。  
      现在刘氏听说孟氏烧弃福庆公主护身符的事情,她不禁暗笑,随即派人对福庆公主使邪术,在她的小床边偷偷洒上纸钱,诅咒她快死。  
       
      不知是不是烧符与下咒的关系,还是巧合,福庆公主两天后就夭折了。  
        
      刚刚会绕着小舌喊娘的女儿居然就这样死了,孟氏痛不欲生,她懊悔自己过于小心,早知女儿病至不治,当初为什么不试一试巫祝呢?  
      为了求得安慰,孟氏一反常态,让道家佛门一齐做法事佛会,为女儿往生祈福。  
      
  
      这个正中刘婕妤的下怀,她向赵煦诬告孟皇后,说孟皇后所做的法事佛会,都是在诅咒赵煦,要将孟氏身上不吉利的运气转到赵煦身上去.  
      赵煦勃然大怒,下令调查。  
      刘氏的亲信逐将孟皇后的侍丛宦官及婢女抓起来严刑拷打。孟氏的侍从们不愿诬陷主人,被打得遍体鳞伤,甚至割舌断肢。  
      刘氏又让人向负责调查的御史董敦逸施加压力,董敦逸害怕自己死于非命,只得将这些人主笔的“调查报告”呈交给皇帝。  
      当时的宰相章淳一向痛恨高太皇太后,高氏故去后,他迁怒于高氏挑选的孟皇后,听说此事后,一力鼓动赵煦废后。  
      赵煦被宠妃幸臣一吹风,立即下旨,贬孟皇后为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出居瑶华宫。  
      可怜的孟氏,刚刚失去了心爱的女儿,就被暗箭击中了。  
        
      朝臣对孟氏的遭遇深表同情,不满章淳与刘氏陷害孟后,一齐上书劝谏,董敦逸也追悔自己畏缩的行为,上书自责,请求重审。赵煦怒火中烧,要处分董敦逸,经另一位宰相曾布劝说,方才作罢。  
      但是,赵煦想到死去的女儿福庆公主,对孟氏被贬也深感不安,因此心有悔意,一直也不肯立刘氏为后。  
      直到三年后,刘氏生下了哲宗唯一的儿子,这才被册为皇后。  
      奸诈投机的刘氏并没有好结果:她的皇后才当了一个月,独生子就夭折了。赵煦悲痛不已,认为自己没有善待孟氏和福庆公主以至遭此报应,也随之病倒,三个月后就死了。  
        
      皇弟徽宗继位,皇太后向氏将孟氏接回皇宫,复立为哲宗皇后,地位高于刘氏。  
      然而不久,向太后就逝世了。刘氏再次兴风作浪,勾结蔡京,于1102年再次将孟氏赶出皇宫,贬居宫外的瑶华宫作女道士。  
        
      孟氏从此居住在汴京城的小巷弄里,苦苦地度过了二十五个春秋。她唯一的寄托,就是不停地为女儿福庆诵念经卷,希望她能够转世为人,一生圆满。  
      有时,孟氏也会回想那个道士说过的话:女儿早就死去了,她怎么会是自己的救星呢?  
        
      时间流逝,转眼到了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开封),自徽、钦二帝始,三千多后妃、皇子、公主,以及宗室近戚,都被金兵俘往北国。  
      由于被贬居宫外,孟氏在这场浩劫里,奇迹般地得以保全,幸免于难。  
        
      由于她特殊的身份,这年四月,她被宋臣尊为元佑皇后,垂帘听政。  
      孟氏听政之后,立即派人去迎接因出使而同样逃过一劫的徽宗子康王赵构,请他即皇帝之位。  
      赵构对伯母的眷顾之情感激涕零,尊孟氏为隆佑太后,礼之如母。  
      后来赵构在绍兴立朝,是为南宋。  
      赵构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但是颇重亲情,孟氏晚年患病,赵构经常几日几夜衣不解带,在她的床边侍疾。  
      孟氏终年五十四岁,谥昭慈圣献。  
        
      孟氏晚年,经常回想起与自己仅有两年母女缘份的福庆公主,由衷叹息:“我一生因祸得福,她确是我的救星啊!”

4ded54ff0104hokv.jpg (41.23 KB)

4ded54ff0104hokv.jpg

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能够作朋友的人 

TOP

因爱成灾的公主

同昌公主  
     唐朝的皇帝,疼爱孩子的并不少,比如前面的代宗李豫。但是爱到懿宗李凗那个份上的,还真是独一份。他那超乎寻常的爱法,使得最受他疼惜的女儿同昌公主,成了世间的灾难。  
      李凗虽然是宣宗李忱的长子,但是李忱也是终身没有正式立后的皇帝,而且,他对这个长子没有多大的好感.因此,李凗在做皇子的时候,一直都是战战兢兢的.  
      郓王李凗困在自己的王府里,只有沉泯在美人怀里,他才觉得可以暂时忘却这令他恐慌、却也充满希望的前途。  
      在所有的姬妾里,最能体谅、抚慰他的,是一位美丽温柔的郭姬。郭姬深爱李凗,甚至愿意代他品尝可疑的食物。李凗对郭姬的感情因此与日俱增,直至情深意长.  
      同昌公主就是郭姬的女儿。  
      她和母亲一样,生得修眉秀目、温柔恬静、多才多艺,而更让李凗念念不忘的是,她会说的第一句话,居然就是安慰父亲的话。  
      据说,同昌公主长到三、四岁都不曾开口说一个字。有一天,她忽然叹息着向父亲说出了她人生的  
      父母被女儿这句话弄得糊里糊涂。  
      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迎接李凗即位为帝的仪仗就到了郓王府门前。  
      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们不加考证,总之,大喜过望的李凗从此把女儿看成是自己的福星,当作心头肉一样,爱得不可开交。  
        
      说起来,同昌公主也确实值得父母的疼爱。她不但貌美如花,而且心灵手巧。除了琴棋书画,她还擅于裁剪刺绣。据记载,她能在一张普通大小的锦被上,绣出三千彩色鸳鸯来。这种世间罕有的巧手功夫,不但需要出色的审美与技巧,更需要沉静柔顺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在中国的公主群里,更是寥寥可数,属于珍稀的特质。  
      如此出色的女儿,怎么不让父母宝贝万分呢?  
        
      时间渐渐过去,同昌公主长大了,李凗和郭淑妃千挑万选,终于选中了新科进士韦保衡,做同昌公主的驸马。  
      这位韦驸马不但英俊非凡、风度翻翻,而且才华出众,因此,同昌公主应该是满怀期待地登上宝辇,做一个新娘的。当然,在她活着的时候,她永远也不会知道,藏在那美好外表下的究竟是些什么。  
      跟着这位新娘前往公主府的,是长得看不到头的送陪嫁宫使队伍。  
      李凗为了同昌公主出嫁,几乎把大唐王朝的国库翻了个遍,把所有他能看得上眼的东西都送进了同昌公主的新府里。  
      《太平广记》记录下了这些稀世珍宝中的一小部分。  
      纹布巾:洁白柔软的手巾,无论怎样用,用多少年,你在它上面都看不到一点脏腻的痕迹。  
      连珠帐:完全是用滚圆光亮的珍珠串起的帐子。  
      澄水帛:长约一丈,薄如蝉翼,但是假如将它淋上水再挂起,所有在场的人都会感觉到凉爽舒适,即使三伏夏日、拥挤不堪的场所,人们都能身轻无汗。  
      瑟瑟幕:轻薄柔软,透明得象空气一样,透过阳光,可以看见它上面有青绿色的纹路。但是即便天下大雨,它也不会湿一点,,更不可能渗过幕帘,幕中人可以放心安坐。  
      火蚕棉:用它絮棉衣,一件衣服用一两棉就足够了,如果用多了,穿衣服的人就好象被火蒸烤一样,即使数九寒冬,也热得无法忍受,  
      蠲忿犀:佩带它,能令人烦恼忿怒尽消。  
      如意玉:小如桃核,但是其上有七孔,光线同时往复折射,璀灿无穷。  
      香烛:据说是由一种奇异的蛤蜊油所制,虽然长仅尺余,却能点很长时间。而且点的时候异香百步,烛烟缓缓上升,形成亭台楼阁的形状。  
      除此之外,还有金麦银米数斛、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龙脑香、辟尘犀等等等等。  
        
      而李凗为同昌公主营造的公主府,更是旷古未有的奢华,就连打扫用的簸箕,都是用金丝编织的。这个恐怕连安乐、太平公主都难以望其项背。  
      几乎送光了国库中的珍宝之后,李凗还怕女儿的现钱不够花,又另送了五百万贯给她。  
      在女儿出嫁以后,李凗心疼女儿不能保持从前做闺女时的享受,因此还不停地往公主府里给女儿送珍奇的食物。比如其中有一道灵消炙,一头羊里只有四两肉符合它的用料标准,而且做成以后,能够长期存放,经历一个酷暑都没有问题。还有一种肉干红虬脯,蓬松盘绕,高达一尺,如果用匙筷一压,能把它压得很低,但是一松手,它又能恢复原来的高度。此外有一种逍遥炙,做法与原料不知是什么,但是装它的居然是九龙食具,想来滋味一定很好。  
      别说是给同昌公主吃的珍肴,就是为公主送食物的宫使,他们所吃的酒羹,都令人羡慕。  
      有一次,一群权贵子弟在广化里饮酒,忽然闻到了一股异香,一开始以为是龙脑的香气,后来发现香气浓郁,世间少有,于是循香追寻,找到一家酒铺,才知道是为同昌公主送赐物的宫使刚刚经过,并在酒店里设过酒宴。  
      这群平常以骄奢闻名的纨裤子弟为食物的香气吸引,居然争先恐后地抢食宫使吃剩的残羹,并且赞叹不己。想象同昌公主所享用的美食,更是无比欣慕。  
        
      然而处身其中的同昌公主,却对所有的这一切都厌烦得很,找不出什么特别吸引她的地方。  
      但是虽然娇贵无比,同昌公主的为人还是很贤让和婉的。  
      她经常宴请韦氏族人和韦保衡的朋友,并让他们共同分享自己的珍宝。  
      有一次,韦家人想要连夜看戏,同昌公主就让侍丛捧出红色的琉璃盘,在盘中放上夜明珠,照得整个厅堂如同白昼,使得韦氏一族都能尽兴寻乐。  
    然而,这些过于奢华的享受,不是任何人能够坦然承受得了的。同昌公主也不能例外。  
      新婚的第二年,同昌公主在午睡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来对她说:“南齐潘淑妃要来取她的九鸾钗了。”九鸾钗是同昌公主经常佩带的饰物,这枚玉钗上雕着九只鸾凤,每凤一色,各不相同,钗边还刻着“玉儿”两个字。堪称世间奇珍。  
      同昌公主对这个梦感到十分奇怪,就告诉了自己的侍女。  
        
      做梦不久,同昌公主忽然生病了。  
      懿宗广召名医巫祝,为同昌公主治病。  
      然而同昌公主的病情却一天天地加重。慌了手脚的李凗与郭淑妃,将太医院的御医集中起来,二十多人一起派赴同昌公主府,为公主诊治。  
      然而,就连太医们都弄不清,同昌公主得的是什么怪病。他们知道公主已是病至不治的地步了,惊慌之下,商量了一个主意,举出了一个满是奇珍异品的药方,送到皇帝那里,希望凑不齐药材,自己到时可以因此逃过难关。  
      药方里有红蜂蜜、白猿膏、千年灵芝、人形参等等等。  
      然而,太医们低估了皇帝爱女的决心。  
      李凗居然很快就派人拿来了所有的药材。(我怀疑,那些去拿药的人是不是也和太医们一样,惧怕皇帝的怒气,整了点假药来糊弄他的?)  
      太医们无计可施,只好将错就错,将这些药灌进了同昌公主口里。  
      灌不灌,结局都是一样的,只苦了同昌公主死前还受如此一番折磨。  
        
      十七八岁的同昌公主,在公元870年的中秋之夜,离开了人世。  
        
      驸马韦保衡眼看着公主死在眼前,不禁大惊失色。  
      作为丈夫,他非常清楚同昌公主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为了不让皇帝迁怒于自己,他开始了疯狂的诬陷与报复。  
      首先,他控诉说,御医没有好生为公主诊疗,用药不当,以致延误病情,害了公主的性命。  
      正在呼天抢地的李凗一听爱婿的话,立即红了眼睛,立刻把为同昌公主治病的二十多名御医都砍了头。还把他们的家族三百多人投入大牢治罪.  
      这样昏愦的行为,朝臣自然是要劝谏的。  
      韦保衡趁机鼓动皇帝,将三十多个与自己素来不和的大小官员或贬谪或处死。硬说是他们妒嫉同昌公主与韦家的受宠,而与御医勾通,用药害死同昌公主。  
      被这飞来横祸打中的,甚至还包括了宰相和兵部侍郎。其中还包括同昌公主的姑父于琮,与韦保衡同为驸马的他不仅辈份比韦保衡高,而且人品才学也远远超出其上,无论是朝廷还是宫廷,或是堂堂的史书,人们对他的评价,远比贪财好权的轻浮少年韦保衡高明得多。因此也一向是心胸狭隘的韦保衡嫉恨的对象。  
      现在,韦保衡借着同昌公主之死,将于琮一家亲友都远远地发配到了荒凉的南疆。磨剑山庄论坛中国大陆第一家南侠展昭专门站
  
      于琮的妻子广德公主是一位贤妻,她知道韦保衡仍旧不甘心就此放过于琮,当她明白自己无力挽留丈夫的时候,便向哥哥请求,让自己随丈夫一起去韶州,以便照顾他——公主妻子紧随身边,韦保衡果然无法再向于琮暗算下手。于琮总算保住了性命。
  
      李凗随之又将眼光转向了同昌公主的侍丛,他认为陪着同昌公主嫁入韦家的宫婢保姆没有尽到保护之责,又逼着他们也自杀。并让同昌公主的奶妈陪葬。——奇怪的是,他为什么不追究身为丈夫的韦保衡照顾不力呢?  
      在韦保衡的操纵导演下,一通血腥的屠杀放逐之后,认为总算为女儿报了仇的李凗将同昌公主追谥为文懿,并开始策划一场浩大的葬礼。  
      公元871年元宵节的前一天,丧礼如期举行。  
      李凗亲自为女儿写了挽歌,并勒令群臣都要作诗词吊唁。  
      自宰相始,文武百官都带着金银器物和各自的吊辞,来参加葬礼了。  
      所有将要与公主同葬的宝物以及仪仗,排着三十几里的长队,浩浩荡荡地往长安东郊而去。  
      同昌公主的棺椁,也是超出礼制的。到底有多大多重,史书没有记载,但是仅仅沿路赏赐给抬棺人的饮食,就多达三十驼糕点、一百斛酒。由此可见棺椁之大、抬棺人之多。  
        
      李凗对同昌公主不绝的思念,使他即使在女儿死后,都对与她相关的人大加青目。  
      乐师李可及因谱写哀挽同昌公主的《叹百年曲》有功,一直封至大将军爵,儿子娶媳忆时,李凗送他两壶酒,壶内居然全是珍珠宝石。  
      至于同昌公主的丈夫韦保衡,更是飞黄腾达,加官晋爵。等到两年后的夏天,李凗终于一命归西,临终时,居然发下遗旨,让韦保衡代十二岁的儿子李俨摄政,全权处理军国大事。  
      但是,作恶多端、品行低劣的韦保衡只会卖弄小聪明嫁祸于人,根本没有指挥若定、执掌权力的本领。
  
      仅仅三个月后,韦保衡就被贬为崖州澄迈县令(海南省海口市郊西老),比起当年被他贬到广东的朝臣来,更是被赶得远之又远。  
      痛恨韦保衡的大臣及皇族当然不会就此放过他。在流放的路上,又一道旨令追来,将他杀死在半道  
        
      虽然引发了如此天怒人怨的事件,但是无论正史野史,在提到同昌公主的时候,对她的品行为人,都仍旧没有一丝半点的贬低之辞。因此她无疑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好女子。  
      然而,她却嫁了一个阴谋家,还有一个昏头昏脑的父亲。因此而掀起的大波巨变,使这个可怜的少女,即使身在黄泉,也不得安宁。

4ded54ff0104hokn.jpg (46.53 KB)

4ded54ff0104hokn.jpg

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能够作朋友的人 

TOP

醉打金枝的公主

升平与郭暧  
    这位公主的名字没有确切的传下来,但是她的封号:升平公主,恐怕很多人都知道,因为她的婚姻故事,被好事的后人编成了戏剧,到处传唱。剧名就是《打金枝》。  
      不过,真正的“打金枝”是怎样的过程呢?  
      升平公主的公爹,是唐中期最著名的大将军郭子仪。郭子仪战功赫赫,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因此重得天下的李唐王朝,将他封为国公,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此后朝政变迁,郭子仪经历三起三落,总能逢凶化吉,最后晋封“汾阳王”,并获唐代宗颁发“铁券”,立誓无论如何,都不会再处分加罪于他。为了表示诚意,代宗将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六儿子郭暧。郭暧因此受封为侯爵。郭家的荣贵,至此已算是一个高峰。  
        
      这时的郭暧与升平,都只有十三周岁的年纪。  
      十三岁的少男少女,正是反叛倔强的时候,而这对小夫妻,都出身在顶极的富贵权势之中,各自的脾气就更是好不了。  
      在最初的新婚燕尔过去之后,两个人骄傲的个性便开始发生了冲突。  
      导火索是郭暧要求升平公主向自己的爹妈行礼。  
      公主是什么?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在名分上,她是“君”,而驸马一家都不过是“臣”,由于驸马与她“夫妻敌体”,所以驸马也沾光升级。即使在成亲的喜堂上,婚仪都要倒过来,由公婆向儿子媳妇跪拜叩头。  
      现在郭暧居然要升平公主向公婆行民间的儿妇礼仪,升平公主可受不了啦,常跟驸马过意不去,争吵不休。  
      在一次家宴之后,回到房里的郭暧再次指责升平公主,在家宴上没有履行儿媳的义务,居然高坐在公婆之上。升平公主对丈夫的愤怒嗤之以鼻,反唇相讥。  
      郭暧两三年来一直压着的怒气终于借着酒劲发作起来。他抬手就给了公主妻子一个耳光,恨恨地说:“你仗着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扬威吗?我告诉你,我爹他是根本不想干皇帝这个差事,否则的话,还轮得到你家?”  
      升平公主没想到郭暧居然敢动手打自己,更没想到一向温文尔雅的驸马居然说出这样无法无天的话来。顿时气得脸色都变了,立即乘着公主的辇驾,直奔回皇宫去向父皇哭诉告状。  
      代宗李豫毕竟还是一个有些头脑的帝王,听了女儿的控诉,他沉吟良久,将事情轻重反复掂量,然后对正在气头上的女儿说:“驸马说的,可全是实话呀,假如当年你公爹有心要做皇帝的话,谁也挡不住他,这天下,早就不姓李而要姓郭了。”  
      升平公主只有十四五岁,对父亲这番奇怪的话摸不着头脑,但见父亲不为自己出气,她还是哭闹不休。代宗便将升平公主的生母崔贵妃喊来,让她开导女儿。  
        
      皇宫里闹得不可开交,郭府则自公主冲府而出那一刻起,就已乱成了一团。  
      郭子仪追问儿子及侍婢之后,得知方才儿子与公主大打出手,而且还说了一句要命的大话,顿时吓得手脚发抖。这句话的后果可轻可重,皇帝完全可以借这句话的由头,把郭家满门抄斩。  
      大惊失色之下,郭子仪把这个不懂事的儿子捆了起来,直送进宫中,向皇帝亲家请罪。  
        
      代宗看见这个场面,不禁哈哈一笑,亲自起身,为小女婿松绑,并向郭子仪说了一句至今令人感叹的话:“不痴不聋,不作家翁。”他宽解郭子仪道:“小儿女们在闺房中几句戏言气话,我们作长辈的,何必当真?又何必去管这种夫妻闲事呢?”  
     皇帝亲家居然能这么轻易就放过自己,倒真是令郭子仪大松了一口气。但是为了警戒少年无忌的儿子,回到家里,郭子仪还是拿出大棍,亲自动手,要将郭暧家法处置一番。  
      领军打仗的郭子仪力气可不小哪,何况这一顿棍子其实是打给皇帝看的,更是又狠又准。打得郭暧几乎昏了过去。  
      毕竟还是自己的丈夫,郭暧自己硬着不求饶,一边的升平公主可吃不消了,只好红着脸求公爹罢手,不能再打了。郭子仪当然顺杆而下,立刻放下了手里的家伙。  
        
      代宗对这场夫妻吵闹如此了结,女儿最后能够体恤丈夫,还是很满意的。因此,对升平公主和郭暧越发宠爱,每有赏赐,总是远远超出其它的女儿女婿。  
      等到升平公主的哥哥德宗继位之后,他吸取了这场“打金枝”的教训,下令修改礼仪,公主还是应该向公婆行礼恭让。  
    升平公主经过这场“打金枝”的事件,成长了不少。  
      后来,长安城附近闹起了水荒,代宗因此想要拆去权贵豪门在泾渭二河上架设的石磨房(这些磨坊是用来打磨脂粉用的)。  
      权贵们都不愿意,最后,还是升平公主和郭暧站了出来,尽管“撤脂粉坊,而面无颜色”,升平公主还是遵照父亲的意愿,第一个拆掉了石磨房。  
      在升平公主的影响下,泾渭之上的八十多座属于权贵的石坊都拆去了。  
      长安附近的田地,终于又得到了灌溉的水源。  
       
      在三十岁左右,升平公主和郭暧还经历了德宗年间的朱氵比之乱(讨厌,尽是些怪字,偶不愿意查了)。  
      从战乱中死里逃生的升平公主,性情更是变得和顺谦让。  
      这种转变直接影响了她和郭暧的一双儿女。  
      她的独子郭纵,尚顺宗女汉阳公主,以礼让贤德闻名,广得人缘,更得皇帝的喜欢,因此一生富贵平安。  
      她的独女自然就是郭氏。郭氏大约是升平公主二十来岁出生的,公元793年嫁给皇孙李纯为妃,论辈份,丈夫还得叫她表姑姑。  
      郭氏为李纯生下了儿子穆宗李恒、女儿岐阳公主。  
      李纯终身没有册立皇后,但是作为原配正妻,郭氏还是后宫地位最高的女人,封为贵妃。  
      郭贵妃虽然没有当上皇后,但是宫中朝中,所有的人都认为她品德仁爱谦让,足以母仪天下。  
      岐阳公主嫁给司仪郎杜棕,下嫁之后,对家人上下均有礼有节,得到广泛的赞誉。  
       
      宪宗李纯薨后,郭贵妃被尊为皇太后。后来又成为太皇太后。  
      郭太后身历五朝,谥为懿安皇后,与丈夫李纯合葬景陵。  
      由于女儿的关系,郭暧和升平公主即使在身后,仍享有极大哀荣。  
      郭暧追封为太傅。  
      升平公主追封为齐国昭懿大长公主。她于公元810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 本帖最后由 随 于 2007-11-16 05:54 编辑 ]

4ded54ff0104hok9.jpg (39.38 KB)

4ded54ff0104hok9.jpg

4ded54ff0104hokc.jpg (40.19 KB)

4ded54ff0104hokc.jpg

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能够作朋友的人 

TOP

世间最不孝的公主  

安乐公主  
    其实,生为女皇武则天的儿女,是世上最不幸的事情之一。  
      比如中宗李显,在他成长的时候,不得不亲眼看着与自己手足情深的两位兄长李弘、李贤,一位尚在襁褓中连名字都还没有的妹妹,死在亲生母亲的手下。做了母亲向皇位前进的垫脚石

[ 本帖最后由 随 于 2007-11-16 05:52 编辑 ]

4ded54ff0104hojw.jpg (47.23 KB)

4ded54ff0104hojw.jpg

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能够作朋友的人 

TOP

死后哀荣至盛的公主

永泰公主李仙蕙  
    这是永泰公主。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坟墓被冠称为“陵”的公主,规格与帝王相等。  
        她只活了十七年。  
          
        至盛的哀荣与早逝的生命,都不会是没有原因的。所有的一切,构成了这个少女不幸的人生。  
          
      永泰公主,其实在她活着的时候,她只是永泰郡主。她是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名叫李仙蕙  
      
      十五岁的时候,永泰郡主嫁给了年纪大约在二十上下的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媳妇。  
      武延基的父亲武承嗣虽然与李氏家族有过节,但是武延基与永泰郡主却情好甚笃。因为小妻子的关系,他与李显的世子邵王李重润也很友爱,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饮酒谈心。  
      其时,正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把持朝政的时候。二张在朝中胡作非为,对李、武二家也毫不客气。李武二氏皇族,为了平安活命,甚至为二张牵马执鞭。  
      李重润与武延基对二张的嚣张十分不满,聊天时,便常有忿忿不平的话语。  
      本来,在自己的家里发几句怨怼之词,实属平常的事,可是,不知怎么搞的,这么私人的谈话,居然也被二张的耳目打听到了。  
      其实,背地里抱怨二张的武李皇族应该极多,但是李重润和武延基作为最小的两家成员,不幸成了二张认为最合适下手的对象。  
        
      张氏兄弟将李重润与武延基的议论加油添醋,报到了武则天那里。武则天一听,两个内孙外孙,居然对自己视同心肝宝贝的张氏兄弟如此诽谤,立即勃然大怒。  
      李重润和武延基、永泰郡主都被召入宫中,武则天不容分说,就下令将他们毙于杖下。  
      三个少年,就此含恨逝世。此时永泰郡主刚十七岁,她的丈夫武延基和哥哥李重润大约都在二十四五左右。  
      这年是公元701年。  
        
      但是《新唐书》又说,他们是被武则天缢杀的。  
      《旧唐书》说得更为惨烈。武则天将三个孩子交给他们的父亲李显处置。李显胆战心惊,想到两个哥哥被亲生母亲灭门的惨景,咬着牙齿,将儿子、女儿、女婿一起勒死,向母亲交差,以保全其余家人的性命。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三个少年少女,都是由于二张的原因,而丧命在自己的祖母手上的。  
        
      仅仅四年之后,二张便被含恨已久的“五王”大臣与武李二家合力诛灭了。  
        
      中宗李显复位登基。  
      四年前爱子爱女夭逝的一幕,对懦弱敏感的李显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伤痛。这年的四月,李显追封李重润为“懿德太子”,追封李蕙仙为“永泰公主”,并且空前绝后地特许他们的坟墓尊称为“陵”,规格与帝王等同。  
      永泰公主墓,从此成了“永泰公主陵”。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永泰公主陵被发掘。  
      出土的墓志铭上却有着“珠胎陨月”的字样。这样看来,永泰公主并不是被乱杖打死或缢杀的,而是死于难产。她的骨骼,也确实纤细柔弱,尚未发育成熟,生育对她确实是有一定困难的。  
      但是有困难并不等于生不出来,更何况早产的胎儿很小?
  
      再一研究,她难产而死的日子,离她的兄长和丈夫被杀的日子,前后仅相差一天。  
      这样看来,十七岁的少女李仙蕙,是在惊悉丈夫的死讯后,惊吓早产,以致难以产育而死在血泊中的。  
      这是更凄惨的一幕:忽然失去了丈夫的永泰郡主,胎气受惊而早产,却因为无人敢于陪伴帮助,一个人在血泊中孤零零地呻吟惨叫之后,带着她的孩子一起追随着丈夫而去。  
        
      难怪中宗李显对这一幕如此伤感自责,至死都念念不忘。  
        
      无论是郡主,还是公主,无论是墓,还是陵,十七岁的李仙蕙都不会知道,假如死后有灵,她应该仍旧和她心爱的丈夫、孩子厮守在一起。  
        
      扫开历史的尘埃,千年之后,我们仿佛还能看到,李显作为父亲暗淡哀伤的心情。

[ 本帖最后由 随 于 2007-11-16 05:49 编辑 ]

4ded54ff0104hojc.jpg (42.51 KB)

4ded54ff0104hojc.jpg

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能够作朋友的人 

TOP

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

娇纵无度的太平   
纵观中国公主史,称得上这个头衔的,当然只有太平公主了。   
      太平公主的父亲唐高宗李治,从史书上的资料来看,他只有四个女儿。年长的两位公主称义阳、宣城。她们的生母是萧淑妃。萧淑妃与武则天争宠失败,死于非命,她生的这两个女儿从此被幽囚在深宫里,直到三四十岁才得到出嫁的机会,当然更谈不上受宠。   
      武则天也为李治生了两个女儿。长女还在襁褓中时,就被亲生母亲掐死,成为亲娘争宠的牺牲品。    
      在这样的情形下,李治和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当然就成了他们的心肝宝贝。    
      太平公主八岁的时候,武则天向李治请旨,要女儿出家为道士,为外祖母杨氏祈福。“太平”其实是她的道号。但是小公主并没有离开皇宫,还是一直住在父母的身边。   
      直到她十六岁这年,吐蕃向大唐求婚,要求迎娶唐帝的女儿太平公主。直到这个时候,太平公主才正式入住她的太平观,以此向吐蕃拒婚。   
      被这么一耽搁,太平公主直到二十岁,才得以顺利出嫁。她的第一位驸马是薛绍。   
      作为“二圣”的独女,太平公主的婚礼是空前的盛大。点燃在路两边照明的火炬,居然把一路的绿树都烤焦了。而装着嫁妆的车子规格超大,因此,连县府的墙都被推倒了。   
      不过,无论如何,薛绍与太平,应该是一对恩爱夫妻。——短暂的七年姻缘生育了四个孩子,不恩爱恐怕不太可能。   
      但是这段本该美满的姻缘中途却夭折了。   
      说起来,灾难的制造者还是身为母亲的武则天。   
      早在太平公主出嫁以前,武则天就对准驸马的两个哥哥的妻子大为不满,说这两个嫂子出身寒微,怎配做自己女儿的嫂子呢?便逼着薛绍的大哥二哥休妻。幸亏有人力劝,说她们也是出身世家大族的,只是不够豪贵而已。武则天方才作罢。   
      后来,武则天将冯小宝纳为男宠,为了给情人长些身份,又硬逼着薛绍认冯小宝为叔父。这个窝囊气就更让薛家的长子受不了了。于是他密谋造反。结果事泄。   
      薛绍虽然没有参与此事,但是武则天由于他认冯小宝为叔父很勉强这件事,早已对这个女婿心有怨气。此时趁机一并发泄出来。结果薛绍被关进大牢,被活活饿死。    
      太平公主被母亲关在宫里严密监视,只有每天以泪洗面。   
      事过之后,武则天也觉得自己有点过份了,于是把太平公主的封邑大大地增了将近十倍,甚至超过了亲王的规格。但是即使如此,太平公主也不肯向母亲表示谢意。   
      武则天知道女儿是哀伤驸马的惨死,为了弥补,她又大张旗鼓地为女儿重选丈夫。   
      选来选去,武则天看中了侄儿武攸暨。在武氏男儿中,武攸暨是才貌俱佳的人选,但是他是有妻子的。   
      这对武则天来说根本不成问题:她派人把从前的侄媳毒死,强行把女儿嫁到了武攸暨的身边。    
        
      这样凄惨的初恋初婚结局、这样荒唐无稽的第二次婚姻,处身其中的太平公主会如何想?   
      从前闭处深闺中陶醉于爱情的太平公主消失了,热衷政治、沉泯色欲的太平公主从此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   
      大约在四、五年后,那个间接造成薛绍惨死的假和尚薛怀义,终于失去了女皇的欢心,武则天想要除掉这个骄横放纵的旧情人了,却又苦于这男人知道太多宫闱秘事,兼且耳目众多,一时不知如何下手。   
      太平公主听说要杀掉这个连累驸马的家伙,大力赞成。自告奋勇将这件事揽了下来。   
      她在宫人中选了几十个身强力壮的中年妇人,由专人领着训练了一段时间。然后让自己后夫的堂兄武攸宁另选一批勇士,埋伏在瑶光殿。   
      然后,太平公主让一个从前与薛怀义关系不错的心腹出马,去宣薛怀义入宫。    
      薛怀义听说女皇宣召,大摇大摆地就入了宫。   
      刚刚踏入后宫,几十名壮硕的妇人就一拥而上,将这个假和尚按倒在地上,捆得动弹不得。几名随丛也被武攸宁的勇士们制服了。   
      太平公主想到自己心爱的驸马,再看看面前这个狼狈的假和尚,不由冷冷一笑,下令将他乱棍打死,尸体烧灰之后,和在泥里烧砖修庙。   
      ——如此干脆利索的处理手法、如此残忍的处置,从这件事上,太平公主显露出与她的母亲如出一辙的手腕与毒辣。   
        
      薛怀义原是李渊幼女千金公主的男宠,由她推荐给武则天的,现在这个家伙死了,女皇枕边寂寞,太平公主自然看在眼里。于是她效仿姑母,把自己的男宠张昌宗推荐给了母亲。   
      张昌宗为了巩固女皇的宠爱,再将自己的哥哥张易之又推荐给了女皇。   
      年已七十四岁的武则天,对这两兄弟百般宠爱,言听计从,不停地给他们加官晋爵。    
      太平公主很快就发现,由自己推荐上去的这两个小男人,成了自己的劲敌。这两个家伙甚至还杀害了她的情郎杨戬,令她伤心、头痛不已。   
      无奈之下,太平公主只好和哥哥李显李旦联名上书,请封张昌宗王爵。这个马屁正中武则天下怀,遂封张昌宗为邺国公。太平公主这一着棋果然高明,张氏兄弟立即对太平公主态度大为转变,对太平公主的话也不再多所违拗。——后来,太平公主想要拥立哥哥李显复位太子,也是由二张办成的。   
      来俊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酷吏之一。他以“请君入瓮”的办法,消灭了另一位酷吏周兴之后,越发的忘乎所以,甚至想要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兄长李显李旦、诸武。这可惹毛了太平公主。在她的运作之下,诸武与诸李联起手来,联名上书女皇,揭发来俊臣的各种罪状。    
      最终,想要杀掉太平公主的来俊臣先被太平公主干掉了,并被仇人们剥皮吃肉。   
         
      公元705年正月,发生了“五王政变”,五位异姓王合力,诛杀了张氏兄弟,放逐他们的党羽。在这件事情发生的前后,太平公主看清时势,对杀二张一事,采取参与帮助的态度。并在二张被诛之后,亲自来到武则天的床前,劝说母亲,得到了一张武则天认可的传位诏书,将皇位传给哥哥李显。   
      中宗李显即位后,立即对妹妹的大力帮忙投桃报李,将她的采邑增加到一万户之多。    
          
      中宗李显是一个性格温和儒弱的人,因此造成妻子韦后、女儿安乐把持朝政的情况。本来太平公主和上官昭仪(上官婉儿)联手,是可以制得住她们的,但是太平公主却看上了上官婉儿的情夫崔堤。于是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反目成仇,反而成了韦氏的帮凶。   
      说实话,上官婉儿枉跟了武则天许多年,居然连这两件事的轻重都分不清,真是令人叹息。   
      太平公主意识到韦家班是自己的死敌,于是大力培植亲信人马,想与韦后一分高下。   
      韦后先出手了,她诬陷太平公主与相王李旦,说他们与废太子李重俊勾结,想要谋夺皇位。李显一时大惊失色,想要严办。幸亏御史中丞力谏,太平公主与李旦这才死里逃生。   
      经此一役,太平公主更是与韦家势不两立。    
      而此时,韦后与安乐的反谋已渐渐显露。    
      710年,欲为皇太女而不得的安乐公主与其母韦后,联同情夫,用毒饼杀死了中宗李显。   
      五天后,傀儡李重茂登基为帝。   
      太平公主派长子薛崇简与相王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合谋,在十二天后发动政变,一举诛灭了韦后与安乐公主。   
         
      韦家班垮台了,但是李重茂还坐在皇帝位上。谁都不甘心让他继续为皇,但是谁也不敢出头作这个主。   
      结果,还是太平公主,在这天早朝时,走到李重茂面前,说:“这不该是你这个娃娃的座位。”说完,抓着李重茂的衣领把他拎了下来,拥立哥哥相王李旦登基为帝。   
         
    李旦当上了皇帝,对这个妹妹更是感激涕零,不但大加封赏(连她的三个儿子都一律成了郡王),而且许多政事都要由太平公主来参与决策。从此,太平公主越发权倾朝野。   
      后来甚至到了这种局面:每当宰相有事要请皇帝盖印颁行时,李旦只问宰相:“跟太平商量过没有?”如果商量过了,就再问一句:“跟三郎(太子李隆基)商量过没有?”如果也商量过了,李旦连看都不看,便取出御玺,一盖了事。   
      渐渐地,朝廷里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两股势力便互不相容了。   
      太平公主想要哥哥更换皇储,但是李隆基的亲信大臣们都强烈抵制,甚至要求李旦放逐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怒不可遏,跑到太子府里,当面斥骂了李隆基一顿。李隆基只好陪罪道歉,并将自己的亲信姚崇、宋景贬谪。   
      李旦对这种家、政不分的情形感到疲惫厌倦,于是想要传位给太子,自己去当清静的太上皇。    
      这个决定自然让太平公主难以接受。但是这一次,不管她怎么捣腾,李隆基还是提前当上了皇帝   
      太平公主受不了李隆基过于英明的表现,决定废了这个侄儿皇帝,还策划让宫女元氏在李隆基的补品里下毒。   
      当初与李隆基共同起兵的薛崇简对母亲的所作所为深感不安,力劝她放弃谋反的计划。太平公主见儿子不听话,怒火中烧,常常打骂他。   
      但是太平公主的起兵计划,却因丈夫武攸暨逝世而耽搁了下来。   
      这可真是天意啊,事情就此发生转变。   
      公元713年,得到消息的李隆基突然出兵,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及家人。太平公主逃入深山,请求侄儿放自己一条生路。太上皇李旦也为妹妹向儿子求情。   
      但是李隆基不为所动,将太平公主赐死在公主府里。她的儿女只有薛崇简一家被饶过。    
      这一年,太平公主大约五十出头。

[ 本帖最后由 随 于 2007-11-16 05:48 编辑 ]

4ded54ff0104hoj3.jpg (50.25 KB)

4ded54ff0104hoj3.jpg

4ded54ff0104hoj7.jpg (39.44 KB)

4ded54ff0104hoj7.jpg

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能够作朋友的人 

TOP

最后一个滥竽充数的公主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妻,唐宗室女。634年,松赞干布遣使入唐求联姻。640年吐蕃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黄金为聘礼,唐以文成公主许婚。次年,唐遣宗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送公主入蕃,松赞干布为公主筑城邑、立屋宇,以为居处。文成公主信仰佛教,建大小昭寺。松赞干布因娶公主,羡慕华风,派吐蕃贵族子弟至长安学习诗书,又向唐请求给予蚕种及制造酒、纸墨的工匠。文成公主在喇嘛教中被认作绿度母的化身,受到极大崇敬。  
      “和亲”成为两国间王室通婚的专有名词,其实是从唐代开始的。有唐一代,共派出十九位公主和准公主嫁到异国当王妃。不过,这里面只有三位是货真价实的公主。其余的,都是亲王或王族的女孩儿,称为“宗室女”,公主的女儿称为“宗室出女”,临到异邦要来讨人了,才手忙脚乱地把这些郡主、县主封为公主,让她们体体面面地出嫁,为国献身。  
      且看,高祖李渊有女儿十九人,太宗李世民有女儿二十一人,除了早夭者,全部下嫁有名有姓的本朝臣子,没一个出国的。显然按唐时的观念,嫁给外国的国王,还不如在国内招一个驸马。那时哪有那么多守节的破规矩,嫁一个觉着不好,和老爸说一声,立刻可以改嫁。因此唐朝中期以前,皇帝的亲生女儿都不肯嫁到国外去和亲——要去,就让那些堂姐堂妹们去吧。  
      松赞干布,吐蕃的第一任国王,雄才大略,先已娶泥婆罗(尼泊尔)王女尺尊公主,又遣使向唐朝求婚,太宗开始不想答应。松赞干布头脑一热,就要跟唐朝干架,还威胁说:“不嫁公主,我就打将进来。”唐朝先击败吐蕃,压了他的气势,然后许婚。  
      嫁出去的文成公主究竟是谁的女儿?文献只记载是“唐宗室女”,估计她爹的身份也与皇帝关系较远。文成公主出嫁时规格很高,由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至吐蕃,松赞干布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了李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显然,他还以为真的娶了唐太宗的亲生女儿呢。以前可从来没有人娶过上国的皇帝女儿呀——松赞得意地为公主修建了一座城,专门用来晒命。  
      “饶你奸似鬼,喝了我的洗脚水。”皇帝老儿心里头一定很爽吧。  
      当然,这位文成公主不辱使命,文才武略,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外交家。据说,她和松赞干布的确一见钟情,感情非常好。唐朝这支送亲的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除了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后来,文成公主还把一大批吐蕃人派去唐朝,参加各种干部培训班和科学文化学习班。她自己也没闲着,给吐蕃人贯输先进的汉文化,革除陈规陋习,既参政,又不干涉政治,整个吐蕃上上下下都把她视若神明。  
      唐太宗自鸣得意的送亲,未免“太炫耀”。不过,换回边陲数十年的平静,并给吐蕃开辟鸿蒙,接受教化,也未尝不是目光远大。总比下西洋的郑和好吧:一船一船的金银珠宝沿海给人家送过去,换回几只长颈鹿、几头大象,还洋洋自得,以为捡到宝。  
      文成公主是最后一个滥竽充数的公主。头一年,唐太宗刚刚把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末代国王诺曷钵,礼仪也十分隆重,想借此蒙混过关,不料送亲的淮阳王李道明一不留神,竟泄漏了“弘化公主并非皇帝的亲生女”的国家机密,李道明也被革除王位降职。后来,和亲公主“非帝女”的真实身份不再隐瞒,金城公主入藏,就明言她是雍王李守礼的女儿。不过,她的规格更高,由皇帝亲自送亲到始平县,还割了水草丰美的河西九曲给公主,成了唐代最为隆重,也是最为赔本的一次和亲。  
      到了唐肃宗之后,唐的国力已弱,皇帝不得不派自己的亲生女儿去和亲了。打虎尤靠亲兄亲,和亲还须亲生女。

4ded54ff0104hoiu.jpg (48.37 KB)

4ded54ff0104hoiu.jpg

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能够作朋友的人 

TOP

爱上和尚的公主

  这位公主,当然就是李世民的宝贝女儿高阳公主了。  
      高阳公主是太宗最宠爱的女儿,在她十五岁的时候,李世民就精心挑选了宰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作她的驸马。  
      但是房遗爱虽然是当朝宰相的儿子,却一点也不合高阳公主的胃口。公主喜欢的是温文儒雅的书生,对这位高大雄壮的驸马是一百个不满意。洞房花烛夜之后,房遗爱就再没有被宣进公主闺房的机会了。  
      婚姻不美满的高阳公主,唯一的消遣,就是纵马郊外,游山玩水了。而担着个驸马虚名的房遗爱,当然也不得不陪伴在左右。  
        
      就在一次出猎的途中,豆蔻年华娇美任性的高阳公主遇到了当时不过二十出头、文雅俊秀的辩机和尚。  
      这位辩机,虽然正史没有详载,但是从其它的一些资料上,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凡的出家人,自小就好学发奋,品行高洁,十五岁正式出家为僧,师从道岳法师。贞观19年正月,玄奘大师求经归来,奉旨在弘福寺主持翻译取来的经文,辩机以渊博的佛学、飞扬的文采、出众的仪容,被玄奘法师选中,参与撰写青史巨著《大唐西域记》。这年,辩机只有26岁。  
        
      我们无从知道辩机和高阳公主是怎样相遇的。只知道十七岁的公主和二十岁的辩机从此一见钟情,一个忘了皇家身份,一个忘了佛家戒律,如胶似漆地痴缠在了一起。  
      而空头驸马房遗爱,不知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思,一直在为公主和辩机遮掩此事。甚至还常常出面将辩机召入府中,自己亲自为这对偷情的人儿做放哨的卫兵。  
      当然,房遗爱的忠心耿耿也得到了高阳公主的报答。公主容许他与府中的侍女明来暗往,还常在太宗面前为他说好话。这对奇异的小夫妻因此倒也相处得和睦。  
        
      时间过得飞快,几年过去了,公元645年,在举国选拨译经人的考核中,辩机被选中了,成为九名译经僧人中最年青的一个。(实在忍不住要说,高阳公主的眼光实在是相当的不错。)  
      作为译经人,辩机将要去弘福寺长住。临别的时候,高阳公主将自己的玉枕送给情人,让他带在身边。  
      灾难就随着这个玉枕,被带进了弘福寺里。  
      在两地相思的几年里,高阳公主和房遗爱倒也相处得平平安安。  
      648年夏天,宰相房玄龄去世了。他的长子房遗直继承了父亲的爵位。高阳公主一向讨厌这个大伯,便要驸马房遗爱与哥哥分家。房遗直不肯分出家产,还将房遗爱痛骂了一顿。高阳公主大怒,便跑到皇宫里,对父亲唐太宗告房遗直的状,说他常对皇帝口出怨言,心怀不轨。太宗调查之后,发现是高阳公主任性胡为,不禁大为恼怒,将她训了一顿。  
        
      转眼到了649年的冬天。负责治安的官员抓住了一个小偷,从小偷的住处搜到了一只镶满珠宝的玉枕。  
      小偷承认,自己是从弘福寺辩机和尚的住处偷来这只价值连城的玉枕的。所有的人都对着这只玉枕发愣了:这实在不象是该在和尚禅房里出现的物件。  
      负责纠察的官员一番彻查之后,才得知,这只玉枕,乃是高阳公主私赠辩机的。  
      这是一件极大的丑闻,谁也不知道案情报至皇帝那里会有什么后果。但是事已至此,办案的人也捂不住了,只得斗胆将奏本送交到太宗的案头。
  
      唐太宗看到这本奏章,想到高阳公主一而再、再而三地丢自己的脸面,不由恨得牙齿发痒。太宗立即下令,腰斩辩机,高阳公主身边知情不报的侍女们也统统处死。并且下令,再也不许高阳公主进宫。
  
      
  
      四载相思,等到的却是这样一个噩耗,高阳公主魂飞魄散,奔到皇宫门口,想要向父亲求情,当她发现自己再也无法进入宫门的时候,顿时昏死过去。  
        
      辩机很快就被施以腰斩的的酷刑,高阳公主也被禁锢在公主府里,没有了行动的自由。  
      然而,此时唐太宗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几个月后,就在这年的初夏,五十一岁的唐太宗死了。  
      高阳公主恨透了自己的父亲,她恨他为什么要多活这半年?如果他能早死半年的话,自己的心上人就不会如此痛苦地死去,成为父亲笼络大臣的牺牲品。自己那些情同姐妹的贴身侍女,也不会莫明其妙地冤死。为太宗送葬的时候,高阳公主连一点悲哀的表情也没有。  
      不久,高宗李治登基。  
      恢复了自由的高阳公主,行为开始疯狂起来。她派人四处去寻找俊俏的年青和尚,专与这些和尚寻欢作乐。  
      高阳公主更要跟父亲所有的决定唱对台戏,她因此不满父亲选李治作继位人的决定。于是,她开始涉足政事,联络了好几个对李治不满的公主驸马,密谋叛乱,要改立叔父李元景为帝。  
      还是那位与高阳公主不和的房遗直,他打听到了高阳公主夫妇的秘密,将讯息报告给了新皇李治。  
      一场血腥的家族屠杀开始了。  
      公元653年的春天,以房遗爱为首的三位驸马被处斩,高阳公主与巴陵公主以及叔父荆王李元景被勒令自尽。  
        
      被逼自尽的时候,高阳公主大约在二十七八岁的年龄。一束白绫,就是这位公主最后的结局。

[ 本帖最后由 随 于 2007-11-16 05:45 编辑 ]

4ded54ff0104hoig.jpg (48.36 KB)

4ded54ff0104hoig.jpg

4ded54ff0104hoij.jpg (45.4 KB)

4ded54ff0104hoij.jpg

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能够作朋友的人 

TOP

领军作战的公主

平阳  
    这是大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  
      李渊能当上皇帝,固然与他个人的条件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他实在生了好儿女。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的爱女、太宗李世民最亲近的妹妹。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  
      十六岁的时候,唐国公李渊将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武将柴绍为妻。婚后,柴绍携妻定居长安城。  
      隋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决定起兵,暗中通知女儿女婿。  
      平阳公主将家产暗暗变卖,和丈夫分头出发了。  
      柴绍直奔太原,而平阳公主则在后面进行各种安排。  
      路上,平阳公主赈济灾民,招收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  
      来到户县的时候,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了。  
          
      平阳公主听到这个消息,决心要为父亲招募更多的军力.  
      她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  
      这个不到十七岁的少妇,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其中,仅何潘仁一处,就达万余人。  
          
      当年九月,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  
      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的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广大的拥护。  
      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  
      娘子军威名远扬,很多人都千里投奔而来。不久,平阳公主的娘子军就超过七万人了。  
      平阳公主在军事上的直觉与见地,都堪称天才,隋将屈突通就曾经在她手下连吃几场大败仗。  
      李世民在渭北转战时,主要就是依靠平阳公主和娘子军的参战,才能连克强敌。  
        
  
      唐王朝建立后,李渊将自己才略出众的爱女封为“平阳公主”。  
      可惜的是,平阳公主不久就去世了,死时尚不足23岁。  
      李渊黯然神伤,下令以开国功臣的仪式安葬公主。  
      平阳公主,恐怕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了。

4ded54ff0104hoi3.jpg (50.2 KB)

4ded54ff0104hoi3.jpg

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能够作朋友的人 

TOP

迎娶男妾的公主

山阴公主刘楚玉   
    这位公主,就是南北朝时,南宋孝武帝刘骏的女儿山阴公主刘楚玉了。    
      从前的公主们,多数在历史上闺名不传,我们往往只能称呼她们的官方称号,甚至于连官称都弄不清楚的,都大有人在。但是这位山阴公主,却是一个例外。    
      恐怕主要是因为她的行为,在中国公主史上,是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吧。    
      大明八年,即公元4645月,山阴公主十六岁的弟弟刘子业继承了帝位,史称前废帝。    
      刘子业的荒淫好色,恐怕在历史上的色狼堆里,也算得上是一个出类拨萃的角色了,他不但广选民间美女、兼收老爹的内宠,甚至连自己的亲姑母、亲姐姐也一样抱进怀里。被他强占的姑母史称新蔡公主----她也是一个公主,并且早已嫁给了将军何迈。但是刘子业把她召进宫里,将一具被毒死的宫女尸体送回了何府,说新蔡公主在宫里暴亡了。何迈戴不下这顶绿帽子(戴得下的,恐怕也算不上是男人了。)于是计划造反,结果事机泄露,反而被刘子业这个乱伦的混蛋给杀了。 新蔡公主从此改姓谢氏,长留深宫。刘子业甚至还要封新蔡公主为皇后,被心灰意冷的公主拒绝后,刘子业遂改封路氏。    
      当然,姑母尚且如此,一向被视做皇族第一美人的姐姐就更不在话下。    
      但是,跟被迫顺从的姑母不同,山阴公主一向跟这个弟弟感情很不错,在这方面,她可以算是跟刘子业志同道合的。史书上记载,山阴公主经常主动进宫,跟刘子业同吃同住,全然一副夫妻的模样。刘子业对这个姐姐言听计从,听话得很。    
      事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有一天,山阴公主看着宫里成群的美女宫娥,不禁牢骚满腹。对刘子业发作起来:“妾与陛下,俱托体先皇,陛下后宫佳丽过万,妾却只驸马一人,不公平竟至于此!”    
          
      嘿嘿,这话听起来倒也很有道理啊,公主和皇帝,都是一个爹生的儿女,凭什么皇帝后宫美女嫔妃上万人,公主却只能有一个驸马?    
      刘子业听了姐姐这番说话,立刻“知错就改”,拍胸保证要让山阴公主心满意足。    
      刘子业虽然对政事毫不关心,但是对这件事却是雷厉风行----立马就在禁军侍卫中挑出了三十名英俊少年,送到了公主府,让山阴公主一体纳为男宠,即“面首”。“面”,指的是面貌俊美,“首”则是指头发黑亮----发主肾气,头发生得好,自然这个……嗯……    
      总之,山阴公主对这份礼物是笑纳了。    
    驸马都尉何戢看着家里凭空多出的这三十个男人,心里怎么想的,史书不载。不过想来是不爽的了:这位何戢,出身名门世家,生得眉清目秀,身材挺拔,一举一动都风采翩翩,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却娶到了这样的老婆,真是无可奈何。    
      这还没有完。    
      年青的男人有了,山阴公主又打起了成熟男人的主意。    
      南宋朝廷有两大美男子。一位是娶了山阴公主的何戢,还有一位则是娶了南郡公主的褚渊。论辈份,褚渊是山阴公主的姑父。此人风仪俊逸,成熟稳重,魅力四射,再不拘小节的男人,在他面前往往都自惭形秽。    
      现在,山阴公主打主意的对象就是这位褚渊了。    
      她再次向刘子业提出要求,让褚渊陪自己开心几天。    
      刘子业知道褚渊一向行止端正,没有明目张胆地要求他陪姐姐寻欢作乐。只是下诏让他去公主府。至于到府以后如何,就看山阴公主的本事了。    
      山阴公主打起精神,每日梳妆打扮,施展浑身解数,百般引诱褚渊。    
      可是褚渊却象块木头,对千娇百媚的山阴公主毫无反应。公主着了急,不禁拉拉扯扯起来。褚渊高大健壮,力气又大,山阴公主压根不是他的对手,连靠近他都办不到了。    
      山阴公主拉下了脸,责备褚渊:“你看起来倒是个男子,怎么却没有一点阳刚之气?”    
      褚渊笑笑,文质彬彬地回答:“回虽不敏,如此违反情理的事却是不做的。”    
      山阴公主还不死心,褚渊却早就铁了心,干脆放出话来:你是公主,我不能对你怎么样,但是你再这样逼我,我自杀总是可以的。    
      事情到了这一步,山阴公主只得收手了。将褚渊好好地送出公主府去。    
            
      哎,褚渊身为国家重臣,又是山阴公主的姑父,都得用出这一招才能保住清白,那三十个莫明其妙就离家弃侣,成了她面首的少年没有褚渊这样的身份,恐怕更是苦不堪言。    
           
      不过褚渊在公主府羁留的这段时间里,驸马何戢与他同吃同住,友情真挚,倒是特别之好。
   
      嘿嘿,都娶了这家的女儿,同病相怜啊。    
            
      褚渊是史上少有的表里俱秀的男子之一,个人操守如此,政声也很卓著:南宋灭后,他又在南齐任职,直至宰相一级(司徒),以清廉公正闻名,很得时人敬重。    
            
      关于刘子业刘楚玉这种惊世的行为,恐怕跟他们的家教很有关系。    
      他们的祖母路太后,住在显阳殿,经常有命妇宗女来殿里拜见。而他们的父亲孝武帝刘骏,经常趁这个机会跑到显阳殿去,将其中有姿色的女人强纳入宫,丝毫也不顾及亲缘关系,更不在乎朝臣妻女被夺的感受。    
      更离谱的是,刘骏还诱奸了自己的几个堂姐堂妹。气得叔父刘义宣起兵造反。刘义宣后来兵败,父子俱被诛。刘骏没了后顾之忧,干脆将几个堂姐妹纳入后宫,将她们改名换姓,其中一个特别美丽的,还被封为殷淑仪,宠爱备至。    
      而他和生母乱伦的事情,我们恐怕光用“离谱”已不足以形容了。    
            
      有这样的爹,刘子业和山阴公主的所作所为,看来也是毫不出奇的了。    
            
      但是,山阴公主颠鸾倒凤的舒服日子就快过到头了。    
      不久,不堪刘子业凌虐的宫女内侍终于起而反抗,在刘子业声势浩大的一场巫术仪式之后(行此仪式时,侍卫是不在身边的),主衣(管理后宫衣物的人)寿寂之出手,将他的脑袋砍了下来。    
      翌日,新帝即位。    
      出于清理政治环境的需要,新帝下令诛杀刘子尚(刘子业的弟弟)和山阴公主刘楚玉。    
            
      不过,山阴公主只对男女之事感兴趣,对政治毫无感觉。从男人的角度说起来,她比后世的太平公主、安乐公主又好了不少。    
      不过实话说,就刘骏和刘子业当皇帝的水平来看,即使换山阴公主来当皇帝,也未见得比他们差了。

4ded54ff0104hoht.jpg (48.1 KB)

4ded54ff0104hoht.jpg

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能够作朋友的人 

TOP

破镜重圆的公主
乐昌公主与徐德言  
    这已经是南北朝的故事了。  
            
      陈朝的皇帝陈叔宝,是个亡国败家的高手,他全心全意在为这件事情努力,连妹妹乐昌公主的婚事,他都交由妹妹自己去处理,将所有人选都送去给乐昌公主自己挑选。  
            
      不过这倒也是一件好事,妹自己去处理,将所有人选都送去给乐昌公主自己挑选。  
            
      不过这倒也是一件好事,乐昌公主虽然窘得满脸通红,却是真正地挑选了一个如意的驸马:江南才子徐德言。  
            
      风流才子徐德言一开始并不情愿当这个驸马。但是当他看见才貌双全的乐昌公主的时候,不禁心动神摇。  
      这对小夫妻堪称神仙眷侣,他们在驸马府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但是不久,隋军攻入了建康城(南京)。  
      国破家亡之际,面临生离死别的徐德言,拿起了妻子梳妆的铜镜,将它一摔两半,让妻子和自己各拿一半。  
      他对乐昌公主说:“以你的才貌和身份,必不至于死,而是被送入权贵之家。到那个时候,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假如我侥幸得生,日后就去长安集市上卖残镜,以期相会的一天。”  
      乐昌公主接过破镜,和心爱的丈夫抱头痛哭。  
            
      如徐德言所料想的,夫妻俩失散了。  
      乐昌公主带着半面铜镜,被送进了权臣杨素的府邸,成了杨素的宠姬。  
      多少次午夜梦回,乐昌公主都想以死了却痛苦的生活,但是想到还有和丈夫再见面的机会,她又苦苦地熬了下去。  
      每年的正月十五,乐昌公主都派人去约定的集市卖镜。  
            
      到第三年,乐昌公主几乎已经绝望的时候,卖镜的仆人带回了一面完整的镜子!  
      但是也带回了一首凄怆的情诗。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桓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哭得几乎昏死过去。  
      奴婢们连忙将这件事件禀报了杨素。  
      当杨素从乐昌公主口里得知了一切的时候,忍不住满肚子冒酸水。  
      但是他也清楚,徐德言在江南文人中的名声地位有多重要。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杨素邀来众多文人雅士,徐德言也在其中。
  
      酒过三巡,杨素突然让人把乐昌公主请了出来。  
      徐德言和乐昌公主没有料到,久别重逢,居然会是在这样的场合里。尤其是乐昌公主,做为一个女人,这种境况更令她苦楚难堪。四目相对,无奈愁怅。  
      杨素假做不知,让席上诸人赋诗助兴。  
      乐昌公主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  
            
      这首诗打动了席上所有的人,一时闹嚷的场面沉寂了。  
            
      杨素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也不想再等了,整个宴席间,别说乐昌公主和徐德言难堪伤感,杨素的这张鸡皮老脸,也早就笑酸了。  
      他宣布,自己要成全这对恩爱情侣,放他们归老田园。  
      乐昌公主和徐德言如在梦境,向杨素行礼作辞,离开了这座刻满哀伤耻辱的府邸。  
    杨素这一举动,果然传为佳话。在史书上,也为他不高明的人生加了一笔亮色。  
            
      徐德言和乐昌公主回归江南,在民间过着恩爱平静的生活。  
      唐贞观十年,他们夫妻俩在一年间双双谢世。  
      与他们合葬在一起,就是那面重圆的铜镜。


[ 本帖最后由 随 于 2007-11-16 05:41 编辑 ]

4ded54ff0104hoh3.jpg (38.05 KB)

4ded54ff0104hoh3.jpg

4ded54ff0104hoh6.jpg (37.82 KB)

4ded54ff0104hoh6.jpg

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能够作朋友的人 

TOP

投入火海的公主

孝平皇后  

    这位自焚的公主,就是王莽的女儿。  

            

      王莽当然不是个好东西,但是不论文人怎样嚷嚷他“谋朝”,他毕竟是当了十五年的“新朝”皇帝。所以他封他的女儿做公主,大家不应该有异议。  

      不过王家姑娘当时的封号是“黄皇室主”。哎,这不过是她那个作恶多端的爹为了与汉家区分,而翻出来的一个古怪经典而已。  

      总之,公主就是公主。  

      但是王姑娘在天有灵,恐怕更愿意大家叫她另一个名字:孝平皇后。  

            

      公元二年,西汉的小皇帝刘箕子十三岁,王莽通过自己的姑妈、太皇太后王政君,宣布要为小皇帝娶妻纳妾。  

      (在这里,不得不说一说这位王政君。这可是个传奇女子啊,据说她在当姑娘的时候,曾经许配过好几个未婚夫,但是每到佳期将近的时候,未婚夫必然一命呜呼。到后来没人敢娶她了,王家只好将女儿送进王宫去当宫女。嘿,还有这么好的事,太子的爱妾死了,皇帝为了安慰儿子,在后宫选了几个美女给他,其中一个就是王政君。虽然太子并不喜欢她,但是她的肚皮争气,立马就生出了儿子刘骜----就是赵飞燕和赵合德的老公了。独生子当了皇帝,以克夫著称的王政君就成了天下第一贵妇人----皇帝老公也死在了她前头,克夫那是不争的事实。)  

            

      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当然,王姑娘也确实才貌双全,王莽成功地将自己的女儿推上了准皇后的位置。  

            

      然而,阴谋家是不会考虑儿女的幸福的。  

      就在王姑娘憧憬美好生活的同时,王莽为了控制朝政,对小皇帝刘箕子的生母一家举起了屠刀。  

      刘箕子的生母卫姬一家几百口,在大屠杀之后,就只剩了卫姬一人而已。被牵连进去而命丧九泉的贵族大臣还有数百人----包括与王莽意见相左的亲生儿子王宇、还有王莽的亲叔父。  

            

      大屠杀第二年,王姑娘含着眼泪,嫁进了王宫。  

            

      小丈夫恨透了王莽,将怒火都发泄在了小妻子的身上。他拒绝和她亲近。  

      王姑娘并没有为此埋怨丈夫,她小心地向丈夫陪罪,百般迁就、处处温驯。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刘箕子心里的坚冰开始渐渐融化。  

      但是这个时候已经太迟了,刘箕子和王姑娘再也没有品尝爱情的机会了。  

            

      公元5年的冬天,王莽借腊日大祭的机会,将毒药放在了刘箕子的酒杯里。  

      当天夜里,慢性毒药发作。  

      刘箕子挣扎呼号了几天几夜,死在了妻子的怀里。  

            

      目睹这一切的王皇后,守在丈夫痛苦万状的尸体边,终日一言不发。  

      后来的一切,都是王莽一手操办了:他立了一个年仅两岁的宗室之子刘婴为帝,将女儿封为皇太后。---- 王太后这年还不到十六岁。  

      再过了四年,到公元九年,王莽终于篡夺了西汉的政权,自封为新朝皇帝。  

      王太后又变成了黄皇室主(公主)。  

            

      不论封号怎么变来变去,王姑娘都是一样,将自己关在深宫里,不见任何人,尤其是自己的父亲。  

            

      已经得偿所愿的王莽,终于想到了天伦人情。他决定为女儿选一个如意郎君,代替被自己杀掉的前女婿。  

      他选中了立国将军孙健的儿子孙豫----此君号称当朝第一美男子,年青有为,王莽认为女儿只要见了,就一定会芳心大动。于是让孙豫随着探病的御医混进女儿的寝宫。  

            

      可惜,“美男计”不管用,已经决心守寡的王姑娘命令侍女,将孙豫赶了出去。  

            

      孙豫被赶的消息,被一个花花公子听说了。这就是更始将军甄丰的儿子甄寻。  

      甄寻立刻开始了盘算:孙豫是个不解风情的傻瓜蛋,公主自然不会看上他,如果换了是我这样的情场高手,她还不投怀送抱吗?只可惜皇帝怎么没选上我呢?  

    色胆要比天还大,甄寻立刻动手,去弄了一个“神符”,上面刻着:“黄皇室主必为甄寻之妻”------然后假借降神,送去给王莽看。  

      老奸巨滑的王莽还能上这个当?!  

      一番咆哮之后,甄家被灭了个精光。可怜一些无辜的贵族,也被王莽趁机牵扯进去,死无全尸。  

            

      从此,再也没有人去打扰王姑娘孤独的寡居生活,她守在承明宫内,将玉颜韶华付诸流水。  

            

      公元23年,新王朝覆灭了。10月,起义军攻入长安城,在宫中放起了火。  

      所有的宫娥侍丛都拉着王姑娘,要她赶紧逃出宫去。  

            

      王姑娘抬头看着远处飘扬的“大汉”旗帜,凄凉地叹了一口气:“我哪里还有脸面,再去见汉家的人啊!”  

      她挣脱了宫女的手,跳进了熊熊燃烧的火海之中。  

      这年,她三十二岁。  

            

      东汉王朝叹息她的忠贞与不幸,追封她为“孝平皇后”,与她的丈夫刘箕子一起,受后人的供奉。

4ded54ff0104hogt.jpg (43.41 KB)

4ded54ff0104hogt.jpg

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能够作朋友的人 

TOP

不是皇帝生出来的公主  金俗  

    赫赫有名的汉武帝,他能当上皇帝,多亏他有一个聪明出众的老娘。  

      这位皇太后名叫王娡,本王女士可是中国皇后群里出类拨萃的人物。  

      王家穷得要命,虽然有如花似玉的女儿,但是也早早地就嫁了出去,减少家里的负担要紧。  

      王女士就这样嫁给了长陵的穷汉金王孙,并且很快生了一个女儿,取名金俗。  

      有一天,王女士回娘家,在家里遇到了一个看相的神人。  

      这位老兄一看王女士,顿时倒吸一口凉气,喊道:不得了啦,你家这个女儿,可是能生出天子来的啊!  

      王女士的母亲臧儿,一听这话,再看看女儿娇媚的脸庞,顿时眼前金光灿烂。  

      这时候,太子刘启正在民间选妃,两母女一合计,王女士立即梳洗打扮,加入了参选的美女群里。  

      她被选中了。哈哈,青涩的小女孩们,自然不是一个成熟的妇人的对手,王女士过五关斩六将,杀到了刘启的身边。并且一连给他生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  

          

      当然,飞黄腾达的王女士和她一家,都不愿意再提起金家的那一本子帐了。那个姓金的女儿,更是闭口不提。  

      被她抛弃的丈夫金王孙,算是一个有骨气的男人,他将王家痛斥了一顿,自己拉扯大了女儿。  

      金俗长大以后,为了照顾父亲,招了一个倒插门的女婿,生了一双儿女。不久,金王孙病死了。  

          

      金王孙到死,都没有说出妻子叛夫弃女的底细。  

      金俗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亲妈就是母仪天下的太后。她象从前一样,操持家务,苦度岁月。  

            

      呵呵,这时在皇宫里,金俗的异母弟弟、汉武帝刘彻正忙着和他的同性恋对象韩嫣胡搞一气呢。  

      身为亲生母亲的皇太后怎么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呢?  

      很快,她找了一个岔,将韩嫣痛训了一顿。  

      被吓得魂不附体的韩嫣想要讨回太后的欢心,寻思出了一个献执勤的好办法:让她母女团聚!  

      原来韩嫣有个仆人,就是长陵地方人,听说过金王孙的隐私,禀报给了主子知道。  

      噫,这个蠢奴才的馊主意,就此制造出了一个公主,也在后来断送了他主子的性命。  

            

      汉武帝刘彻听说自己在宫外还有一个异父同母的大姐,顿时又惊又喜。  

      第二天,韩嫣引着刘彻,来到了长陵边的小镇,将金俗迎进了皇宫。  

            

      这天上掉下来的泼天富贵,令金俗一家恍如掉进梦境。  

      景帝刘启这时已经死啦,当皇帝的就是刘彻自己。  

      当然不用怕谁来横一杠子。  

            

      不久,金俗被封为修成君,她的女儿也成了淮南王妃。  

      一声晴空响雷,贫家妇人金俗,成了当朝皇帝的大姐,响当当的公主。  

            

      王太后虽然找回了女儿,却恨透了韩嫣。  

      韩嫣没有想到,这个马屁拍在了马腿上,惹下了杀身大祸。金俗认母不久,王太后找了个茬儿,勒令韩嫣自杀。武帝亲自出马为之求情,反被老娘臭骂了一顿。  

      韩嫣被迫服毒自尽。一条性命,只算是为金俗的大富大贵垫了底儿。

4ded54ff0104hogk.jpg (43.11 KB)

4ded54ff0104hogk.jpg

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能够作朋友的人 

TOP

齐文姜  

    说句实话,文姜当年实在是不应该出嫁的。  

            

      文姜是宣姜的妹妹。她的美貌,比姐姐毫不逊色,而她的婚姻生活,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效应,比姐姐还有过之。  

      当时的齐国,已是春秋强国之一。而强大的齐国,又有两个貌若天仙的王女,自然是诸国求婚的好对象。  

      宣姜许嫁卫国世子(又名急子),文姜则许嫁郑国世子姬忽。  

      然而和姐姐被骗嫁急子之父灵公相似的是,郑国世子却因为“齐大非偶”的流言,而单方面解除了婚约。  

      文姜从小就自负美貌,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男人抛弃。不免伤情悲春。  

      在这种心境之下,不知是一个怎样的情形,她居然转而和自己的亲哥哥姜诸儿之间,发生了男女私情。  

      纸总是包不住火,这桩风流事很快就传到了父亲齐僖公的耳朵里。这消息令齐僖公面无人色,只得匆匆为儿女另觅婚姻,将他们拆开。  

    正在此时,鲁桓公派人前来求亲。  

      这个正中齐僖公的下怀,立即满口应允,为了防闲,还一反兄弟送嫁的惯例,决定亲自将女儿送往鲁国成亲。  

          

      然而深陷畸情的男女,岂是老父一双眼睛能看得过来的?  

      就在出嫁的前夕,姜诸儿与文姜虽然无法见面,却依旧以诗传情。  

      姜诸儿写道:“桃树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直,吁嗟复吁嗟!”  

      齐姜比诸儿还要直接,答曰:“桃树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证无来者?叮咛兮复叮咛!“  

          

      不过,叮咛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良辰吉日已到,文姜被如期送往鲁国,成为鲁桓公的夫人了。  

      目送心爱的妹妹远嫁他乡,姜诸儿恋恋不舍。  

          

      民间流传的《诗经南山》讥讽这桩既不善始,又不善终的婚姻,以及缺乏理智的姜诸儿兄妹: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南山高巍啊,雄狐在那里徘徊。去往鲁国的道路是如此平坦,齐王的女儿从这里出嫁。既然她已经嫁了,你为什么还想要她回来?  

      葛麻鞋成对,帽带成双,去往鲁国的道路如此平坦,齐王女顺着这条路前往鲁国。已经是出发去了,你为什么又要跟着不放?  

      麻该怎么种?在田地里横直成行。娶妻怎么做?必须要禀告父母。既然已经禀明了父母,好事怎么会变得如此糟糕?  

      柴该怎么劈?没有斧头是不行的。娶妻怎么做?没有媒人是不行的。可是既然已经依着规矩成了婚,怎么会坏到这种地步?  

      作为父亲,齐僖公对自己两个不争气的女儿又羞又恼。在终于将文姜嫁出之后,他拒绝宣姜与文姜的归省,即不让她们回娘家。这个决定,用在文姜身上倒还有些道理,但是用在宣姜身上,就是太不公平了——白天还是万千宠爱的公主,晚上就被无耻老头强暴,无辜的少女眼泪还没抹去,却成了家族的羞耻——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当爹的怕女儿回了娘家就拒绝回卫国,给自己惹来麻烦。  

          

      无法归省,就不可能与姜诸儿再继前缘。齐文姜只得安心做她的国君夫人。她为鲁桓公生下了两个儿子:姬同与姬季友。  

      生育有功,美貌非凡,娘家又实力超群,文姜在丈夫鲁桓公面前,真是地位稳固,没有办不到的事。  

        

      鲁桓公十四年,碍事的齐僖公终于一命归西,姜诸儿当上了齐国的国君襄公。文姜理所当然地随着浩大的仪仗,前往阔别十八年的故乡齐国贺喜。  

      一直对文姜念念不忘的齐襄公听说妹妹夫妇返国,心花怒放,给予最高规格的待遇:亲自到边境迎接鲁桓公及夫人齐文姜。  

      十八年未见,姜诸儿已为国君,举手投足间满是男人的威严英武,而齐文姜则已是风情万种的成熟美妇。如此的兄妹重逢,两人都是心荡神摇。  

      一番眉目传情之后,心领神会的齐襄公借口后宫的妃嫔们想与小姑见面,将文姜迎进了自己的后宫。  

      此时的齐宫,早已没有了妨碍好事的齐僖公,襄公的妃妾们也不敢逆君王的心意。终于得偿夙愿的诸儿文姜,逐在王宫里双宿双飞,抵死缠绵了。  

      鲁桓公独个人被丢在驿馆里,孤枕冷衾,想着从前老丈人隐晦的提醒,耳边又不时传来风言风语,心情恶劣,饱受煎熬。  

      当心满意足的文姜再次出现的时候,早已按捺不住心头怒火的鲁桓公迎面一个耳光掴去,痛斥姜氏兄妹乱伦的禽兽行径,下令立即启程返国,回去再跟文姜算帐。  

      文姜大惊,将鲁桓公声言报复的说话通过侍丛传给奸夫兼兄长的齐襄公,要求他维护自己的平安。  

        

      齐襄公团团乱转之后,顿起杀机。下令在临淄的牛山设下筵席,借口请妹夫饮宴出游,将鲁桓公哄了出来。  

      人在他乡,鲁桓公无奈,强忍着怒火出了门。  

    在这场宴席上,鲁桓公被齐国的臣工们灌得酩酊大醉。  

      回去的路上,与桓公同车的公子彭生奉襄公之命下了手。桓公被弑于车内。可叹桓公,本是年青有为的一国之君,现在不但被妻子背叛,还被奸夫杀害。  

      得知消息的鲁国留守大臣,悲痛无比,在扶立世子姬同继位为庄公之后,便前往齐国迎回桓公的灵柩,并要求追查国君猝死的原因,要求齐国给一个交代。  

      追查的结果当然是明摆着的:刚刚还在邀功请赏的彭生,转眼就成了齐襄公的刀下鬼替罪羊。  

      彭生被主君出卖,不禁怒火中烧。既是将死之人了,当然没有什么顾忌,在大殿上当众喊冤,痛骂齐襄公与文姜乱伦,以至弑夫,现在又嫁祸他人。  

      齐襄公捂着耳朵,连连挥手,武士便将彭生推搡了出去。  

      临刑之时,彭生发下誓言,死后定为厉鬼,向齐襄公追魂索命。  

          

      姜氏兄妹料理完鲁桓公的丧事,将这件事勉强支撑过去,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享受起二人世界来。  

        

      《诗经载驱》曰:“载驱薄薄,蕈弗朱鞹,鲁道有荡,齐子发夕。四骊济济,垂辔弥弥,鲁道有荡,齐子其弟。文水滔滔,行人俪俪,鲁道有荡,齐子遨游”  

      四匹骏马拉着轻车,外饰豪华铺陈柔软,文姜与兄长襄公共乘一车,那前往鲁国的平坦道路他们看不到,过路人的眼光他们也看不到,只顾在车中寻欢作乐,乘着车四处游玩。  

          

         

          

      文姜的儿子鲁庄公吃不消各方非议,派遣臣工到齐国来,接母亲回鲁国去为父亲守寡。文姜拗不过公理,只得恋恋不舍地登上马车。当辘辘的车轮行驶到齐鲁之间的禚地时,文姜停住了脚步,不愿再向前行,对鲁国的大臣说:“此地不齐不鲁,正是我的家呀。”  

      鲁庄公身为人子,只得默许了她的选择,在祝邱建了一座宫殿,让母亲住在那里。  

            

      姜诸儿听说妹妹长住禚地,心领神会,也在附近的阜盖了一座宫室,作为自己出猎的行宫。  

      此后,姜诸儿频频“行猎”,目的地当然都是禚地了。这对漏网之鱼,在禚地逍遥法外,快活无比。  

            

      姜诸儿此时后宫空虚,有名份的女人不过侧室连妃一人。和妹妹的风流韵事也惹来诸多非议。于是他决定向周王室请婚,求娶周庄王的妹妹。按照礼制,“王姬”的婚礼是要由公侯来主持的。于是这桩任务落在了同样姓姬的鲁庄公头上。  

      鲁庄公的身份在婚礼上实在是很困窘的:姜诸儿是他的舅父,也是他的杀父仇人,更是他母亲的奸夫。这位主婚人就在这种难堪的场面中,为齐襄公主持了这场婚礼。更是成为诸侯之间的笑料。  

      然而政治一向与情理没有什么关系。  

        不久,齐襄公邀鲁伐卫,也就是两舅甥相约,到妹妹兼姨妈宣姜出嫁的国家打了一架。  

      为了赢得鲁庄公的认可,齐襄公将战后所获的战利赢得鲁庄公的认可,齐襄公将战后所获的战利品,全部送给了这位“假子”。  

      珠光宝气眩了庄公之目,年方弱冠的鲁庄公顿时对这位舅父大生好感,杀父之仇全抛到了脑后。  

      不久,王姬为齐襄公生下了一个女儿。文姜按捺住满腹醋意,不顾年龄悬殊,将尚在襁褓中的外甥女许配给了自己已经十九岁的儿子鲁庄公。还说,为了亲近母亲的家族,就是等这婴儿二十年又有何妨。鲁庄公早已被母亲降服,齐襄公更不敢违抗妹妹的意志。姻缘就此缔定。  

      齐襄公的正妻王姬得知丈夫与小姑之间的乱伦关系,大受刺激,更难堪于寂寞孤独,不久死去。襄公也不再复立正妻。  

      此事再次成为诸国间的话柄。  

          

      五年又过去了。齐国发生了内乱,大夫连称及管至父勾结,更以立正夫人的承诺,与齐襄公侧妃连妃内外勾通,将出游归来的齐襄公杀死。  

          

      还有一种传说,说齐襄公在那日出游归来的途中,看见当年被他杀之替罪的公子彭生化成一只野猪,立在出巡的车前,说齐襄公死期已到,他前来索命。齐襄公惊吓生疾,叛军当夜轻而易举就取了他的性命。  

    齐襄公一命呜呼,文姜自然不能再在禚地生活下去。于是她终于回到了鲁国。  

          

      归国后,文姜专心帮助儿子鲁庄公料理家务,处理政事。  

      这时人们才发现,她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荡妇淫娃,在处理政务方面,她有着敏锐的直觉与左右逢源的手段。在政治军事方面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天赋。不久她就掌握了鲁国的政治权柄,并将从前的潺弱鲁国建设成经济军事双方面的富强国家,在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中,屡屡得胜。  

      当齐襄公的女儿终于成年以后,齐文姜还如愿以偿地为儿子举行了婚礼,将甥女迎娶为儿媳。  

          

      齐文姜在美色与聪慧双方面的成就,令诸侯不得不刮目相看。  

      因此,郑国的臣民,都认为自己的世子姬忽当年无故与文姜退婚,乃是愚蠢之举。并在《诗经》中毫不掩饰地赞美文姜的美貌与才华,认为若非当初婚约被毁的话,她本应是内助贤德的美女,为此感叹备至。

4ded54ff0104hog8.jpg (48.5 KB)

4ded54ff0104hog8.jpg

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能够作朋友的人 

TOP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