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10年风雨路! 讲述光磁技术发展大史记

10年前DVD标准诞生 10年后……
  1985年CD-ROM标准诞生,10年后的1995年,DVD-ROM标准诞生,10年后的2005年新一代ROM光盘格式大战即将开始……
  熟悉12cm光盘标准演变的朋友不难从中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时间间隔规律,10年,这一代表年代的时间单位也正好是12cm光盘标准的进化周期。而如今,我们正处于新一代ROM光盘标准的发布前夜。有关这方面的话题,我们已经谈过很多了,耐人寻味的是,1995年9月15日,DVD标准正式达成了统一,索尼/飞利浦的MMCD与东芝/松下/日立/华纳等公司提出的SD握手言和,成为了标准统一的经典案例,可1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即将开始的格式大战。因此,我们的话题并不在于技术领域,而是更多的着眼于其未来的走向,并回顾一下这10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http://myhard.yesky.com/imagelist/05/08/o9ba5msjit5f.jpg
DVD-ROM诞生的背后是一个经典的标准统一案例
  首先要说明一点,为什么要强调ROM标准呢?因为ROM光盘是光盘标准中应用范围最广,影响范围最大的一个子集。哪个标准的ROM规范得到最多的支持,那么这个光盘标准也就在业界处于不败之地。因此,虽然新一代光盘标准的竞争格式之一的Blu-ray Disc(BD)早在2003年就已经推出了录像机产品,但对于业界来说,光盘的格式竞争才伴随着ROM光盘的即将发行而刚刚开始……
  DVD的接班人之争已经历时两年有余,而DVD当初从孕育到最后降临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从这一点中可以看出,随着技术的进步,可选的设计方案越来越多,并且也带出了完全不同的理念,从而也让新标准的诞生变得更为复杂。
10年前索尼保守东芝超前 10年后……
  1994年12月16日,大名鼎鼎的索尼公司和飞利浦公司(PHILIPS)率先发表了“单面双层12cm高密度多媒体CD的格式与技术指标”,简称多媒体光盘系统(MMCD,Multi Media Compact Disc),可以说这是第一个提出来的DVD技术规格。1995年1月24日东芝公司就发布了另一个DVD规格——“超密度光盘系统”,简称 SD(Super Density)。
  从当初的设计来看,MMCD是在CD-ROM的基础上加入了双层存储的设计,而SD则采取了全新的设计,其0.6mm+0.6mm的盘片结构就是当今DVD光盘的基石。但也因此,SD在初期设计时,与CD的兼容性并不好,而这也正是MMCD的长项。
  反过来,再看看10年后索尼提出来的BD与东芝提出来的HD DVD,我们似乎又能看到当初MMCD与SD之间竞争的影子,但角色有所转变。在DVD方案的竞争中,MMCD趋于保守,追求的是与CD的兼容性,而东芝的SD在设计上则较为大胆先进,可在新一代光盘标准竞争中,索尼变得超前,东芝变得保守了。但与当时内容提供商一边倒的支持SD不同的是,虽然HD DVD更为保守,但也获得了有力的支持。按理,光盘的容量越大越好,可是HD DVD在业界受到的不错待遇明显透露出了其他信息。
  在1994年的时候,视频编码技术并不发达,公认最好的编码只有MPEG-2一种。在这种情况下,谁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就越能获得胜利的资本。这样看来,容量更大的SD就获得了业界的青睐。10年后,新的视频编码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满足使用者的要求的前提下,更大的存储容量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这也是东芝提出HD DVD方案的一个理论根基,并由此带来了另一个好处——兼容现有的DVD产业。
http://myhard.yesky.com/imagelist/05/08/848k83ice1ok.jpg
虽然与BD的50GB容量相比处于劣势,但HD DVD仍然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透露出10年间因技术进步而产生的理念变化
  可能有人会说,MMCD也是兼容CD的,当时为什么没有获得好评?这是因为MMCD的生产方式与CD还是有很大的不同,CD-ROM本身当时并没有双层设计,所以生产线要进行相当幅度的改造。而HD DVD则不用,由于盘片结构相同,双层盘片的原理也相同,所以在生产线的延续上有着很大优势,再配合采用新的编码设计,HD DVD的确在容量、成本和产业移植难度方面达到了比较好的平衡。
  BD一方则明显的是以技术为引向,SD当时的超前获得了认同,为什么我这次就不行呢?从技术上讲,BD相对于HD DVD的先进性是毋庸置疑,但时过境迁,昔日的标准在今天可能就会不太适用。这是BD为什么没有像SD那样获得压倒性支持的原因。新技术的加盟,让今天的厂商拥有着不完全相同的经营理念。
  当时的DVD没有对手,产业完全支持DVD相对于CD的更新换代,所以大家都一齐忍受DVD漫长的降价之旅,而别无选择。从1996年第一台DVD影碟机上市开始,DVD用了近4年多的时间才真正开始向大众普及,而DVD刻录机的普及时间更长。如果当时DVD有一个竞争对手,和它的能力差不多,先期上市价格更低的话,DVD的普及之路可能更慢。
  如今的BD可能就面临这一局面,相对于HD DVD,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BD没有像DVD对VCD那样的明显优势,可HD DVD的初期导入成本更低,可以更快的上市,理论上也可以更快的降低成本,从而在市场上与BD进行有力的对抗。如果没有HD DVD,BD的成本下降速度慢一些,也不会有人抱怨,可是有了HD DVD之后,BD就面临严峻的挑战。
  最近有消息说,光盘复制生产商可以在未来3至5年内将BD光盘的生产成本降至与标准DVD相当的水平,但HD DVD现在就基本与DVD光盘的成本相接近。所以,如果双方的支持者势均力敌,那么在BD的成本降到理想价位时,HD DVD可能早已在市场上站稳脚根,届时再想铲除后者就是妄想了。
  最重要的一点,虽然HD DVD与BD都要求电视设备相配套,但1996年能满足DVD显示分辨率要求的电视数量和现在的HDTV数量相差甚远,而且HDTV的普及速度也超出了厂商的预测。也就是说如果影碟机的价格合适,高清晰光盘格式的普及速度会更快。
  虽然现在大部分的HDTV并不具备HDMI(高分辨率媒体接口,这应该是HD DVD与BD影碟机唯一可以输出HDTV分辨率信号的接口),但它的效果已经深入人心,已经制造了大量的潜在用户。如果届时配合HDMI接口的HDTV上市,高清晰影碟机的境遇要明显好于昔日的DVD,这无疑也给BD增添了一分压力,因为在普及的初期,HD DVD在用户所关注的成本上有较大的优势。
  因此,BD虽然在电器领域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可在内容提供商方面并没占多大的便宜。这么说,并不是指BD将会失败,其实BD失败的机率远比HD DVD低,但以BD目前的情况,想让HD DVD彻底投降的难度非常大。
  总之,HD DVD这次并没有靠技术成为BD的对手,而是借助了光盘技术以外的东西获得了业界的支持。富有远见的视频编码策略,以及巧妙的兼容现有DVD产业的设计,得到了不少硬件厂商的赞同。光驱控制芯片组大厂NEC、最大的光关生产商三洋、日本最大的光盘复制设备提供商及生产商Memory-Tech以及BD阵营创始人之一的汤姆森的加盟,可算是最好的证明。而华纳、环球、派拉蒙在内容上的支持,也说明了HD DVD的独特魅力。BD面对HD DVD确实没有完胜的可能。
10年前好莱坞是统一的 10年后……
  一种ROM光盘格式要想普及,就业要看有多少采用它的厂商,因为消费者自己是不可能制造出ROM光盘的。这方面,ROM光盘提供商就是最大的砝码。这里内容提供商可以分成视频节目(电影/电视)和软件(游戏)提供商。由于电影/电视更具普遍性,所以每次光盘格式大战无不是电影制片公司最后说了算,在这方面,BD和HD DVD可谓平分秋色,而这也意味着好莱坞的分裂。
  10年前,除去索尼拥有的哥伦比亚(1989年被索尼收购),其他的好莱坞制片商无一例外的支持东芝的SD格式,我相信如果不是哥伦比亚是索尼的子公司,它也不会脱离“群众”的。
  10年后的今天,我看到却是一种严重的分裂。华纳兄弟、派拉蒙、环球影业支持HD DVD,迪斯尼、20世纪福克斯、狮门影业再加上索尼影业(下属哥伦比亚、米高梅)支持BD。双方的选择也体现出了不同的经营理念。支持HD DVD的三家公司看重的是HD DVD的成本优势和其与DVD产业的良好兼容性。
  支持BD的厂商则更关心更大的容量以提供更多额外的附加内容,还有所谓的更好的版权保护。这可以说是在HD DVD和BD双方都满足了基本的发行需求后,才体现出的不同价值取向,这在当时的DVD时代是不可能的,因为SD显然更能满足基本的需求,之后其他的想法就不用谈了。由此,也不难看出,新的技术发展与成熟之后给厂商带来的不同经营理念,就像人们不能满足温饱时,最先想的是怎么填饱肚子,但当生活富裕之后,就有了各自的追求。
http://myhard.yesky.com/imagelist/05/08/70ejmq96q4n2.jpg

10年前“团结的”好莱坞如今因为各自不同的理念而分裂……
  应当说,双方的理由都很充分,而HD DVD与BD也不会将双方的理由很好的融为一体,当然一体了也就格式统一了。华纳兄弟、派拉蒙、环球影业显然更务实,它们看到了HDTV的迅速普及,预感到高清晰光盘的普及速度要比当时的DVD更快,而迪斯尼、20世纪福克斯、狮门影业则看重的是几年之后的BD发展潜力,先让你HD DVD领先几年也无所谓,反正你的容量撑死了也就45GB,我还有200GB的方案等着呢……
  至于双方谁的选择正确,还真不好说,但笔者觉得,影片长度的不会无限制的扩展,而每霰嗦氲穆肼识加幸桓鎏鸬闱⊿weet-point),超过一定的码率之后,视频质量的提升幅度就会越来越小。在未来,新的编码格式会进一步在保证相同画质时降低码率,因此光就ROM光盘发行领域来说,HD DVD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务实是其最大的特色,而且又有多少人会因附加内容的多少来决定购买光盘呢?
  很多人也都关心两大阵营所占的好莱坞光盘发布市场的份额,现在是BD一方稍稍占优。不过,笔者认为,内容提供商的品牌比硬件提供商的品牌要值钱的多,这里面,由于其出品的影片的唯一性和强势性,将固定的拉拢住一群消费者。
  就影碟机而言,只要标准制定下来,哪家生产的都一样,并不会有本质的区别。但影片不一样,《指环王》的影迷只能从华纳兄弟那购买到光盘,而喜欢《蜘蛛侠》的人也只能从索尼影业那里获得光盘,喜欢《加勒比海盗》的呢,当然是要找迪斯尼了。其他与该影片没有关系的制片商或发行商是不可能提供的(否则就是盗版)。因为这个特殊性,所以到最后购买时,HD DVD与BD在技术指标上的差异都将是次要的。
  如果大家到最后都只选择一个格式发行自己的节目,那么就永远也没有可比性。消费者不会知道如果让迪斯尼出《指环王》的BD光盘会不会比华纳自己的HD DVD版本有更好的画质表现与更多的附加内容(能加入更多的内容是迪斯尼选择BD的最大原因),同样也不知道华纳出品的《星球大战》的HD DVD能不能比20世纪福克斯的BD版本更出色。
  所以,双方阵营的经典影片已经抓住了一批潜在消费者,这也是为什么双方都会先透露未来可能要发行的高清晰影片标题。消费者如果有意购买,就不会再考虑格式的问题,因为它就是要这个片子。此时,影碟机的牌子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倒是次要的了。而有了这些消费者,相应的格式也就很难死掉了。从目前的DVD发行市场来看,就经典影片的数量而言,HD DVD占据了上风,但在总体的发行量来说,BD占有优势。如果这种状态保持到HD DVD与BD上市时,难以想像BD会有绝对优势战胜HD DVD。
  小插曲:都是版权保护惹的祸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HD DVD的负面消息有不少,主要就是支持HD DVD的三大好莱坞制片商对HD DVD节目发行的态度有所变化,以及业界猜测HD DVD相关硬件的上市计划能否顺利实现,详细情况见本站早前的报道。
  HD DVD在硬件与软件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并在硬件本身,光头、编解码芯片、盘片的物理标准都已经制定完毕。最关键的就是HD DVD的版权保护技术AACS的正式标准延迟发布。AACS涉及到了相关的芯片设计与盘片的制作。
  这可以说是派拉蒙推迟HD DVD节目上市日期,以及环球缩减改选规模的原因。而是否会倒向BD一方,并不至于。上文已经分析了节目光盘发行的特点,派拉蒙与环球还是有相当自信的。
  其实,受版权保护技术困扰的不仅仅是HD DVD,只不过HD DVD原先计划的上市日期受到了更大影响而已。BD一方虽然原来预计是在2006年第一季度上市BD影音产品,但由于版权保护技术的原因,也将会使一些早前计划上市的BD产品推后发布日期。
  比如先锋就计划在2005年夏季发布BD刻录机,而明基也计划在2005年第三或第四季度发布相关产品,但如今先锋的产品迟迟不能上市。明基也将上市计划推后到了2006年春季。
  本来,在影音发行领域,HD DVD是领先于BD的。而在PC应用领域,BD一方公布的计划也领先于HD DVD,但经过版权保护这么一“缓冲”,双方的起点有所接近。不过,由于BD在AACS的基础上又加入了BD+与ROM Mark两种版权保护技术,所以对其硬件与软件的设计影响要销大一些。而且就算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届时BD方面的成本线能否达到期望值也是个问题。不过,这些都是一劳永逸的,一次搞定以后也就没有什么可操心的了。
  当然,在产品上市后,人们对版权保护技术的态度又将是如何呢?让我们静观其变吧……
10年前的游戏机还不是焦点 10年后……
  小时候的红白机可能给不少资历较深的玩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的存储设备还是插卡,而随后逐渐变成了CD以及DVD。10年前的游戏机和10年后相比,普及率和受关注度都远远不及。在这10年之中,游戏机已经逐渐从一个不太成熟的娱乐设备转变成家庭客厅的影音中心,新一代游戏机的三大开发商中的两个(微软与索尼)都将游戏机从纯粹娱乐的领域里扩展出来,力争让其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也因此成为了光盘格式大战的另一重要战场。以前只顾玩游戏的玩家,现在也关心起HD DVD和BD来了。
  1999年,在DVD正式上市后的第三年,索尼发布了第二代PlayStation游戏机,2000年初正式销售,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内置DVD光驱的游戏机。到今天已经销售了9000多万台。这个数字无疑为DVD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想想看,一台PS2可就是一台DVD影碟机。不过,很多人也因此将DVD的成功归功于PS2,这就有些偏颇了。
  2000年,北美与日本市场的DVD销售已经进入正轨,DVD盘片开始丰富起来,因此PS2的加入只是锦上添花,DVD并不是因为PS2而兴旺,看看其销售量与DVD影碟机的销售量的比例就知道了。当然,PS2对DVD普及的推动作用不可否认。所以,当索尼宣布将在第三代PS上采用BD光盘时,不少人就对BD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认为这将是战胜HD DVD的一个重要保证。但事实上,远非那么简单。
  限于本文的定位,笔者不谈PS3的其他配件,单就BD光驱一项而言,至少200多美元。HD DVD一方的NEC公司表示,其出品的HD DVD-ROM驱动器(不是刻录机)的预计售价为300美元,那么在硬件上比HD DVD更为复杂的BD不可能比HD DVD-ROM便宜多少,200多美元已经最低的估算。
  除此之外,XDR内存、Cell处理器、RSX GPU等等也都是全新的配件,作为一个面向家庭娱乐的大众型设备,这无疑给索尼的定价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虽然事后声称可能直接提供2X的BD-ROM驱动器,但用户更关心的还是价格。
http://myhard.yesky.com/imagelist/05/08/1671r30u50sd.jpg
PS3将是BD阵营的重量级武器,但其境遇与PS2大不相同
  目前有消息说,索尼有可能会将PS3的上市时间进一步后移。与其说是技术开发还不成熟,还不如说是成本控制未到理想的水平。一位工程师就曾经透露,现在提供能播放影片的BD影碟机没有问题,只要你舍得花钱。我想PS3也是这个情况,BD的成本给PS3增添了不小的压力。
  另外,由于配备BD,那么就必须要遵守BD的相关规范,包括版权保护等等,所以在开发进度上也受制于BD的标准制定。目前BD-ROM和其版权保护标准还没有最终完成(BD-ROM方面主要是交互功能的开发进度较慢,版保护方面则是AACS还没有定案),这对于PS3的2006年春季上市的最初构想肯定会造成不小的影响。
  这样看来,PS3能对推进BD格式起到多大帮助还真难说,况且当时的DVD是统一的,如今则是分裂的,在制片商只支持一种格式的情况下,PS3的出现无非是增加了BD影片消费者在播放设备上的选择,而不会起到促进BD市场的增加最终战胜HD DVD的作用。因为别忘了用户在选择影片时的想法,他们不会因为硬件上的限制而不去购买所喜欢看的影片,反过来倒是会影响他们选购硬件的倾向。
  再看看XBOX-360,早在2004年10月,就有消息说微软有可能在XBOX-360中采用HD DVD。其实在笔者的预料中,这是肯定的事情,微软没必要也不可能为索尼——这个其在游戏机市场上最大竞争对手当陪衬,除非不得已而为之(比如BD是唯一的标准)。
  索尼也是一样,它的笔记本电脑和PC机不得不用微软的操作系统,但在PDA方面,就有意脱离微软。不过微软的战略也相当明智,可能是由于新的CPU与GPU的成本压力,微软仍然在初期的XBOX-360上采用了DVD光驱。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与其想作为家庭影音中心的目标并不相符,在未来的家族中,要想成为景音娱乐中心,很难想像不配备高清晰光盘设备的后果。虽然微软表示DVD-9光盘也可以提供高清晰视频,但与HD DVD和BD相比,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所以,选择DVD作为光盘介质,成本的考虑无疑是占重要因素。
http://myhard.yesky.com/imagelist/05/08/3u8th4o1j10x.jpg
XBOX-360在上市初期明智的选择了DVD作为光盘介质
  另一方面,从游戏软件的容量需求上看,DVD-9目前来说是够用的。但对于符合XBOX-360这一级别游戏平台的游戏来说,更大的光盘容量是必需的,但可能并不迫切。所以,微软先以DVD版的XBXO-360辅路,后以HD DVD版的XBXO-360跟进。而且,在HD DVD的标准中,也有一项是用DVD-9作为HD DVD-Video载体的选项,这就意味着只要厂商愿意,完全可以用DVD-9光盘发行HD DVD节目,在DVD版的XBOX-360上也就可以观看HD DVD了,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
  微软可以在产品予以区分,比如以后的HD DVD版XBOX-360的套装更为豪华,成为真正的客厅数字影音中心,但早期的XBOX-360呢?有些玩家设想可以进行升级,但从目前的设计上看是不可能的。HD DVD要求HDTV信号输出必须是通过HDMI接口,但是XBOX-360现在的设计上并没有HDMI接口,这就是一大问题,如果HD DVD严格遵守这一播放条件,那也就意味着即使有DVD-9版的HD DVD,或者可以更换成HD DVD驱动器也不可能在现有的XBOX-360上获得HDTV分辨率输出,除非微软近期更改XBOX-360的接口设计。
  因此,早期的XBOX-360的玩家将有可能面临被牺牲的危险,若想体验HD DVD的高清晰影像,要不现在不出手,要么以后再买一台HD DVD版的XBOX-360。由此,可以看出XBOX-360对HD DVD的促进作用也不如想像中的那么大,与PS3可谓是半斤八两。只是就游戏机本身而言,在成本控制方面,初期的XBOX-360更占优势而已。
http://myhard.yesky.com/imagelist/05/08/pp956xwno69o.jpg

微软与东芝的这一握手,不知会对HD DVD与BD的竞争产生怎样的影响……
  然而,微软采用HD DVD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游戏机本身,其与东芝的战略联盟的关系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对HD DVD与BD的竞争产生微妙的影响。XBOX的游戏软件提供商也将因此而必须支持HD DVD,毕竟XBOX已经是一个强势平台,游戏软件开发商大多会跟进而不会排斥。
  另一方面,在操作系统上,虽然未来的Vista操作系统不可能屏蔽BD的使用,但很可能在使用便利性方面更偏向HD DVD,就像Windows XP对DVD-RAM的透明支持一样(无需第三方软件即可使用)。
  所以,XBOX-360对HD DVD的支持只是个开始,微软与东芝在进一步合作,无疑将有力的支持HD DVD在IT业内的地位,而这在方面,与拥有Dell和HP的BD阵营相比,HD DVD的底气一直不足。
10年前的录像机/摄像机用的是磁带 10年后……
  VHS录像机的出现无疑是家庭影音的革命,现在它已经渐渐远去,但在10年前它可是绝对的主力。10年间,技术的进步也让光盘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脚。目前,以DVD和硬盘为介质的录像机已经风行欧美与日本,也预示着未来的走向。
  BD在开发之初就是针对录像机领域而开发的,因此最先上市的光盘也是BD-RE(可复写),它希望借助最大容量为50GB的BD-RE来取代DVD录像机。2003年,BD录像机就已经上市,从这里就可以看出BD的定位。另一方面,BD的主导企业索尼与松下还表示会开发用于高清晰摄像机的8cm BD光盘,就像当前采用8cm DVD光盘的摄像机一样,以增BD阵营的实力。
  与之相比,HD DVD却有点不紧不慢。HD DVD影碟机预计今年年底上市,而HD DVD录像机则要到2006年春季上市。HD DVD的主导者东芝的看法似乎代表了不少用户的看法——随着硬盘价格与容量的此消彼长,它将在录像机领域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由于可录格式的容量相对于BD的劣势,HD DVD在录像领域请来了硬盘帮忙,并宣传所谓的“东芝录像理念”——先把节目录制到硬盘上,只有将非常必要的节目保存到光盘上进行存档,这无疑大大缓解了用户对HD DVD可录光盘容量的需求。而为此,东芝也准备了1TB的硬盘给用户。在很多人看好的光盘摄像机领域,东芝也认为可以由硬盘代替,并且也是这么做的。
http://myhard.yesky.com/imagelist/05/08/b11671loqg74.jpg
东芝将于今年秋天推出采用0.85与1.8英寸硬盘的便携式摄像机,代号Gigashot,这也是东芝有史以来第一次进入该领域
  硬盘应用的介入无疑大大加强了HD DVD的应用弹性,虽然BD也可以引入硬盘应用来助阵,但只要能削弱光盘在这类应用中的作用,HD DVD的目的就基本达到了。可在10年前,硬盘显然不能担此重任。
  硬盘应用领域的扩展在无形中也影响着光盘格式的竞争,也因此东芝将HD DVD的最大目标放在了节目发行领域,是有其道理的。在日本,东芝的纯硬盘录像机的销量相当不错,这也使东芝坚定了未来录像机介质以硬盘为主的决心。
  在这一市场上,如果仍以光盘本身来衡量,BD优势很明显。节目光盘只要能保存一个电影就可以,但自己录像用的光盘谁都希望能录下更多的东西,所以更大的容量也就更受欢迎,但如果不是归档保存,那么与几百GB的硬盘相比,BD的容量又不算什么了。由此可以看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不知不觉中将影响用户的使用习惯并最终涉及相关产品的选择和应用上。
10年前中国人在光盘标准制定中还说不上话 10年后……
  10年前的MMCD与SD大战,中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参与的机会,更别说在标准制定中发言了。10年之后,情况则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大陆方面,最先向市场推出了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高清晰影碟机——EVD,就EVD本身和前景笔者不想多加评论,但它的确是这方面的第一,外国媒体也进行了报道。虽然最终并没有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但也算是中国大陆在光盘标准制定中的一次进步,至少比SVCD时代强了许多。只可惜还是基于红光DVD的,这肯定是有效的控制了成本,可也使自己的发展空间变小,并且也预示着中国大陆未能赶上蓝光这一趟技术潮流。
  中国台湾方面,与EVD同级的FVD显得更为有远见,虽然不是世界第一个上市的高清晰光盘标准,但从技术角度上讲考虑得更为周全,发展顺滑性更好,在可预计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用考虑系统的升级。不过,仍然受制于片源以及容量的限制,在总体性能上肯定不是BD和HD DVD的对手。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10年间,中国台湾成为了DVD论坛中唯一的华人代言人,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下属的光电所是DVD论坛最高行政机构——理事会成员之一,这对于中国人来讲,是很高的荣誉。而在蓝光光盘的研发上,中国台湾这次也与世界顶级厂商进行了比拼,推出了自己的HD-DVD标准,并得到了DVD论坛的批准。虽然由于业界背景与资历的原因,HD-DVD在业界受到冷落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但ITRI的研发实力也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2005年4月6日,ITRI首次展出了HD-DVD的光头,并且是兼容DVD/CD光盘。这一成果的意义不言而喻,也表明中国台湾在光盘技术上的开发实力。
http://myhard.yesky.com/imagelist/05/08/1lh36tqcn1ao.jpg

中国台湾ITRI光电所开发的HD-DVD蓝色激光光头,规格等同于HD DVD
  在另一方面,中国台湾在近场光盘的研发方面也与世界同行。2004年7月,中国台湾大学物理系已开发出单片容量达100GB以上的高密度光盘,其容量是一般CD-R光盘的150倍、DVD光盘的20倍以上。这项技术已授权给铼德科技(Ritek)。
  我们应该相信,在蓝光之后下一个10年的光存储技术的研发中,中国人将会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10年前的格式大战最终统一 10年后……
  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BD与HD DVD会不会统一?在笔者看来是不可能的了。双方的势力都差不多,由于定位与着眼点的不同,也都有着令人信服的理由。BD的光明在几年之后,而HD DVD的危险也是在几年之后,因此竞争的焦点也就在最初的几年当中。
  DVD将面临两个后代承继遗产的局面
http://myhard.yesky.com/imagelist/05/08/tl7zryv2u047.jpg
有人会说,BD一方的支持厂商众多,将会产生很大的推动力,但在市场的竞争中,也不见得都是好事。在这方面,HD DVD似乎也处于一个较为有利的位置,这是因为BD一方的硬件厂商众多,虽然力量强大,可以在技术开发中以强者姿态出现,但是在最终的市场争夺中,BD一方的厂商也都将成为各自的竞争者,而市场有限的销量必将限制各厂商的出货量,虽然整体的技术实力可能会在降低成本方面发挥作用,但若出货量不高,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成本的降低幅度很难保证。
  反观HD DVD一方,目前只有东芝、三洋、汤姆逊三家公司提供影碟机,也就意味着各自的出货量可能会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从而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当消费者更关心的是所要购买的影片而不是影碟机的品牌时,这方面的优势就更加突出,要知道在DVD时代,由于标准是统一的,所以影碟机的品牌才显得更重要的,因为节目的选择已经不成问题,可现在并不一样。
  而且在历史上,也的确出现过以少胜多的战例,那就是LD战胜VHD。1983年JVC推出VHD标准,并得到了包括索尼、松下、EMI在内的13家重量极硬件与内容提供商的支持,但最终败在了独力推广LD格式的先锋公司脚下。而这一幕会不会重演一回呢?
http://myhard.yesky.com/imagelist/05/08/7k728918y55b.jpg

不过,HD DVD并不是没有隐患,PC刻录市场上,除非HD DVD的成本优势惊人,否则很可能不是BD的对手,而从DVD时代培养的用户,大多喜欢大容量的光盘,这显然是对HD DVD不利的(不过可能不会很严重,因为HD DVD的容量已经可以满足大部人的需求)。
  另一方面,成本的优势也是有时限的,从现在的DVD刻录光盘与CD-R的价格对比中,我们就能体会到这种规律,随着应用的普及(BD肯定是死不了的),BD产品(硬件+光盘)的成本必定会逐步下降,虽然HD DVD可能下降得更快,但总有底线,而历史告诉我们,这种底线到最后都将十分接近,届时HD DVD可就少了最重要的靠山。
  就这一点来看,BD将在几年后发力,那时就要看HD DVD已经占领多大的市场了。笔者认为,这两种格式都很难死掉,将会长期共存。因此,同时支持BD与HD DVD的全兼容机种肯定会出现。
  其实,对于将要出现两种影碟机,消费者也不必大惊小怪。厂商都着自己的理念,其背后也有众多的支持者,那么肯定就有市场基础。再加上,每种格式的开发已经趋于成熟,各厂商已经投入巨额资金,此时让谁让步都是不太可能的。这不像当初的MMCD与SD的竞争,大家的理念相同,到最后就看谁的指标强,容量大了。而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同一类产品有多种标准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最典型的就是上面谈到的游戏机,XBOX与PS2系列互不兼容,也没见有多少游戏玩家出来抗议。现实中,同时拥有XBOX与PS2的玩家也不在少数,因为很多游戏是非此即彼的,比如爱玩Halo与《最终幻想》的玩家,很可能就会面临选择的难题。这种情况也将会在光盘格式竞争中出现。《指环王》、《星球大战》在这里就是供挑选的“游戏”……
  在本文的结尾,我们可以再回顾一下过去,也许就能对这场正在进行的格式大战的结局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索尼在JVC获胜的VHS时代也算是一个VHS录像机的主力供货商,在东芝获胜的DVD时代,它的影碟机数量甚至比东芝还多。
  所以,到关键的时刻厂商也会变通的,谁也不会和自己的利润过不去,汤姆森就是很好的例子。退一万步讲,就算HD DVD在民用市场的份额最大,又如何?若果真如此,索尼会不推出支持HD DVD的影碟机?就算BD战胜了HD DVD,东芝、三洋就不出BD影碟机了?关键还是看消费者——也就是我们的选择。
  其实,格式标准化的竞争,到最后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厂商面子的问题,如果面子无法挽回,还是踏踏实实的挣钱吧。惟一的期望就是双格式全兼容的产品能早点出现,否则消费者的“痛苦”也就不会早日结束。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