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沙龙,以色列“战鹰” Zt
[打印本页]
作者:
林川
时间:
2004-1-11 08:57
标题:
沙龙,以色列“战鹰” Zt
在绝大多数渴望和平的以色列民众眼中,沙龙永远是一只好斗的“战鹰”。
自幼好斗
阿里尔·沙龙1928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10英里外沙龙山谷的卡法尔·马拉尔“莫沙夫”的一个犹太农民家庭,这是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的最早的“莫沙夫”(犹太人建立的一种以私人租地耕作制基础上的农业合作社)之一。沙龙家原姓施恩内曼,后来才改以家庭所在地的沙龙山谷为姓氏。
沙龙自幼便十分好斗。1942年,年仅14岁的沙龙加入了犹太青年准军事组织“加德纳”(GADNA)。在特拉维夫高中求学期间,沙龙主修了农业、政治和军事等科目,就在这一时期,他成为犹太人地下武装组织“哈加纳”(HAGGANAH)的成员之一。1945年,沙龙作为未来犹太军队军官的培育对象,开始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1947年,沙龙成为“哈加纳”组织的教导员,负责犹太定居点和集体农庄的安全保卫工作。
在战争中“成长”
1948年5月14日,根据联合国1947年11月29日通过的有关决议,英国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宣告结束,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不到24小时之后,由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军向以色列国发动了进攻,刚刚正式组建的以色列国防军立即投入了激烈的战斗,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开战之初,沙龙即被提升为以色列国防军“亚历山德罗尼旅”的排级指挥官。在战争中,沙龙显示出了其过人的军事才能。
1949年,沙龙转入以色列国防军的军事情报部门工作,在以色列北部地区负责搜集活跃于叙利亚和黎巴嫩境内的阿拉伯游击队的情报。1952年至1953年期间,耶路撒冷地区的犹太人定居点经常遭受到来自约旦境内的阿拉伯游击队的袭击,沙龙负责指挥以军突击队进入约旦境内采取报复性军事行动。在此基础上,沙龙负责组建了以军第101特别突击队。与此同时,沙龙进入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主修中东史和远东史。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即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作战骁勇的沙龙指挥以军伞兵部队攻占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米拉通道,为以军最终占领西奈半岛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他在战争期间屡次违反军令,使得以军领导层对他大为反感,以致连续好几年他都无法升迁。
1957年,自觉在以军中人缘不佳的沙龙远赴英伦“换换环境”,在英格兰的坎伯雷军事学院主攻军事理论。1958年沙龙回到以色列,被任命为一个陆军旅的旅长,同时重新回到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学习法律专业,直到1962年毕业。1962年,沙龙终于升迁,被授予陆军准将军衔,同时被任命为一个装甲旅的旅长。1964年,沙龙升任以色列国防军北部军区参谋长。1966年,沙龙被任命为以色列国防军作训部队司令。1967年,沙龙军衔升为少将。同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日战争)爆发,沙龙指挥以军再次夺回西奈半岛上米拉通道的控制权,并乘胜攻占了苏伊士运河走廊。1969年,沙龙出任以色列国防军北部军区司令。
由于自知在以军中人缘不佳,沙龙感到自己最终被任命为以军总参谋长的机会不大,不禁有些灰心丧气,于1972年6月申请退伍。但是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即赎罪日战争)爆发后,好战的沙龙忍不住再次披挂上阵,在西奈半岛前线指挥以军作战。在这次战争中,沙龙指挥2.7万名以军士兵跨过苏伊士运河攻入了埃及境内,遏止了以军被动挨打的局面,一举扭转了战局,为他的军旅生涯画上了一个尚算圆满的句号。赎罪日战争结束后,沙龙终于脱下了军装,开始转入政界发展。
进入政界仍好斗
1973年至1974年间,在利库德集团的支持下,沙龙当选为以色列议会“克奈塞特”议员。1974年12月,沙龙辞去议员之职,并退出利库德集团,出任以色列预备役部队司令,半年后又被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任命为其高级安全顾问。1976年,沙龙组建“和平锡安党”,并在大选中赢得了两个席位,但这个小党不久之后即自行解体。1977年至1981年期间,沙龙再次当选以色列议会议员,并正式加入了利库德集团。在此期间,沙龙被以色列前总理贝京任命为农业部长,并出任移民安置委员会主席,他试图阻断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巴勒斯坦自治领土之间的联系,于是策划了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大量修建犹太人定居点,使得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犹太人定居点的数量很快翻了一番。
1981年,沙龙又开始被第2个总理任期的贝京任命为国防部长。1982年,多年来难改好战脾气的沙龙采取冒险行动,出兵黎巴嫩,打算将黎巴嫩境内的所有巴勒斯坦难民赶入约旦境内,结果导致了当年9月黎巴嫩境内萨布拉和查蒂拉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大规模屠杀惨案的发生,数以百计的巴勒斯坦妇女和儿童倒在了以色列士兵的枪口下,使得以色列政府遭到国际社会的同声谴责。1983年,以色列议会调查委员会经过调查,认为身为国防部长的沙龙对这两起巴勒斯坦难民营屠杀事件负有直接责任,沙龙因此被迫引咎辞职。
1984年至1990年以色列工党和利库德集团联合政府执政期间,沙龙被时任以色列总理的工党领导人西蒙·佩雷斯任命为工业和贸易部长,但由于他反对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米尔推进中东和平进程的政策,于1990年沙米尔出任以色列总理后辞去了工业和贸易部长之职,并于同年改任建设和住宅部长。在1990年至1992年任建筑和住宅部长期间,沙龙想方设法在约旦河西岸大兴土木修建犹太人定居点,以安置前苏联解体后大量涌入以色列的前苏联犹太移民。
1992年6月,利库德集团在大选中败北,拉宾领导的工党政府重新上台执政,沙龙及其所属的利库德集团转为在野。1996年,利库德集团在大选中再次获胜,作为利库德集团“新生力量”的杰雅明·内塔尼亚胡战胜了工党资深政治家西蒙·佩雷斯,出任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上台后为身为利库德集团元老的沙龙度身定制了“基础设施部长”的职位,并于1998年10月9日任命沙龙为外交部长。1999年5月 17日利库德集团在大选中再次败北,内塔尼亚胡败于巴拉克手下后辞去了利库德集团领导人的职位,同年9月2日沙龙被选为利库德集团新任领导人。
独特的性格:得寸进尺
一些以色列政治评论家认为,纵观沙龙的军事生涯和政治生涯,沙龙的性格特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得寸进尺。巴拉克上台后大刀阔斧采取了一些措施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和以巴和平进程,这使得沙龙极为不安,在以色列议会和媒体上想方设法予以阻挠和破坏。2000年9月28日,沙龙破坏以巴和平进程的行动发挥到了极致———在保镖的护卫下强行访问被巴勒斯坦人视为“尊贵禁地”的耶路撒冷圣殿山地区,从而引发了最新一轮持续数月仍无终止迹象的以巴流血冲突,导致将近400人死于非命。
对于中东和平进程,沙龙一直坚持“以和平换和平”的立场,反对“以土地换和平”的立场。在战场上多次与阿拉伯国家交手的沙龙眼中,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他坚决反对“在以色列领土上建立一个自治的巴勒斯坦国家”。沙龙对尽可能多地修建犹太人定居点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心,他认为,如果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安置200万以上的犹太定居者,以色列才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保障。沙龙一向以自己从未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握过手为“荣”,并且在接受美国《纽约客》杂志采访时公然斥骂阿拉法特为“骗子和刽子手”。
态度渐向务实转化
不过,以巴奥斯陆和平协议签署后,沙龙还是采取了较为务实的态度,承认自己“无法改变历史”,接受巴勒斯坦终将建国的现实。为了尽可能赢得以色列民众的支持,沙龙一再强调他是希望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和平相处”的。至于巴拉克政府在以巴和谈中始终未能取得进展,沙龙认为这都是因为巴拉克“让步太多”,以至于巴勒斯坦人“胃口被吊得太高”。沙龙坚决反对巴拉克打算将约旦河西岸95%的土地以及几乎整个加沙地带的土地移交巴勒斯坦的计划,声称他上台后绝不会再向巴勒斯坦人出让一寸土地。
沙龙一直对美国热心于插手巴以和平进程感到怀疑,认为美国的如意算盘就是迫使以色列退回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边线。沙龙还对美国过多地干涉以色列国内事务感到反感,调侃说美国人不要太将以色列人当做“自家人”了,并呼吁以色列人在美国人面前不要“像要饭的那样低三下四”,反对以色列经济过于依赖于美国的援助,主张以色列经济尽可能独立自主地发展壮大。沙龙对美国的敌视态度,使得美国历届政府以及大多数的美国政界人士,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对沙龙难以心存好感。1983年沙龙因为出兵黎巴嫩惹是生非而被迫辞去国防部长之职时,美国政府不少官员甚至是拍手称快。1991年5月沙龙访问美国时,美国政府官员甚至拒绝在白宫会见沙龙,使得沙龙大丢脸面。
作者:
saron
时间:
2004-1-11 13:54
标题:
沙龙,以色列“战鹰” Zt
他是我偶像,我心中的英雄啊,我的名字就是!
作者:
林川
时间:
2004-1-12 21:29
标题:
沙龙,以色列“战鹰” Zt
呵呵,他是你的偶像啊。你们都是战士吧,为国家而战,只不过他在明处,你在暗处,嘿嘿
欢迎光临 黑色海岸线论坛 (http://bbs.thysea.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