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口烧鸡
道口烧鸡是河南滑县道口镇“义兴张”烧鸡店所制,是该省著名的特产。创业于
清朝顺治十八年(1616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开始制作不得法,生意
并不兴隆,后从清宫御膳房的御厨那里求得制作烧鸡秘方,做出的鸡果然香美。
道口烧鸡的制作技艺历代相传,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1981年被商业部评为全国
名特优产品。
红白紫黄辣椒
红甜椒
红甜椒是一个高产的杂交品种,成熟时颜色由深绿转深红。收获时间集中。植株
生长旺盛。适应露地温室栽培。果肉厚、果皮光滑、果型10X10公分。平均单果重
170克。
黄甜椒
黄甜椒是一个方型甜杂交品种。成熟时颜色由绿转黄,在冷凉条件下可以较好的
坐果,由于具有多种抗性、所以是个露地、温室、塑料大棚栽培的极好品种。方
果、果型(10X9公分),果肉中厚,平均单果重150克。
白甜椒
白公主甜椒是一个方形甜椒品种,颜色从蜡白转亮黄色。这个颜色极其引人注目
,可以说是对现有颜色的一个新发展。可在露地或温室内中植。果实结实光滑。
果型10x10公分。
紫甜椒
紫甜椒是一个方形杂交甜椒品种。颜色为紫色。紫贵人甜椒的口味和颜色为现代
烹饪增添了一些特色。果型10x10公分。
潢川特色食品
三股油条
始于宋代。系以面粉为主料掺合多种作料油炸而成。其状长形三股,色泽嫩黄,
食之酥脆香甜,一直为人们喜爱的早点。据传,清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每日早餐
均食三股油条。
高桩馍
又名“千层糕”,起于宋代。以面粉为主料,经过发酵后,用手反复揉搓成形,
再置入蒸茏内蒸薰而成,俗称蒸馍。形似蒙古包,色如雪,软似棉,皮薄如纸,
内瓤自然分层,闻之清香,食之爽口,为宴客的主食。
绿豆糍粑
以糯米、绿豆为主料,将糯米蒸熟捣成粘糊状,分成小糯米团再捏成薄片,包上
煮熟的绿豆馅,制成椭圆形的半成品,经油炸而成。新出油锅的绿豆糍粑,色泽
透黄发亮,两边布满油泡,吃时香柔甜美,食后余味无穷,为早点佳品。
神仙饺
以面粉制片皮,用猪肉配大葱、白菜或韭菜作馅。饺馅掺兑鸡蛋、香油等调拌,
再用面皮包捏成饺,其形似猫耳,又称猫耳饺。此饺皮薄馅嫩,以清水或鸡汤煮
熟,兼有水饺和混饨之美味。俗称神仙饺。
潢川粉皮
以淀粉为原料(绿豆和豌豆粉为好),按淀粉用清水搅拌均匀,然后分舀入一个
个特制的粉锅内(铜或铁制,直径约20厘米),放在沸水锅里不停地踅罗,直至
凝固,再将粉锅移置于冷水中,取出即成。这种水粉皮光亮柔软,折叠不破,久
煮不烂,清香爽口。可凉调下酒,又可作肉汤配料。
油炸绿豆丸
将绿豆磨成糁儿,用水浸泡去壳后,兑食盐、五香、葱姜、辣椒等作料搅匀,手
挤成直径1厘米大小的丸,经油炸而成。丸子呈金黄色,久贮不坏,久煮不散。干
食香酥,汤食鲜美,食用方便,还可作馈赠的礼品。
灵宝风味小吃
1、甑糕
甑糕是灵宝的地方风味小吃,相传,几百年前由陕西传入。甑是一种底部有小孔
,故而甑糕也叫劲糕。据传,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又有
陶甑,商周时代发展为青铜铸成,铁器产生后,又变成了铁甑,近年也有用白铁
叶子焊成的。陶甑蒸出来的质量最好。甑糕的原料是江米(传统是无锡糯米)、
大枣(以灵宝毛头枣最好)其比例是每锅江米10公斤,大枣3公斤,泡米、装甑、
加水与火功等,都有严格要求。甑糕,形色俱佳,软硬适度,软甜粘劲,味道醇
厚,实为冬春早点的佳品。
2、脂油烧饼
脂油烧饼又叫脂油饼,是灵宝的一大名吃。它呈扁圆形,旋纹相套,外观焦黄明
亮,咬开后层次分明,每层薄如纸,外酥内软,浓香扑鼻。脂油煤饼工艺精巧,
主要原料为面粉、猪板油、棉清油、食盐、碱面等。其吃法有两种,一种是让厨
师挤压抖开,一眨眼一个饼堆满一碟子,蓬蓬松松,成条成片,用筷子夹着吃。
另一种是保持饼的原状。食之各具风味。
3、石子馍
石子馍,又称石子烧饼。因用豆石在鏊上面垫底烙熟而得名,其历史源远流长,
兼有的制作方法,是灵宝的一种别有风味的食品。主要原料是:面粉、猪油、小
油(植物油)、食盐、大料、花椒、葱等。石子烧饼外观焦黄鲜亮,中凹边突,
活像一个椭圆形的小金盆,咬开后层次分明,外酥内软,咸香可口,经久耐贮。
4、灵宝大枣
灵宝大枣为灵宝著名的三大宝(大枣、苹果、黄金)之一,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栽培
历史,集中产于灵宝市境内沿黄河沙壤地带。品种以圆枣为主,又称疙瘩枣。果
实大,多为短圆筒形,单果重25克左右,最大的达33克。果皮深红,肉厚核小,
质韧汁少,味甘甜,肉质松软,风味佳,带有清香,含糖量高,适宜制干枣和酸
枣。制作成的干枣富有弹性,压扁可还原,适于长途运输,因而驰名全国。鲁迅
先生曾称赞说:“红枣极佳,为南中所元法购得。”著名翻译家曹靖华亦写诗赞
道:“顽猴探头树枝间,蟠桃哪有灵枣鲜。
据测定,灵宝大枣营养丰富,果实含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粘液质、维生素A、
B2、C及微量钙、磷、铁等,既可鲜食,又可制成蜜枣、熏枣、酒枣等,还可以作
枣面、枣泥、枣糕、枣酒、枣醋等。其药用价值也很高,脾病患者最宜食用。近
年来,它已应用于治疗或者辅助治疗肝炎、高血压、贫血等病症。
5、贵妃杏
贵妃杏,产于灵宝市黄河沿岸的沙土地带。相传,唐代贵妃杨玉环,幼时生活在
灵宝,脸色虽白而不嫩,皮肤细而不润,长得并不十分好看。她家院中有一颗杏
权结的杏儿又大又黄,格外香甜,玉环年年食之,长大后竞变得冰肌粉面,如花
似玉。于是人们在杨玉环入宫被册封为贵妃之后,便把这种杏称为“贵妃杏”。
贵妃杏的果实大如鸭蛋,平均重80克,最大的重200克。果形较贺,果皮和果肉呈
橙黄色,朝阳面有红晕,肉质细韬,无纤维,汁多,甜酸适口,芳香浓郁,适宜
鲜食,也可以加工成果脯或糖水罐闲。果核味略甜,可食用,亦可入药。
6、阌莲
阌莲是灵宝市的主要特产之一,因产于原阌乡县城一带而得名。这种藕色香味俱
佳,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主要特点是肉细且白,极少莲丝,质脆多汁,味甘清
香,十分爽口。阌莲“藕断丝不连”和一般的藕“藕断丝连”大有区别。这种藕
一般九孔,比通常的多两个孔,又称“九孔莲”。
7、灵宝线椒
线椒主产于灵宝市尹庄镇娄下村,古有“辣半县”的美誉,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线椒颜色鲜艳,色红发亮,辣性强,油质大,果肉厚,大小均匀,辣中带有蛋白
质、脂肪、矿物质等。线椒主要用以佐食调味,果实因小如线,晒干后果皮发皱
,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河南皱椒”,年出口量高达30000公斤。
8、厥山葱
厥山葱,又名“鞭杆葱”,产于灵宝尹庄镇照山村一带,茎长杆粗,杆一般长26
厘米以上,最长达40厘米。葱白质细,葱香强烈,入口辣中带甜。厥山葱不但是
鲜美的调味品,而且可入药治病,效力较其它葱要好。该葱曾供应香市场,受到
好评。
9、大刀面
大刀面是灵宝市最为脍炙人口的风味小吃,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切面的大刀长3
尺,宽5寸,颇像铡刀,面擀成一尺多宽的薄面皮,折叠成十余层,用大刀切制成
面条。因九法不同,大刀面又分为四个品种:细面,其细如挂面;帘子蔑面,粗
细如帘蔑;宽面,宽如韭菜(多做成赶不干面)闪刀面,如两个韭菜叶宽,切面时
,实切一刀,闪宽一刀,故名闪刀。通常是早晨卖细面、帘蔑面,中午卖宽面。
调味以酸、辣为主,浇面的稍子与配菜,可视节令变化。
洛阳水席
洛阳人把水席看成是各种宴席中的上席,以此来款待远方来客。它不仅是盛大宴
会中倍受欢迎的席面,就是平时民间婚丧嫁娶、诞辰寿日、年节喜庆等礼仪场合
,人们也惯用水席招待至亲好友,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三八桌”。它作为传统的
饮食风格,和传统的牡丹花会、古老的龙门石窟,并称为洛阳三绝,被誉为古都
洛阳的三大异风,成为洛阳人的骄傲。
洛阳水席有非常严格的规定,24道菜不多不少,8个凉菜、16个热菜不能有丝
毫偏差。16个热菜中又分为大件、中件和压桌菜,名称讲究,上菜顺序也非常严
格。水席中的8个冷盘分为4荤4素,冷盘拼成的花鸟图案色彩鲜艳,构思别致。水
席首先以色取胜,客人一览席面,未曾动筷,就食欲大振。冷菜过后,接着是16
个热菜,依次登桌。上热菜时,大件和中件搭配成组,也就是一个大菜,要和两
个略小的中菜配成一组。一组一组上,味道齐全,丰富实惠。在水席上,爱吃冷
食的人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凉菜。爱吃酸辣菜的人,水席菜能让你辣得冒汗,酸
得生津。有人喜食甜食,第四组菜足以让人吃得可口,吃得惬意。如果有人爱吃
荤菜,席面上山珍海味、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完全可以饱了口福。不愿吃荤,想
吃素菜,以普通蔬菜为原料的素菜粗菜细作,清爽利口。水席独到之处是汤水多
,赴宴人菜、汤交替食用,能使人感到肠胃舒适,菜虽多胃口不腻。看到鸡蛋汤
上桌,了解当地风俗的人都知道,24道菜已全部上完,这碗送客汤说明水席到了
尾声,宾主皆大欢喜,纷纷起身离席。
驱寒生暖的夏邑糁汤
糁汤,在河南风味小吃中,算得上是很有特色的名汤了。
糁汤主要以肥牛羊肉、母鸡肉为原料,配以大麦麦仁、大料、葱、姜、辣椒、胡
椒、味精、食盐熬制而成。
其制作方法是:头一天晚上将白条鸡、牛羊肉洗净,滤去血水,放入套在锅上的
木筒内,再将水烧开,然后放入大麦麦仁、葱、姜、大料(包括花椒、元茴、丁
香、草果、草蔻、三代、桂皮、良姜等,装入袋内)、
辣椒(另装入袋内),煮4小时后,改文火再煮1-2小时,焖紧盖严,不能跑气。
第二天早上再将煮好的汤锅烧开,兑入适量开水及芡汁,滚锅后放味精、胡椒即
成。食用时,用长把勺盛入碗内,淋上香油,汤面上撒一把韭黄或蒜苗花。此汤
经反复煮熬,不腥不膻,鲜美可口,香味俱佳。它吃肉不见肉,原汤原味,浓香
诱人。由于此汤以多种肉类为主,又加以数种配料,热量高,味道全,冬季特别
受人欢迎。
色鲜味美的鹿邑试量集狗肉
河南鹿邑试量集的狗肉是豫东著名的风味小吃之一,它以肉烂味美闻名全国。试
量集狗肉采用传统的制作方法,配有多种佐料,并加火硝少许,去杂后文火焖煮
。煮成的狗肉颜色鲜艳,浓香扑鼻。据说狗肉的香,居肉类食品之最。狗肉的补
性,可与贵重补品媲美。再加上鹿邑试量集有制作狗肉的传统技术,做出的狗肉
与众不同,所以慕名前来争相购买的情景就可想而知了。
水花佛手糖糕
豫西一绝“水花佛手糖糕”,是三门峡市的传统特产,它造型别致,焦酥适口,
香而不腻,风味别致,深受人民欢迎。
相传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仓惶出逃,后来在返京途中,路过陕州
,即今天的三门峡市。那拉氏平常笃信佛祖,人称老佛爷,但这位老佛爷却不是
吃素的,返京途中,到处要吃要喝,地方官伺候得她满意的往往得到赏赐提升。
当时陕州的知州打听到这些行情,为了献媚邀宠,使自己的官越做越大,就来了
个“借花献佛”,命令当地的高手名厨,精心制作了一款造型别致的“水花佛手
糖糕”敬献给那拉氏食用。那拉氏一看那“佛手”,犹如无数精美的水花,顿觉
喜从心来。因为那拉氏刚刚经历了一次狼狈的逃难,险些失去统治宝座,现在是
惊魂稍定,原先的地位和权力依然保持如初,心中本就充满了喜悦,这时又见到
吉祥的佛手,好像在给她报喜,当然喜不自胜,于是兴高采烈地尝了起来。果然
风味不同凡响,糖糕焦酥香软,充溢着一股玫瑰的芳香,那拉氏不由得露出了满
意的笑容。她对陕州知州说道:“卿用心良苦,朕自知之,为我佛如来,特赐此
馔制作者一件黄马褂。”陕州知州也受到了特殊恩遇。
经那拉氏亲口一尝,水花佛手糖糕名声大振,日益流行起来,至今仍在豫西一带
享有盛名。
香而不腻的红薯泥
凡吃过杞县红薯泥的人,无不啧啧称赞杞县人的独具匠心。名食红薯泥的主要原料就是我们常见的红薯,有些地方也叫“白薯”、“地瓜”、“番薯”。它的制作方法很讲究,需先把红薯煮熟,剥掉外皮,去其内丝,用干净的白布包裹起来,轧压成泥,然后将白糖倒入锅内化成糖浆,兑入香油、红薯,不断搅拌,呈柿红泥状。装盘后,分层放山楂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即成。此菜味道甘甜,爽口开胃,色泽鲜艳,营养丰富。
一品包子
河南开封的著名面食——一品包子,是从宋代的“太学馒头”发展而来的,民间又称之为“发面包子”。一品包子造型大方,肉馅鲜嫩,汤汁丰满,而且汤汁渗入面皮之中,皮软且香,是开封城里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欢的名牌小吃。
开封城里做包子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北宋时期,已是一种十分普及的食品,风靡全城,到北宋第六个皇帝宋神宗时,由于神宗的褒扬,开封包子就更加著名了。
神宗皇帝即位的时候,朝政千疮百孔,风气奢靡腐败,国贫兵弱,国力不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神宗皇帝起用改革家王安石,厉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改革的一个方面就是重视培养人才,加强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建设,广招全国各地的人才入太学学习,成绩优秀者可直接进入仕途,这些措施刺激了太学生们勤奋学习,关心国政。除此之外,神宗还经常亲自视察太学,以表示自己对人才的重视。
元丰初年的一天,神宗又来到太学,这一次他关心起学生的饮食来,命人把太学生的食品拿来看看。这天正好吃馒头,神宗尝了挺满意,说道:“以此养士,可无愧矣!”从此太学的馒头就出了名。太学生们归家省亲时总是将太学馒头带回家乡,馈赠亲友,让大家也尝尝皇帝御口夸赞的馒头的滋味,太学馒头的名声就此传遍远近,而“太学馒头”的名称也约定俗成地叫开了。
明代,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朱(木肃)被封为“周王”,他的王府就在开封。朱(木肃)很喜欢吃“太学馒头”,不仅自己经常品尝,还常常用它来招待过往开封的王公大臣。朱(木肃)的饮食喜好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一来二去,人们就把朱(木肃)和太学馒头等同了起来。由于朱木肃身为藩王,在朝中的品级是一品大员,因而就十分自然地把“太学馒头”更名为“一品包子”了。
河南蜜汁江米藕
制法:
(1)将新鲜江米洗净控干蒸熟。
(2)加入桂花糖、青红丝、蜂蜜、白糖、猪油等,用于筵席。
特点:熟藕香浓郁,诱人馋涎。
炸馓子(河南风味)
原料配方:面粉500克鸡蛋1个盐12克植物油500克(约耗100克)
制作方法:
1.将面粉放入盆内,兑入约250毫升温水(天热可用凉水),鸡蛋1个,盐12克,同时放入,待盐溶化后,用手把面抄匀,再用手把面扎成柔软光滑有筋力的面团,盖上湿布饧20分钟。
2.案子上抹些油,把面放在案子上,在面皮上再抹一层油,用水搓成筷子样粗细的长条,分层盘入盆内。层层都要刷油,从头到尾搓成一根。
3.将面条的一头夹在左手的虎口处,用右手捋住面条,往左手并排伸出的4个指头上缠9~10圈,再取一双筷子,撑在缠好的面条圈套内,用双手拿住两头,往外抽至20厘米左右长,投入七成热的油锅中,刚一见热,立即将一头扭一个半剂,然后抽出筷子,在油锅中炸至定型,成柿黄色捞出即成。
产品特点:形如盘酥,入口焦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