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界各种消息渠道不断透露,中国再次从俄罗斯进口大量航空发动机,这些消息引发了网友对我国三代机、涡扇发动机进展情况的议论。我们在考虑技术层面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战略层面的问题。
第一、一则传说
新班子上台后,就不断的有台独分子、倭寇给我们“上眼药”。据说,在听取一次情况汇报后,某高层拍案而起,怒喝:“实在不行,就跟他干!”
这则消息虽然民间传说的成分很大,但是,从前一段时期我们对日态度,到近几天东海舰队主力舰出入春晓油田等等迹象分析,传说也不是太离谱!
“跟他干”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实现目的还要有许多工作要做,军事斗争的整备乃是一切措施的后盾。我们放下其他方面,先谈空军。
第二、航空业的任务
今年年中,沈飞、成飞、西飞的三款三代机解密,标志着我国三代机的研制已经基本结束,进入量产阶段。毫无疑问,在巨大的军事需求压力下,沈、成、西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高性能发动机的产能不足,是一个重大的瓶颈。
我国空军顶峰时有各型飞机6000多架,随着步淘汰老旧机型,目前拥有飞机3500多架,而计划中我国的作战飞机将保持2500架左右,其中,三代机将达到1500架左右,考虑到我国已经进口了原装SU系列、生产了各型JH-7、试生产的歼十等因素,预计未来需要生产三代机1200架左右。在1200架中,歼11系列约500架,歼轰7系列约300架,FC-1约250架,歼十约150架。
我们可以算一下,完成这些机型生产计划,我们需要大推、中推涡扇发动机约2000台。如果考虑到为盟友提供出口型及作到一定数量的战备储备,最终需求量应当在2400台以上。
关于我国涡扇发动机的产能问题,应当是高度机密。有消息说,西飞年产涡扇九30-50台,笔者存疑,但说年产300-500台,更是天方夜谭。涡扇九2003年宣布完全国产化,随着工艺的改进,年产百台左右应当不是奇迹。如果我们把三大发动机公司的年产能全部假设为百台左右,一年生产300台涡扇,完成我国的三代机换装需要8年以上的时间!
如果真是如此,简直就是灾难性的结果。很可能在我们需要三代机上阵时,换装还没完成!或在换装完成以后,由于敌我新型机的出现,从而失去大批装备三代机的意义!
因此,目前摆在航空人面前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空军的三代机换装,实现战力提升。
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理解我国大批进口俄罗斯发动机的意图了。
根据国外的报道,我国从2003年到今年,进口AL31系列200台左右,进口RD33系列100台左右,并计划继续引进400-500台。通过这些发动机的引进,我们可以我们三代机的换装计划提前几年的时间完成!
第三、200台AL31的用处
AL31,200台的数量,考虑到战备储备,应当可以装备150架歼十。
有人问,为什么不是75架歼11呢?随着大量进口和小批量生产,歼11系列目前的数量已经超过200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战斗力,目前还有组装SU27的任务没有完成,大家应当记得,我们刚和俄罗斯交涉,希望将95架 SU27SK的成套组件更换为更新型号的组件。俄罗斯提供成套组件,不应当把发动机排除在外吧?因此说,歼11用的发动机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黎明的WS-10据说已经设计定型,正在低速量产。高级技工的精工细作和流水线上的成批生产,还是有距离的。
在这种情况下,歼十的发动机就是问题了。黎明厂的产量有限,一架歼十一就需要2台,估计没有余额提供给成飞,这样,歼十的发动机只能选择外购。有网友说,空军认为涡扇十没有实际应用的记录,对于单发的歼十是一个潜在的风险,在理。
第四、大批量进口RD33的玄机
按照国外的报道,RD33的进口数量要在500-600台之间,这个数字实在惊人。而且,国产仿制型号的生产也在积极进行。据国内报道,中航一集团在去年7月中旬决定,“集中全行业力量进行新型发动机的研制”。到今年4月,整机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一航贵州发动机所工程设计人员立刻到黎阳公司、西航公司、黎明公司现场配合发动机试制工艺准备和生产准备工作,配合加工试制零部件,做量产的准备。
由此可见,RD33系列需求的数量相当庞大,红旗、黎明在生产能力紧张的情况下,也要分出一部分力量参与新涡扇的量产。
除了配备FC-1,据说新涡扇还要改装我国部分二代机,使之成为“准三代”。笔者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用RD33替代涡扇九,成为JH7系列的标准发动机。
从技术指标对比:
涡扇九 RD33
最大加力推力 9126 8637
最大不加力推力 5449~5583 5675
最大加力耗油率 2.04 2.02
最大不加力耗油率 0.693 0.73
推重比 5.05 7.8
空气流量 89.4~96.2 80
最大直径(mm) 1093 1020
长度(mm) 5205 4140
质量(kg) 1842 1135
以往我们为JH-7选择发动机,集中讨论了用AL31系列,但是需要变更大量的设计。而选择RD33,技术指标和涡扇九相当接近,所以无须在机体设计上大改。采用RD33虽然不能带来JH7性能上的飞跃,却能提高JH7的通用性、可维护性,提高量产水平。
第五、推算完成我国三代机换装计划的时间
关于我国大型飞机制造公司的年产能力,猜测颇多,国外推测我国的飞机公司最大年产量在50架上下,而国内网友的评价更悲观,有说“歼十一年产在12-18架”,有说“成飞最大的年产能力是20架”。我认为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我国各飞机公司的以往的设计生产能力,都在年产300架左右,考虑到新型机的加工难度增大,对于新型机极限年产能力起码也接近百架。
我国进口AL31用于歼十,2003年到2005年,不满三年订购了200台,交货日期应在2005年-2007年之间,如果换算成歼十的产量应当超过年产50架,接近年产60-70架。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成飞会在机体产量不足的情况下进口大量发动机。从公开的数字看,俄罗斯发动机交货的能力是充足的,2002年就出口了航空发动机100多台,以后出口数字逐步提高。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成飞在预订发动机。
沈飞同时承担组装SU27和自产歼十一的任务,从2001年到2005年,每年都有一个空军师换装歼十一系列。考虑到可能是装备某师某团,因此,估计在年20架左右,但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这个数字还要上升。在报道新机的量产时,航空报用了“重点型号研制生产的几年间任务量成倍的增长”的描述,表明量产工作的进展。
关于西飞的产能没有数据,但是专家说影响“飞豹”装备部队的瓶颈是发动机。西飞目前还承担着其他机型及合作机型的配件生产。西飞的一个经营目标是“年生产支线飞机20架”,这个目标比起沈飞“年产支线飞机200架”要现实许多。对于西飞的生产能力不应怀疑。
考虑到在工艺水平、人员技能上的提高,在大批量进口发动机并结合自产的情况下,三代机换装计划可以在5年内完成。而考虑到逐步列装、逐步形成战斗力,那么,在2008年以后,我们三代机的规模就接近了1000架,从而形成初步“跟他干”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