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8月底至2004年5月,由中国成都飞机公司与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FC-1“枭龙”战斗机捷报频传,这个里程碑式的成果标志着历时十余载的“超7”战斗机计划终于进行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枭龙”不代表最先进的战机,但是对巴基斯坦空军来说,他们拥有一种具备现代空战能力的战斗机的梦想终于将要实现;而对中国航空工业而言,“枭龙”飞机代表了一种创新的开发思路、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研制模式,面对广阔的国际化市场,“枭龙”飞机也为中国的轻型战斗机的军贸事业揭示了一个新的开端。
从“佩刀II”到“枭龙”: 军工国际合作的开端
军工国际合作是促进军工科研生产国际化、市场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研制“枭龙”的初衷是强调国际合作,并没有太在乎其市场,但随着历时十多年的一波三折的研制过程,一个由面向国际市场的国际合作模式,竟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慢慢地形成了。
“枭龙”的前身,中国则称之为歼7CP,而合作国――巴基斯坦将其命名为“佩刀II”,初始思路是在中国歼7战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采取与巴基斯坦共同研制军用战机的国际合作方式不但能够缩短研制周期,而且能使中巴两国的航空工业均从中获益,最重要的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 中国可以通过巴基斯坦与西方合作。
对于中国空军而言,FC-1即“枭龙”战机融入更多攻防兼顾的现代空战思想,从技术上看“枭龙”将比中国空军现有或再研的战机更适合作为多用途战斗机,如果将设备完全国产化并成功降低价格,那么未来中国空军批量采购“枭龙”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
枭龙战机的结构借鉴和改进了多个外国军机的结构特点
对巴基斯坦空军而言,FC-1飞机将使他们在作战能力上提高一个档次,在技术上前进一代,在不久的将来甚至可能取代F-16战斗机的主力地位成为巴基斯坦空军的中坚力量。虽然从飞机的角度看FC-1并不比印度的米格-29、SU-30、幻影2000等飞机出色,但是中国提供的完整的、平台与武器完美结合而成的战斗机系统和后勤保障能力意味着FC-1在作战中将成为一种高效的武器。它将适合于执行各种空中任务,强大的任务弹性意味着巴基斯坦空军无需拥有繁杂的机种以满足不同的作战需求,从而花更少的军费来获得更高的作战效率。以巴基斯坦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空军也是“枭龙”未来的巨大客户群。
于是,“枭龙”成为了中国第一种专门用于外贸的飞机型号,该项目的提出、决策和执行是与多个外方企业在军工项目上互利互惠、密切合作的开端。
“02”号“枭龙”在静力实验棚内接受强压试验
从“保密”到“大力宣传”: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
“枭龙”项目被誉为“中国军工企业通过媒体宣传渠道,系统的、深入的树立企业形象、弘扬企业文化的开端”。加大宣传力度,向市场推销产品,无疑是市场运作的典型方式。但表面形式下,研制“枭龙”的市场化运作,展示了中国武器研制的新模式,成为中国第一架不由国家投资,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军用飞机。
“枭龙”的研制更多倾向于国际模式:企业自行投资研制,由客户自主采购,即所谓的“共同投资、共同开发、共担风险、共*利益”。其中,中外双方投资约各占一半,而在中方,主要的投资者包括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实际参与研制的还有数十家单位。在分工上,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负责设计,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制造,而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则负责把它卖出去。
这样一种研制模式,意味着,“枭龙”由中国航空业的几家公司投资,如果卖得不好,就意味着大家都得赔钱。而且,这个项目投资很大,回报期也很长,按照经济学理论,只有大量订货才能超过盈亏平衡点,实现利润。
同时,采购军事装备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一些国家想要发达国家的飞机但不一定买得到。即使买到了,条件也很苛刻,并且未必能及时得到零部件、大修及机载设备的更新等。这就给中国留下了市场空间,特别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上,中国的信誉是非常好的。对于财力不丰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一项极具竞争力的条件是提供“按揭”。在银行的支持下,“枭龙”可实行分期付款,有三年、五年、七年期。客户付了首期款以后,就可以使用飞机,然后再陆续还款。 然而,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国际武器市场上,这种做法无疑是有风险的。“枭龙”的市场前景,远不止是技术问题,而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国与买方的关系和稳定的国际环境。
但无论如何,FC-1项目打破了部队提出需求、厂所满足需求的旧有格局,是中国军事航空工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化运作的重要事件,其意义极为深远。
从“外贸”到“两个市场”:客户定位决定市场前景
由于“枭龙”并不代表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并且到定型及批量装备还有一段过程,因此外界一度担心是否会出现一面世即过时的尴尬。据战机研制单位介绍,“枭龙”能有20年的市场寿命。
枭龙飞机计划在酝酿之初是作为一种外贸型的飞机来考虑的,在枭龙飞机后来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研制者也把国内的情况考虑了进去,兼顾了中国和巴基斯坦两方面的要求。中国空、海军非常关注枭龙飞机的技术状态和研制进展。枭龙飞机是面向两个市场来开发的。目前首飞的飞机是按照巴基斯坦的要求为巴方研制的。今后,研制者还将根据我国空军的要求进行进一步开发,扩大市场。
从研制者的角度来看,“枭龙”瞄准的是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军用飞机普遍面临着更新换代而出现的市场空间,目标是替代已经过时或即将过时的中国产歼6、歼7,前苏联产的米格21以及法国产的幻影3和幻影5,以上飞机在全世界的保有量有数千架。这意味着,“枭龙”所针对的市场容量很大,不论哪个国家的空军,这种档次的飞机都是需要的。
另一方面,投资者把“枭龙”的客户定位于发展中国家,并且清晰地知道,这样的客户并不拥有很强的购买力,他们希望有尽可能好的性能,前提是不要花太多的钱。比如,“枭龙”飞机目前还是采用机械液压式飞行控制系统,并配以简单的自动驾驶仪,并没有安装西方国家第三代战斗机上普遍装备的四余度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和自动驾驶仪。因为尽管中国航空工业已经掌握了此一技术,但是如果在“枭龙”上使用,将会大幅度提高成本。据报道,“枭龙”战斗机最终采用的是俄罗斯克里莫夫(Klimov)公司研制的RD-93型涡轮风扇发动机。而航空电子产品的选择对象包括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公司的产品。巴基斯坦空中防御研究所表示,由于安装了RD-93型发动机,“枭龙”的作战能力约达到F-16战斗机的70~80%,而售价却比F-16低得多。在操纵系统上,电传系统比传统的机械系统占用空间小,性能好,但价格也高得多。虽然中国已掌握了电传技术,但只在纵向上采用了电传式,另两个方向则采用传统的机械式,以此平衡了价格和技术。而在材料使用上,也是能用国产的尽量用国产的。
因此,研制者声称它是“先进的多用途轻型战斗机”,但更多地强调它的良好的性价比,事实上,“枭龙”达到了第三代战斗机的综合作战效能,能与当今先进战斗机抗衡,同时具有低成本的特点。而且,它的售价大约在1亿人民币左右,只有典型第三代战机的一半。因此它在市场上的最大优势将是较高的性价比。诚然,对于大多数中小国家来说,其简单的作战需求有必要让他们花那么多钱来购买全能的F-16么?花一半的钱,获得能够完成F-16大多数任务的“枭龙”战斗机,何乐而不为?
美国的F-16是一种典型的第3代战斗机,但从它诞生那天到现在已有几十年历史。早期F-16的性能与晚期F-16的性能有很大的差别。而“枭龙”飞机的目标,是与目前世界上所大量装备的中晚期的F-16飞机处在一个作战效能水平上。不过,“枭龙”的投资者们特别强调它与F-16的市场区隔:它并不期望去抢夺F-16既有的市场,它的顾客主要那些是买不起西方先进战机的国家。美、俄都有很好的第三代战机。但是,不是每个国家都买得起。而正在研制的第四代(俄称第五代)还有很长的研发过程,且价格更加昂贵。
美国空军装备齐全的F-16战斗机
可以预测,“枭龙”飞机的市场还将是中国传统的亚非拉老朋友们,不过无论是谁都必须承认这将是中国第一种有实力与西方在市场上竞争的战斗机。这是中国第一种采取开放式模块化设计、按照市场需求设计的战斗机,它不代表中国最先进的航空科技,但却代表了中国航空将以市场化的方式走向世界,对于中国航空工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而言,这一点显得难能可贵。
“枭龙”的技术分析
1.机动性能
综合来看,“枭龙”飞机作为一个飞行平台,其飞行性能将明显好于歼7等第二代战斗机,与第三代战斗机相差不大。
从飞机的外形上我们可以看出,“枭龙”飞机的总体布局与F-16战斗机类似,采用了展弦比为3左右的中等后掠角梯形机翼,并且配合以边条和机动襟翼。这种机翼的特点是升力线斜率高、诱导阻力小,因此大迎角性能较好,盘旋时能量损失较少,明显优于歼7飞机的三角翼。此外,内倾进气口两肋进气道和边条翼、机翼前缘机动进翼都是经过考验的成熟技术,有助于提高大迎角性能和盘旋性能。从气动总体设计上看,“枭龙”飞机在技术上并未做很多冒险,基本上就是以够用为标准,用成熟技术来获得较为实用的性能。其翼载荷与F-16A、F-15A等典型第三代战斗机比较接近,而推重比略有差距。这意味着“枭龙”至少在理论上将具备同大多数三代机类似的机动性,从其气动布局特点看,其性能将更加接近于F-16飞机。不过推重比不足将导致“枭龙”飞机在长时间机动作战中的能量补充不如一些典型三代机。
或许是出于成本的考虑,“枭龙”飞机仅采用了纵向三余度电传系统。纵向电传的好处是飞机自动驾驶可靠性高,且不会出现某些飞机跨音速时出现的反操纵现象,另外在空战中飞机的俯仰、机头指向敏捷性均会较为出色,不足之处则在于滚转等横侧机动时更加依靠飞行员的经验。不过“枭龙”飞机比较小巧,运动惯性相对F-15、SU-27等大型战斗机要小得多,因此操纵性问题不会很大,采用电传的目的或许主要是为了改善操纵品质,减轻飞行员的驾驶压力。从“枭龙”飞机机翼、起落架的位置看,并没有像F-16那样采用放宽静安定度的设计,这多少也降低了电传的难度,当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枭龙”的机动性。
米格-21家族战斗机在空战中有一个常被敌人利用的弱点:座舱设计。其狭窄的座舱视野经常导致敌机利用其大面积的观察盲区接近或者逃逸。“枭龙”飞机针对此缺点作了不少改进,首先是风挡改为单块整体式,其次是略微增高座舱,使飞行员的头部位置更高观察范围更广,加上机翼形状的改变,“枭龙”飞机视野将比歼7系列大不少。同时“枭龙”飞机采用了流行的双杆操纵系统(HOTAS),其好处在于充分利用飞行员的两只手,极大的提高了人机功效,对提高飞行员的抗荷能力也有好处。
2.航电、武器
“枭龙”飞机是一个商品化的设计,而美国公司的加入又带来了一些新的设计思想,因此“枭龙”飞机在航电方面显示出了较为明显的西方血统:模块化设计、1553B总线、与西方武器通用的外挂管理、雷达火控系统等。
前苏联的战斗机在航电设计上存在很多弊病,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于是前苏联的设计师们就用强大的整合能力将很多落后的元器件组成一套满足作战需求的电子设备系统,虽然这能够解决一时之需,但是从使用上看也存在着维护、升级方面的困难――从某种角度讲中国的战斗机也存在这种问题。
其实中国倒是一直很向往西方战斗机的自动化座舱,从公开展示的歼7MG、歼8IIM等战斗机及一些日常报道来看,中国确实是在向西方标准靠拢。中国最早获得的西方航电观念或许来自80年代的“和平典范”计划,格鲁曼公司对歼8II战斗机改进的核心就在于引进了1553B数据总线。几乎与此同时,成飞开始了第三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从现在披露的一些情况看,其火控、航电的设计基本遵循西方标准。大量的投入必定获得了丰富的经验积累,因此,从现在已经公开的一些情况看,“枭龙”飞机采用1553B数据总线、中国的传感器、电子对抗系统、座舱设备和意大利的雷达等。
“枭龙”飞机的武器选择较为多样化,除去基本武器23mm机炮外,应当可以携带挂载能力以内的北约标准航空炸弹、空空导弹和中国的航空武器。从巴基斯坦的使用传统看,美国的“响尾蛇”系列空空导弹(类似中国霹雳5、霹雳9)是必然的选择,除此之外,法国的“魔术”II(类似中国霹雳7)可能也是近距导弹的选择之一。巴基斯坦空军向来缺乏超视距空战能力,因此在与印度的米格-29、米格-25、SU-30、幻影2000等飞机对抗中必定处于被动,若装备主动中距弹的“枭龙”飞机服役,则巴基斯坦将一举拥有与印度同等的超视距攻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