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载] 英雄的传说---珍宝岛上的峥嵘岁月 [打印本页]

作者: starlight    时间: 2007-4-21 13:58     标题: 英雄的传说---珍宝岛上的峥嵘岁月

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似乎逢九必有大事件。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1969年时,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再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
珍宝岛(苏方称达曼斯基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该岛北端原与中国大陆相连,由于江水的长期冲刷,1915年才与中国大陆分离,形成江中小岛,至今在枯水期间仍与中国江岸相连,人们可徒步上岛。这个地区一直有中国边防部队巡逻,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领土。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就发生在这个小岛。中苏边界大军云集,两个昔日有着"同志加兄弟般友谊"的国家顷刻间兵戎相见,并且"差点引发世界大战"。这次中苏之间的武装冲突规模并不大,但却深刻的影响着中苏两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战略格局。以史为鉴,让我们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一、不堪回首的耻辱历史――中苏边界问题缘起
1、哥萨克的丰功伟绩
在俄远东军区军官俱乐部大厅(位于哈巴罗夫斯克市)里,悬挂着二幅巨幅油画:一幅画的是一群哥萨克猎杀一只西伯利亚虎(东北虎),围着篝火,烤着虎肉,饮酒欢乐的场面;另一幅画的是中俄瑷珲条约签字的场景:趾高气扬的俄军将官身躯伟岸,胸佩勋章,手握刀柄,用轻蔑的眼角余光扫视着被迫签字的瑷珲将军及其幕僚;而画面上的清朝官员则个个象鸦片烟鬼,垂头丧气地在瑷珲条约上签字。真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几家欢乐几家愁"。
人类具有英雄主义的情结。俄罗斯为征服这片土地的哥萨克们树碑立传。对于中国来说,则是国土沦丧的悲伤与耻辱。请看中俄边境地区俄国城市的名字吧: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葳),意思是"征服东方",标志着俄罗斯疆界已越过乌拉尔,穿越西伯利亚,直到太平洋,完成了"征服东方"的帝业;弗拉迪沃斯托克(海兰泡),意思是 "报喜城",取意于在该城签署瑷珲条约后,向沙皇报喜,俄罗斯终于占据了几代沙皇梦寐已求的黑龙江流域。
中苏边界的划分始于17世纪。沙皇俄国于16世纪中叶向东扩张,至17世纪下半叶开始与中国发生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1727年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规定了两国的中段边界;中俄西段边界当时无条约规定,中国的西部疆界大约在巴尔喀什湖北岸。这样,在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俄两国在基本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初步确定了两国边界的走向。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沙皇俄国趁火打劫,与西方列强勾结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涉及边界问题的不平等条约。在中俄东段和西段边界,通过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中俄《伊犁条约》(1881年)及几个勘界议定书,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入了俄国版图;在中俄中段边界,19世纪末叶以来,沙俄政府除通过控制中东铁路,进一步向中国内地扩展其势力范围外,还把当时属于中国的外蒙古看作是自己拥有特殊利益的地区,策动外蒙古与中国分离,并武装侵占了外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
2、出尔反尔的苏俄政府
俄国十月革命后,中苏边界问题曾经出现了一次转机。
当时的苏俄政府面临国内白俄匪军的叛乱和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内忧外患,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为赢得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1919年7月和1920年9月,列宁的苏俄政府先后两次发表"对华宣言",这是苏俄对华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其中"第二次对华宣言",明确宣布"以前俄国历届政府同中国定立的一切条约全部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但是当时的北洋政府没有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
随着国内形势的日趋好转,苏俄政府开始自食其言。在1924年3月的中苏谈判中,北洋政府要求立时废弃旧约,而苏方拒绝。苏方代表认为,旧约对于两国疆界极有关系,若即废止,则疆界无所依据。提出:"数百年来中俄所订之条约何能一旦概行取消?"只是同意在新约未订以前,旧约中有违反1919、1920年两次宣言精神及有损中国主权的概不实行。致使中方代表在给北洋政府国务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关于废弃中俄旧约问题,苏方代表"态度甚为强硬,甚至于决裂而不肯让步"。
1924年5月31日中苏正式签订了《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其废止旧约与划定疆界两项均同于草案。此后至1926年,中苏双方举行会谈,商议重新划界,订立新约。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谈判无果而终。这样,两国疆界未能重新划定,两国平等新约未能签订,中苏边界问题作为历史遗留问题,成为悬案保留下来,民国时期的历届中国政府都没有再正式提出这个问题。
不仅如此,在1920年代末至40年代期间,苏联政府乘中国国内混乱之机,又超越沙俄时代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地段,把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700多个中国岛屿划去600多个,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中苏两国还在1929年由于中东铁路利益冲突的加剧,爆发过一次中东路战争。是年10月苏军攻陷中国边陲重地同江,11月又猛攻札兰诺尔和满洲里,张学良的东北军连连败北。12月南京政府被迫与苏联政府签署城下之盟――《中苏伯力会议议定书》,几乎全部采纳了苏方的意见。其后中东铁路恢复原状,苏方停止了军事行动并撤军。中东路事件虽是此期中苏边境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冲突,但其缘起于中东铁路问题,还不是中苏双方由边界争端而导致的边界事件。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导致远东国际关系发生重要变化,1932年12月中苏恢复邦交。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缔结的过程中,中苏双方虽在东北、外蒙、中东路等问题上发生重大分歧,但未涉及两国边界问题。在国民党败迹明朗化以后,苏联将对华政策的重点转向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华关系的转轨。总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虽然中苏边界呈现中俄界约线、两国地图线、实际控制线交错并存的复杂状态,但是,边境形势尚属稳定。
二、一面历史的哈哈镜――20世纪后半期的中苏关系略述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非同一般的大喜大悲的关系整整持续了43年,其基本特点就是高开低走最后到正常化。"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但是20世纪后半期的中苏关系却似一面历史的哈哈镜,且苦涩多于欢乐。

所谓大喜,是指两国关系甫一确立时定位极高,好得至少在表面上几乎已经无可复加。建国前夕,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而写的《论人民主专政》一文中专门论证了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要全方位地站在苏联一边,即所谓的"一边倒"政策。他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的经验,中国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所以,"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此后不久,斯大林7月27日在欢迎秘密访问莫斯科的刘少奇的宴会上也动情地讲:"我们(中、苏)两兄弟之间的友好是最重要的,对世界革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斯大林在世,我们两国人民应该是团结的,斯大林不在世了,仍然应该是团结的。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之间的团结,是与世界革命和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正是彼此认作兄弟当成一家人,新中国刚刚建立,毛泽东就不远万里亲赴莫斯科,将他认为最能体现兄弟之情的大黄芽、白菜、萝卜、大葱和梨等中国北方的土特产作为斯大林70诞辰的贺礼。
也是在这次访问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诞生了,两国之间的"蜜月"关系开始了并且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

所谓大悲,则是指50年代中期以后,先是中苏两党就一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发生分歧,后是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并导致双方兵戎相见。中国党认为:1956年召开的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是走向修正主义的第一步,因为在那次大会上,苏共领导借口所谓反对个人迷信全盘否定斯大林,而且提出所谓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议会道路。这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错误。此后到1960年4月召开的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苏共领导的修正主义路线已经系统化了。
苏联党则认为:如果说民族主义分子从前把自己的观点伪装起来,并不得不按中国革命运动的历史任务行事的话,那么中国人民在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帮助下在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后,中共内部的民族主义分子就决定公开实现他们的大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观点。
分歧进一步发展便波及到了国家关系,苏联中断与中国的一切经济合作项目,接着两国边境接连发生小规模冲突,最后双方军队1969年在珍宝岛交火,中苏关系也随之到了冰点。两国在经济上毫不往来,在政治上相互攻击,在军事上重兵对峙,在外交上各自为政,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期。随者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在风云变幻的中苏关系大舞台中,1969年在珍宝岛战斗就是在这个舞台上演的一出浓墨重彩的大剧。
三、山雨欲来风满楼――中苏边界争端烽烟再起
随着中苏两党意识形态领域分歧的加剧,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之间短暂的蜜月很快过去,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边界争端渐渐浮出水面。

1、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1960年8月,苏联在中国新疆博孜艾格尔山口附近地区挑起了第一次边境事件,1962年4―5月又在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策动6万余中国公民越境逃往苏联。中苏边境地区的平静和安宁从此不复存在。是年12月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讲话,就中印边界冲突责备中国说:苏联完全不认为印度想同中国打仗,中国单方面停火后撤当然很好,但是中国部队当时不从原有阵地前进岂不更好?与此同时,赫鲁晓夫还针对中国与印度的边界冲突,指责中国为什么没有兴趣收回澳门和香港,而与印度纠缠。

中国政府则针锋相对,对苏联予以坚决回击,1963年3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评美国共产党声明》公开提出,《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和《伊犁条约》是沙皇俄国政府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文章重申中国政府在新中国成立时就宣布,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历届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条约要按其内容承认、废除、修改或重订。对一些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政府一贯主张经过谈判和平解决,在未解决前维持现状。质问说:你们提出香港、澳门这一类问题,"是不是要把所有不平等条约问题通通翻出来,进行一次总清算呢"?此后,1963年9月27日中国外交部照会苏联政府,正式提出了不平等条约问题。11月19日中国外交部的照会又进一步明确指出"整个中苏边界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
这以后,边界问题便正式提到中苏两国的外交谈判桌上。1964年2月至8月,中苏双方在北京举行边界谈判。在谈判中,中方要求苏联肯定俄国沙皇政府与中国清政府签订的边界条约是不平等条约,而苏方拒不承认那些条约的不平等性质。双方立场对立,边界谈判因此未获结果,不欢而散。
2、山雨欲来风满楼
1964年7月10日毛泽东在接见日本社会党人士佐佐木更三等人时提出:"大约一百年以前,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才成为俄国领土,于是,海参崴、伯力、堪察加等地也就是苏联领土了。这笔账我们还没有算。"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对外提出中苏边界问题,引起国际上重大反响。9月10日毛泽东又对法国客人解释此事,说明这并不是一定要苏联把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归还中国,而只是说这是不平等条约,关于这样的问题还多呢。这即充分表明了中国在中苏边界问题上的根本立场和目的。两个月后,苏联对此做出了反应。赫鲁晓夫在9月15日与日本议员的谈话中强调:"苏联的领土是历史形成的","苏联的边界是神圣的","谁胆敢破坏它,谁就会遭到苏联各族人民的最坚决的反击"。赫鲁晓夫还提出:"中国的历代皇帝是不次于俄国沙皇的掠夺者",他们"夺取了蒙古、西藏和新疆"。10月毛泽东在分别会见崔庸健和巴卢库时又进一步提出了苏联违犯中俄不平等界约而侵占的中国领土问题。毛泽东指出:中国现在是"采取攻势,说些空话",使赫鲁晓夫"紧张一下","其目的是达到一个合理的边界状态、边界条约"。
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各自利用同外宾谈话的机会,相互"放空炮"、"做文章",都想争取在边界谈判中掌握主动。
山雨欲来风满楼。苏联在"放空炮"的同时,开始向中苏、中蒙边境地区增兵,苏联由此将对中国进行武力威胁的前哨推进到了距中国首都北京只有几百公里的地方,这样就使中国感觉受到了直接的军事威胁。
随着苏联对中国军事压力的逐渐加强,苏联开始在中苏边界不断制造事端。从1964年10月至1969年3月,由苏方挑起的边境事件达4189起,比1960年至1964年期间增加了一倍半。中苏边境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了。
3、冰点上的血――珍宝岛的战斗和塔城伏击战
(1)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1969年3月2日清晨,珍宝岛上空阴霾满天,冰封的乌苏里江暗流汹涌。
8时许,中国边防部队派出的巡逻分队在孙玉国带领下上岛巡逻。上岛前,中方预留下一小分队准备上岛增援巡逻队,以应付不测。苏军发现后,立即出动边防军70余人,两辆装甲车,从珍宝岛上游两个方向侵入珍宝岛,其中一路列开战斗队形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进逼,另一部则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的一个小组侧后穿插。入侵苏军不顾中国边防部队向其发出的警告,突然开枪射击,打死打伤中国边防巡逻人员6人。中国边防巡逻分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中国边防巡逻第二小组听到枪声后,在班长周登国的指挥下,给侧后的入侵苏军以沉重打击,当场击毙苏方边防站长"拐子上尉"(名伊万上尉,腿在边防"武斗"中被打伤)。经1个多小时激战,中国边防部队击退了入侵珍宝岛的苏联边防军。这次战斗,拉开了双方边界冲突的序幕。

我沈阳军区一个师的部队迅速向冲突地域集结,珍宝岛前沿兵力也加强到了一个营,由营长冷鹏飞指挥。为了对付苏坦克装甲车冲击,在其冲击地段上埋设了反坦克地雷。
苏联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之一,比现在的俄罗斯要神气得多,岂能咽下这口气,苏军开始酝酿报复。苏军除边防总队兵力外,苏远东军区精锐之一"红旗太平洋师"紧急向冲突地区调动。该师曾在20年代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横扫白俄叛军,一路所向披靡,协助外蒙建立蒙军,之后一直打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抵达太平洋,因此而获得荣誉称号。一番调兵遣将之后,双方在珍宝岛再次交火。
1969年3月15日,苏军先后出动50余辆坦克、装甲车和100多名步兵,运用直升飞机和纵深炮火掩护,并炮击中国境内纵深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同入侵苏军共激战9个多小时,顶住了苏联边防军的6次炮火急袭,击退了苏联边防军的3次进攻,胜利地保卫了珍宝岛。
3月17日,苏联边防军又出动步兵70多人,向岛上敷设地雷,企图阻止中国边防部队登岛并拖回被中国边防部队击坏滞留在江叉的一辆T-62型坦克,中国边防部队以炮火将其击退。
经过反复的激烈较量,我边防部队守住了珍宝岛,击退了苏军进攻。从此双方在东线集结重兵,呈对峙局面。(珍宝岛战斗后,前苏联国内曾大肆宣传两个"英雄":在珍宝岛战斗中被打死的"瘸子上尉" 伊万和列昂诺夫上校,足见前苏联国内对此次中苏边境冲突的重视程度。)
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我边防部队在严寒条件下,面对苏军的先进坦克、装甲战车,毫不畏惧,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采取灵活的战术,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苏军坦克、装甲车受到反坦克雷和步兵反坦克武器的打击,损失惨重,其中一辆当时新式的T-62坦克被反坦克雷炸毁在靠近中方江岸的江面上,后被中方抢回,现陈列于军事博物馆,成为苏军入侵中方领土的铁证。苏军前线指挥官伊曼边防总队队长列昂诺夫上校也被中方狙击手击毙。
但我军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营长冷鹏飞也火线负伤。珍宝岛之战涌现出了一大批战斗英雄,火箭筒手华玉杰在零下30多度冰天雪地里,甩掉棉衣和绒衣,面对苏军快速冲过来的装甲车毫不退缩,在7米距离上以40火箭弹迎面将其击毁,珍宝岛之战中华玉杰先后击毁击伤苏军4辆装甲车;英雄战士于庆阳头部中弹、一息尚存却坚持向敌冲锋射击,被誉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为了表彰黑龙江边防部队的英雄事迹,中央军 委于7月30日发布命令,授予孙玉国、杜永春、华玉杰、周登国、冷鹏飞、孙征民、杨林、陈绍光、王庆荣、于庆阳等10名官兵以"战斗英雄"称号,给边防部队侦察连、一连和公司边防站等10个单位各记一等功一次。
(2)塔城伏击战
苏军在东线吃了亏,见东线我军严阵以待,无机可趁,苏军便在西线的荒漠草原伺机报复。苏军派遣装甲部队预先在中方边防巡逻队必经的巡逻路线上伪装设伏,伏击了我塔城军分区边防团的一支边防巡逻队,在苏军猛烈的装甲火力袭击之下,我军50多名边防战士全部牺牲!忠于职守的报话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塔城军分区报告了巡逻队遭受苏军伏击的消息。塔城军分区边防团闻讯紧急出动增援。当增援部队赶赴冲突现场时,硝烟已经散尽,苏军早已撤离,弋壁滩上只留下我军50余位边防战士血肉模糊的遗体。这就是造成我边防军重大人员伤亡的塔城伏击战。天山为之哭泣!
(3)战云密布 风生水起
中苏边界东西两线的武装冲突象一把烈火投入干柴堆中,点燃了正处于亢奋、狂躁的文革中的中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人人口诛笔伐"苏修"反华暴行;4亿人次的示威游行掀起了惊涛巨浪。北京的苏联驻华使馆门前终日被各路游行示威队伍围得水泄不通,"绞死勃列日涅夫"和"油炸柯西金"的巨幅标语赫然刷在使馆大门两侧。
中苏双方军队也开始向漫长而又具有爆炸性的边境地区集结。苏军沿中苏、中蒙边境地区陈兵百万,部署了约50 个师的地面部队,此外,在这一地区部署的导弹占苏联全部导弹的1/3!我军对台湾方向的精锐部队也开始北调,布重兵于"三北"地区,兵力最多的1975年时曾达到70个师!刹时间,中苏边境地区战云密布,大规模的战争一触即发!
四、苏联的核讹诈与核危机的解决
---毛泽东说:"不就是要打核大战嘛!原子弹很厉害,但鄙人不怕。"
真正的危机出现在珍宝岛战斗之后。
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为首的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然而,种种因素导致了苏联此次核讹诈的破产。

1、美国的警告
苏联虽然有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计划,然而,苏联不得不顾忌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了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意图,并征求美方的意见。苏联的意图非常明显:在中美关系当时也很尖锐的情况下,如果苏联动手,让美国至少保持中立。
但尼克松有他的小算盘。尼克松认为西方国家的最大威胁来自苏联,一个强大中国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战略利益。苏联对中国的核打击,必然会招致中国的全面报复。到时,核污染会直接威胁驻亚洲25万美军的安危。最可怕的是,一旦让他们打开潘多拉盒子,整个世界就会跪倒在北极熊的面前。到那时,美国也会举起白旗的。"我们能够毁灭世界,可是他们却敢于毁灭世界。"
为此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极力制止中苏可能爆发的核大战。
首先,由美国官方授意,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题目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则消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勃列日涅夫几乎气得快要发疯。
其次,美国主动恢复已经中断了两年的中美大使级华沙会谈,并利用齐奥塞斯库和叶海亚与中国的亲密关系,频频传递美国期望与中国和解的诚意。此时,中苏两国已经走到了战争的边缘,美国的举动意义自然非比寻常。
第三、美国亮出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尚保留未及动用的一张牌---用已被苏联破译的密码,发出向苏联本土134个城市、军事要点、交通枢纽、重工业基地进行准备核打击的总统指令。(勃列日涅夫看到这份报告后,愤怒地喊道"美国人出卖了我们!")
2、中国的战争准备
对苏联的核讹诈,中国领导人当然不会无动于衷,更不会像基辛格所说的"但愿中共领导看到了这则消息,千万不要随后扔掉"。毛泽东在看到《华盛顿明星报》的消息对周恩来说:"不就是要打核大战嘛!原子弹很厉害,但鄙人不怕。"同时中国加紧了战争部署,进行了充分的反侵略战争的斗争准备。
第一、加强军事斗争准备。
1964年10月中国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对于民族自信心的树立或重建,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国发展核武器,一直坚持三个宗旨,即保证不首先使用,目的是为了防御,最终目标是彻底销毁核武器。
对于试图发动核战争的"新沙皇"来说,中国的核武器是不可忽视的反击手段。中国当时最主要的轰炸机"轰-6",是一种亚音速中型轰炸机。它是在50年代苏联"图-16"獾式轰炸机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虽然在1970年才首次报道进行大量生产,但在1968年就开始服役了。珍宝岛之战期间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它可以装备一个百万吨级的核弹,已对苏联的乌拉尔以东地区摆出了一种威慑的姿态。1972年,中国部署这种轰炸机的数量已达到100架。
与此同时,部署在中国东北、西北的中程导弹已达50枚,这种导弹的射程可以达到新西伯利亚城。当苏联1969年开始在中国部署重兵时,中国又增加了部署的数量。如果苏联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其决策者就不能不考虑到:它所面对的对象不仅不像捷克斯洛伐克那样软弱,而且有能力进行核报复,中国可以从中苏边境的任何一个地方向苏联领土纵深发动进攻。
不仅如此,中国陆基导弹的分散、隐蔽和机动性,也使得中国在受到先发制人的攻击后,仍然能够保持对对手的第二次打击能力,尽管这种能力是无法确保的。西方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国陆基导弹力量部署形式的独特之处,早在60年代就开始形成了。这种情况,使超级大国的国防决策者往往无法确定卫星是否探测到了中国所有的导弹基地。80年代西方的观察家都认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在第一次打击中摧毁中国所有的陆基导弹。
第二、是建立起了以防御为主的核战略体系。
毛泽东提出的增强国防的三条措施――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不仅全国大中小城市都有民用的防空地道设施,而且对部分城市人口和工厂进行了疏散,因此有效地限制了侵略者使用核武器的效果。小山内宏对70年代中国修建的民用防空地道设施的评价是:"这是一种在地下挖通的隧道式防空洞......全中国所有大中小城市,据说都已修筑了这类民用地下掩蔽处......就规模来说,中国堪称世界第一,7亿人口几乎都可以进入地下隐蔽。这些地下避难设施,即使受到苏联强大的百万吨级核武器的全面攻击,也将会出现极高的'存活率'。"
毛泽东虽然在1972年底才作出"深挖洞"的指示,但中国采取对核攻击的防御措施却要早得多。搞"三线"建设,使许多工厂进山、进洞、分散的措施,从60年代中就开始了。叛逃到西方的苏联克格勃高级官员谢甫琴科说,他认为苏联没有对中国进行核袭击,"除了美国警告苏联,这样会导致美苏间严重对抗外,还在于中国有了充分的准备"。事后,美国学者也认为,若不是中国严阵以待,"苏联甚至可能在30分钟内突袭并摧毁中国微不足道的核力量",此外,"中国的原子弹无疑是苏联人避免使用核弹头互相攻击的理由,而通过这一事件,中国人肯定会更加坚定地认为,他们在建立核威慑方面投资是明智的"。
3、苏联没有撕下核武库封条的另一个原因,是苏联从对中国的核战争中得不到任何利益。
首先,有人做过计算,要使用核武器杀伤中国半数以上人口,彻底破坏主要军事设施和军事力量,从而消灭其战争能力,至少需要10亿吨乃至40亿吨级的核攻击力量。但是在短时间内使用这样多的核武器,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放射能,"死灰"也将飞扬起来。这就使得苏联一部分地区不能不受到中国境内核爆炸的影响。这不能不使苏联在对中国发动全面核战争的问题上受到制约。
其次,假如苏联对中国进行全面核攻击,必将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和谴责。因为如果在中国大陆进行30到40亿吨级的核爆炸,它所产生的远远超过致死量的放射性尘埃,将悄悄地降落到包括日本在内的周围各国,使这些国家受到有害的放射能的污染。世界人民将把苏联看成使地球上的环境蒙受巨大破坏的罪魁祸首,看成图谋大量屠 杀人类的罪犯。苏联如果被世界舆论所谴责,即使入侵能在军事上取得某些"成果",仍然是得不偿失的。
再次,全面的核攻击即使能给中国以沉重打击,但从地面的一切都遭到巨大破坏和完全污染的中国那里,能得到什么利益呢?正因为核武器有惊人的威力,所以入侵者考虑到自身的实际利益,往往也不愿大量实际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愈益明显地表现出"纸老虎"的性质。
有人认为,苏联可以依靠有限战争和常规兵力进行闪电战,谋求在短期内取得军事胜利。苏联的决策者们不是没有打过这种如意算盘。索尔兹伯里的《中苏战争》写道:"苏军的作战设想,是通过核攻击使敌人陷于瘫痪,然后通过装甲部队的闪电式攻击,使中国在几天之内完全丧失战斗力。"与全面核战争不同的是,核攻击只限于严格限定的目标。
然而一旦撕下核武库的封条,即使使用的是战术核武器,也难免遭到报复。中国只要游击式地使用战术核武器,也会使苏联焦头烂额:一架战斗机投下一颗核炸弹,可以摧毁拥有数十辆坦克的坦克群;一枚战术核导弹,可以使一个师的兵力在集结地区遭到毁灭性打击;核地雷可以埋在苏军前进的路上,核炸弹可以埋设在民房地下。这样,有限核战争向战略核战争方向发展的危险性就会逐渐增长。因此,苏联对于发动局部核战争,也不得不三思而行。
4、核危机的解除
1969年9月23日和29日,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前夕,中国先后进行了当量为2万~2.5万吨当量的地下原子弹裂变爆炸和轰炸机空投的当量约300万吨的氢弹热核爆炸。美国地震监测站、苏联地震监测中心,以及两国的卫星几乎同时收到了能量巨大的爆炸信号,尤其是苏联,十分清楚中国核爆炸的含意。美联社播发的一篇评论颇具代表性,"中国最近进行的两次核试验,不是为了获取某项成果,而是临战前的一种检测手段"。10月20日,中苏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由珍宝岛事件引发的紧张对峙局势开始缓和。20世纪中国的最后一次核危机随之灰飞烟灭。
综上所述,中国此次打破苏联的核讹诈与核危机的解决主要得益于中国充分的战争准备和坚强的战斗决心。
正如1969年10月15日晚,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对勃列日涅夫所说的:"也许美国的所谓核报复计划是恐吓,但中国的反击决心是坚决的。虽然他们的核弹头不多,但我们不可能在战争一开始就剥夺他们反击的能力。更何况他们在四年前就进行过导弹负载核弹头的爆炸试验,其命中目标的精度是相当惊人的。而且他们有了防备,现在几乎动员了全国所有的人都在挖洞。我们应该和中国谈判。"柯西金谈话中的爆炸试验是指1966年10月27日,中国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为2万~2.5万吨的原子弹,从数百千米外的双城子发射到罗布泊的一次实弹实战性原子弹爆炸。
六、珍宝岛之战的典型意义
1969年3月在爆发的"珍宝岛之战"是中苏之间一次边境冲突,从冲突规模来看,战火爆发在中方军队驻守着的中国领土珍宝岛上,中苏双方直接投入的参战部队都是以营连建制为主,使用的武器以枪支等轻武器为主,使用了少量的火炮,苏方虽出动了坦克,但数量不是很多;从冲突持续时间来看,交战持续几十小时即告结束,战火并没有蔓延成中苏边境全线的大规模战争。外观上看,这场发生在中苏东段边界界河上的交战规模和烈度并不算大。
但是,珍宝岛冲突并非仅仅因为双方边境守军之间的不信任或一时误会擦枪走火而发生的。在双方交战前,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全线集结了百万的大军;为了抵御可能发生的入侵,中方也在边界全线投入了大量部队驻扎。边境地带的武装对峙已持续许多年,苏方最精锐的摩步师及大量的坦克和导弹部队集中在对中国威胁最大的中蒙边界和中苏东段边界上。并且,中苏双方都拥有核武器,而珍宝岛冲突打响后,苏联军方的高层决策者更直接策划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可以说,中苏珍宝岛边境冲突是二战结束后,朝鲜战争停战以来最具有危险性的一次局部冲突――甚至是能够引发全球大战的导火索。尽管冲突并没有蔓延,但爆发一场地区大战的各种因素已全部具备。仅仅是因为冲突各方军队的最高决策者们在全面启动一场国家间大规模战争的最后一刻,都做出了缓和局势的选择。一场惨烈的大战与两国人民擦肩而过。
因此,中苏珍宝岛冲突尽管规模并不大,但那是一场真正的战争较量,而且是双方集结的近200万军队在边境线的大规模战争较量。这是中国与拥有强大作战能力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之间的最危险的正面冲突。所以,这场规模不大的冲突与非洲一些小国之间爆发的相同规模的边境冲突在意义、性质和危险性上是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的。
中苏珍宝岛之战最终以冲突和边界争端的式样被记载进军事史册。这是战争以冲突形式得到化解的一个良性例证。
让我们找个参照物作个对比,看看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场现代化海战――八十年代初爆发的英阿 "马岛战争"。这次战争与珍宝岛之战相类似而却走向另一面,它具有另一种典型意义。
英阿 "马岛战争"的起因同样也是一场领土争端,最初的表现形式也是一场小规模的冲突。
马尔维纳斯群岛(或称福克兰群岛)位于阿根廷内海,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岛屿。英国政府控制着这个小岛,岛上有为数不多的英军驻守。但长期以来,阿根廷一直未放弃马岛的主权要求,认为马岛是阿根廷领土,应该收归阿根廷拥有。于是1982年3月时任阿根廷最高元首的加尔铁里将军下令,出动阿军一举"解放"了该岛,并宣布了对该岛的主权。阿、英两国军队在马岛上最初的交战并不激烈。但不幸的是,战火并没有象十几年前的中苏珍宝岛冲突那样被平息下去,而是迅速点燃了阿英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马岛失守,英国大哗。时任英国首相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迅速派出一支规模强大的"特遣舰队",沿大西洋航线从北半球长驱南半球南美大陆的最南端遥遥万里,历时一星期长途跋涉,最终抵达马岛外围海域。马岛战争的结局以驻岛阿军投降,英军夺回马岛为结局。双方都在战争中付出了惨重在伤亡代价。
中苏"珍宝岛冲突"和"阿英马岛冲突",有许多相似之处,交战双方最初参战的兵力都不多。但"珍宝岛"之战得到化解,而"马岛"冲突却引发英阿战争。这是冲突和争端的发展走向两个截然相反的结局的最具代表性的样本。那么为什么一样的冲突却是两样结局呢?
这就是战争的潜规则:战争永远不会在两个实力相当的对手间爆发!战争的挑战方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征服对手,那么他们就绝不敢轻举妄动!尤其是现代战争,不打则已,一旦打起来,就是毁灭性的。现代战争的惨烈性已远甚于冷兵器时代的同等交战规模千百倍!任何战争狂人,如果没有充足的致胜把握,亦不敢冒然玩火。
中苏边境冲突之所以没能爆发成中苏全面战争,那是以中国军队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前提。冷战时期的苏联是同美国争霸全球的超级军事大国,拥有非常强大的军事实力。在许多常规武器如飞机、坦克和摩托化能力上远非中国军队能比。虽然同时期的中国的经济实力无法与超级大国比拟,但中国的军队并非弱旅。首先,也是最关键的,是我们拥有一支可以实施战略核反击的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这是一支有决定意义的威慑力量。
超级大国高层的战争狂人之所以最终放弃了战争妄想,恢复了理智,正是因为中国的核力量是一支非常重要的钳制因素。你有我也有,你打我也打,大不了同归于尽!战争狂人大多对战争的结果有一种侥幸的幻想。如果他们无法建立这种幻想,他们往往会在最后一刻胆怯的,他们不敢断然决然的与正义拼命而"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其次,在拥有致命的核打击实力之外,中国军队在可以投入战场的兵力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所以,考虑到尽管当时中国军队掌握的坦克、飞机等常规武器在性能上比不上苏军,但中国军人手中的武器打一场保卫国土的防御性战争却完全足够了。因而,实力较量的结果,是苏联放弃了进一步扩大战火的错误选择。而与此相反,英阿马岛冲突却不是这种情形。在阿根廷与英国之间,找不到军事实力上的平衡点。
英国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它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军事实力仅次于美、苏,而阿根廷则差得多。如果说中苏之间是大国间的较量,那么英阿之间则是大国与弱国间的较量。两国间经济、军事实力相差悬殊。战争一旦爆发,胜利将是一边倒局面。所以英国可以敢于断然决然的派出特遣舰队,实施远离本土的海外作战,并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
七、结束语――珍宝岛之战的几点启示
(1)睦邻友好和为贵,军备竞赛和军事对抗严重伤害了中苏两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1969年的珍宝岛之战引发了中苏之间大规模的军事对峙。在此后近20年的时间里,苏联共花费了2000多亿卢布大大加强中苏7500多公里边境线上的军事设施,部署了苏联全部导弹的1/3,陈兵百万,苏军对中国北部边境构成了严重威胁。两国的长期对抗给双方都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后果,大大阻碍了两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当80年代中苏领导人第一次走到一起时,首先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必须优先解决两国间现存的边界问题,睦邻友好,否则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正常化都将受到限制。
(2)不要惧怕战争和战争威胁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谋求这一条复兴之路,但这绝不会是一条坦途!
历史上,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复兴,从未有和平崛起的先例。日本、德国、美国,哪一个不是一部战争史,哪一个没有沾满受压迫民族的斑斑血泪!当然,历史环境不同了,中华民族今日谋求的复兴绝不等同于美日德等国,我国一贯奉行和平自主五项原则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和平崛起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中华民族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该往何处去?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5000年的华夏文明,只是在近代落伍了,受尽帝国主义列强的凌辱。不仅如此,西方列强还一次次的封堵了中华民族自强复兴之路。西方不想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他们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他们一次次的抛出中国威胁论,其目的只有一个――遏制中国!
凯撒大帝说过,"懦夫在死之前,就已经死过多次了,勇士一生只死一次。"面对台独分子的狂妄叫嚣,面对美日赤裸裸的战争威胁,还有诸如海洋资源被掠夺、西藏问题、东突问题,这些阻碍中华民族复兴的绊脚石,中国已经没有退路!
我们爱好和平,需要和平的发展环境,但绝不惧怕战争和战争威胁!珍宝岛的枪声仍在耳边回荡,它再一次证明只有不惧怕战争才能防止战争!我想起高尔基《海燕》中的一句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历史是最优秀的作家,必将写下最完美的答案。
[注]参考文献 《中苏关系史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评析》 《中俄地理纽带上的恩恩怨怨》
《中国和苏联的军事集结 》 《白宫岁月》 《国防手册》

作者: fcts1230    时间: 2007-4-21 20:17

好长
一会漫漫看




欢迎光临 黑色海岸线论坛 (http://bbs.thysea.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