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广岛;两个受害之城的比较》
12.13的深思!《南京、广岛;两个受害之城的比较》
作者: 我言无忌
发表日期: 2004-12-12 23:50:25
本版搜索 站内搜索 返回本版 快速返回 作者的家
12.13的深思!《南京、广岛;两个受害之城的比较》
南京、广岛;两个受害之城的比较
法国一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走访了在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她对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记录得比较详细,现摘抄一些:
广岛: 被原子弹轰炸得残骸都保存完好;
南京: 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
南京: 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人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刻有3000个死者的名字;
广岛: 2001年8月6日,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精确到个位.
广岛: 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
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从1985年才开始,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鲜见肃立默哀场面.
南京: 参加纪念大会人数2000左右,最多不到1万人,占全市人口1/2800或1/500;
广岛: 参加纪念大会的有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1/21……
两个民族对历史的记忆,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最初原文节略:
而今,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被原子弹轰炸的广岛残骸保存完好,纪念地遍及全城,免费参观,宣传纪念品免费赠送。市中心的和平公园有慰灵碑、长明火、和平纪念资料馆,每年接待150万参观者,远远超过南京。仿佛世界上只有日本人才是受害者。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以上,精确不到万位。2001年8月6日,广岛公布原子弹受害死难者共221893人,精确到个位,名单在和平公园记载。并有全面、科学、综合分析的专著《原子弹灾害白皮书》,南京则没有。
每年8月6日,原子弹轰炸纪念日,广岛举行悼念祈祷大会。8点15分,钟声和汽笛声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人们肃立,车辆停驶,全城哀悼。从早上4点到午夜12点,人们去和平公园排队悼念。南京纪念大屠杀大会从1985年才开始,没有全城哀悼规模。
纪念大会最高级别:广岛,日本首相亲临讲话,并邀各国代表参加;南京,江苏省委书记、省长,南京军区司令员。
纪念大会人数:广岛,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1/21;南京,2千人左右,最多不过1万人,占全市人口1/2800或1/560。每年清明节祭祀祖先却达200多万人。
1995年,美国要发行一枚纪念原子弹轰炸广岛的邮票,图案是蘑菇云。日本举国抗议,迫使美国收回成命。
有人曾断言,广岛几百年寸草不生。诗人说:这是一座死城,太阳也沉默在地下。但轰炸几个月后,劫后余生的小草破土而出,夹竹桃、矢车菊也绽开了鲜花,给人们带来了生存的希望。长明火决定在核武器消灭时熄灭。广岛地表60厘米的土从外地运来。广岛发展速度始终超过日本平均发展速度,建成世界十大汽车厂、造船厂和钢铁厂之一- - 马自达、石川岛播磨和福山。广岛产值6倍于南京,人口不到南京的1/5。十三届亚运会有十二届是在各国首都举办的,只有广岛一个地方性城市举办过亚运会,况且自筹资金,而北京亚运会资金由全国筹集。不理解广岛人的那种举动,就决不能理解广岛的奇迹,日本的奇迹。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1 9 9 4 年1 0 月1 日,广岛亚运会开幕式结束后,5 万人的体育场没有一点垃圾。国外媒体惊叹:可怕又可敬的大和民族。同一天,中国国庆4 5 周年,在天安门广场这庄严神圣的大雅之堂,留下了上百吨的垃圾,口香糖残迹更是随外可见。1 9 9 9 年1 0 月1 日,又有3 0 0 吨垃圾被当作生日礼物献给了共和国5 0 周年庆典。该带走的被扔下,不该带走的被哄抢。2000年10月18日,人民大会堂下的上千盆鲜花被洗劫一空。
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人写了《东史郎日记》, 德国人有《拉贝日记》, 中国有什么呢?东史郎这位有正义感的老兵,曾参与南京大屠杀,但他表示忏悔. 他在南京作报告时, 台下就有日语式的中国话“死啦死啦”的逗趣。为了看他是否“潇洒”,人们向前挤,“怎么瞧着象刘德华来啦”。如果东史郎能听到或听懂,他会想些什么,他是否会为自己的反省后悔,是否会想到日记中那句断言:“中国人永远得不到一等国民的称号。”他在东吴大学参观的纪念碑,许多大学生不知道。他说要征集一亿中国人签名,声援他在日本打官司,然而全中国不到20万人签名。
影片《屠城血证》导演出生于抗战前,在南京工作多年一直不知道南京大屠杀, 直到八十年代才知道,决心拍摄成影片。放映时,观众叹息强奸女护士的过程太短,不太暴露。正义之士愤而起之, 与之角斗。吴子牛拍摄《南京大屠杀》有模仿《辛德勒名单》的痕迹,缺乏深刻的反思, 没有引起预期的轰动。1995年9月,日本方面要求观摩,访日的中国电影代表团认为“友谊交流,不适合带这样的影片”,由此失去让日本人深入了解的机会。日本方面表示无法理解。中国人却很理解日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