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走近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的情感世界

http://image2.sina.com.cn/jc/2005-08-02/U31P27T1D310037F3DT20050802104636.jpg
2001年春节,杨业功(右二)一家回应城看望卧床不起的父亲,拍了一张除父亲外的全家福(右起依次为杨业功的妻子、母亲、儿媳、儿子)。
铁骨柔情亦英雄——走近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的情感世界
  本报记者 赵风云
  世界上有一种爱,比天空更宽阔,比海洋更深沉。
  那就是军人的情感世界。因为军人的肩膀是天平的支点,它一头架着和平与幸福,另一头架着牺牲与奉献。
  铁骨柔情亦英雄。戎马倥偬的杨业功,一生为了导弹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留下了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也留下了一个军人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面对长眠不醒的父亲,他在灵前长跪不起
  杨业功是长子,也是孝子。然而特殊的职责和使命,却让他很少有机会在父母膝下尽孝。
  担任中学老师的父亲,教给他做人的品性和操守;而曾在农村与之相依为命十几载的母亲,则给了他无私的关爱与温暖。因此,杨业功对父亲敬得郑重,对母亲爱得深挚。
  多少次他曾许诺要把老父母接到身边好好享清福;多少次他答应一定休个完整的假期陪着双亲话农桑聊家常;多少次他梦想着亲手为老父母侍奉汤药起居,尽一点孝心!
  但杨业功实在是太忙了。作为一支新型导弹部队的司令员,他不得不和时间赛跑,以分秒计算投入工作。许多常人看来触手可及的亲情之乐,在杨业功这里,却成了难以企及的奢望。他只能尽自己所能,供养老人的生活医疗费用。
  老父亲八十寿辰那天,杨业功给家里打电话:“爹,您老一定要保重身体,等我退休了,就回老家好好陪您……”电话那头,老父亲笑声朗朗,满口答应。他相信儿子的话,因为儿子从来都没有让他失望过。
  2002年3月的一天,老父亲突发脑血栓撒手西去。噩耗传来,正在参加军事工作会议的杨业功如闻晴天霹雳。但他还是强抑悲痛,参加完全部会议。
  杨业功昼夜兼程赶回家,当看见灵堂正中老父亲那熟悉的遗容时,他哭倒在地,长跪不起!
  是夜,杨业功为老父亲守灵。太多的痛、太多的憾,都凝成了心底的千言万语。
  他忘不了在自己的孩提时代,父亲就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如今儿子为国尽忠,效力疆场,却难以为父亲尽那份孝心!
  他忘不了父亲清贫一生,粗茶淡饭、居陋就简,却始终甘之如饴,多次拒绝地方政府和自己部下的探望资助!
  他忘不了父亲每打电话,总是再三叮嘱自己身骨要正、为官要廉,不让家里私事烦扰自己……
  泪水一次次模糊了杨业功刚毅的眼神。他挥毫泼墨,亲自为父亲写下挽联:为人民服务,其岗位平凡,一生勤劳俱赞叹;有松柏气节,是后人楷模,音容笑貌留人间!
  面对刚做完手术的妻子,他两手相握泪湿双眼
  杨业功生性幽默,可与妻子在一起谈笑的时间却屈指可数;杨业功感情丰富,可在妻子面前表达的机会却少而又少。
  相濡以沫几十载,在老伴杨玉珍的记忆中,与丈夫相守最密,交流最深的一段时光,竟是自己2000年的那次心脏手术!
  那年,随着白发的日渐增多,杨玉珍原本孱弱的心脏屡屡出现告急情况。杨业功看在眼里、忧在心间。6月20日,借自己到北京开会的机会,他把老伴接到了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手术定于第二天早上9点开始。头天下午,杨玉珍再三叮嘱丈夫不要分心,因为医院规定的探视时间是上午10点以后,即使来了也陪不了手术。
  北京的清晨似乎来得格外早。才6点,阳光已微微透过了窗帘。朦朦胧胧中,杨玉珍似乎感到有个熟悉的身影站到了自己面前。睁开眼一看:竟然是自己的丈夫!
  “这么早,你怎么进来的?”
  “嘿,你忘了我是干什么的。我早就侦察好了,这会儿没人值班,我正好溜进来,待会儿亲自送你去手术室。”望着丈夫略带得意的神态,杨玉珍扑哧一声笑了。在她印象中,这可是原则性极强的杨业功第一次违反规定。
  一路推车,杨业功一路为老伴打气。可是,当手术室的大门合上时,他的心还是紧紧地悬了起来。从门到窗,再从窗到门,手术进行了整整4个小时,杨业功在门外也踱了4个小时的步,连中午饭也忘了吃。
  那天下午,望着妻子手术后清瘦而疲倦的面容,杨业功陷入了深深的内疚和自责:“你看我,这么多年,老家、小家都没照顾好,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到现在连饭都不会做。想想真是对不住你。”
  “没事,家里的事我能扛就扛。我知道你有大事要忙,顾不上家。我只怕自己哪一天扛不动了。”杨玉珍一如既往地善解人意。
  “不许胡说。你现在的头等任务是养好身体。等过几年我退休了,就好好补偿你!”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处。那一刻,杨业功与老伴执手相握泪湿双眼!30年风风雨雨、30年甜酸苦辣,都在这朴素的对话中一起涌上心头。
  如今斯人已去,言犹在耳。累了一辈子、拼了一辈子的杨业功匆匆地走了,留下等了一辈子、盼了一辈子的老伴,总是独自对着他留下的两个旅行包发呆,总是仔细聆听着门外的脚步,幻想他像以前那样风尘仆仆地推门而入,与她共守黄昏,再不分离!
  面对呼啸腾飞的导弹,他为儿子骄傲和自豪
  在独生子杨波涛的眼里,父亲似乎总是很严厉。
  他军校毕业那年,母亲第一次为家事跟杨业功张嘴:“小涛自小身子弱,就放在身边吧。”
  “不行,早在他上军校前我就跟你声明,只要一毕业就到基层。”杨业功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
  一个背包、一身迷彩、一双胶鞋,杨波涛到了基地任务最重最紧张的基层。从排长、副连长到连长,他干得很苦也很踏实。司令员儿子这个身份,带给他的不是迁就和照顾,反而是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
  然而,正是艰苦的基层生活的磨炼,让杨波涛真正走近了父亲,也真正理解了父亲的无情与有情。
  他至今记得在连队的第一个春节,父亲正好到部队检查工作,自己想搭父亲的便车回家。不料,如此小小的一个要求,却被父亲严词拒绝。最后自己只好买了张站票在火车上挤了11个小时,大年三十下午才回到家;
  他至今记得自己结婚那天,父亲立下铁规:不准收礼不准大摆宴席。但清晨天还未大亮,父亲就起来写对联、挂灯笼……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
  他至今记得自己安小家时,父亲多次嘱咐要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然而就在拍全家照、等待新娘化妆的3个小时里,素来脾气急躁的父亲始终乐呵呵地等在一旁,比自己还耐心。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只是杨业功的“怜子”情怀,更多地化为了对子承父志的殷切期望,化为了让儿子成为一个对国家人民有用之人的严肃责任。
  2003年,杨波涛和父亲共同参加实弹发射。时已成长为某旅发射连连长的他,将独立指挥此次发射。
  进入30分钟准备程序。杨波涛沉着冷静地下达口令。因为他知道,阵地旁有父亲穿着大衣早早等候的身影,有父亲全神贯注期待的眼神。
  “点火”随着一声清晰的口令,银色导弹拖着长长的烈焰腾空而起,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杨业功走上阵地,与整个发射班子一一握手表示祝贺。当父子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杨波涛分明看到了父亲眼中那深深的骄傲与自豪。
  面对时日不多的生命,他惦记着一份特殊学费
  2004年8月,一张特殊的成绩单寄到了杨玉珍手中:语文96,全班第一;数学97.5,全班第二。
  成绩单的主人,是一位叫宋特伟的12岁小男孩——湖北省应城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父母离异,跟着残疾的父亲艰难生活,却一直坚持刻苦学习,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2003年9月,杨业功回家探望老母亲时,偶然得知了小特伟的境遇。他当即与老伴来到宋家。看着家徒四壁的窘境,再抚着人穷志不短的小特伟,从不轻易动感情的杨业功眼里竟闪出了泪花:“孩子,爷爷小时候也放过牛、挖过野菜。你放心,只要有爷爷在,你这书一定能念好念完。”回到部队,杨业功立即给小特伟寄来了3000元学费。
  2004年7月1日,杨业功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垂危阶段。弥留之际,他没有提及老伴子女的私事。除了牵挂部队未竟的工作,他唯一一次紧握着老伴手交待的,就两个字:学费。
  知夫莫若妻。“老杨总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对自己考虑得少。他没对家人作交待,是因为他不愿意给组织添任何麻烦。他至死不忘小特伟的学费,是因为他无法忘记对别人的责任,哪怕是一个孩子。”杨玉珍泣不成声地说。
  吃的是草,挤出的却是奶。杨业功身边的人都知道,他对自己吝啬得近乎苛刻,一件蓝色腈纶秋衣穿了18年,一条衬裤松紧带换了好几回还舍不得扔。然而,他对需要帮助的人却分外地心软和大方。贫困女生孙丝雨的遭遇,就让他几次潸然泪下,包下了全部学杂费。
  当战士时,杨业功曾在扉页上印有雷锋题词的日记本上写到:“像他一样把一生献给人民。”戎马一生,面对大爱与小爱、大家与小家,他用一个军人的使命和职责作出了无悔而坚定的选择!

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