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反分裂法令局势改观有限
[打印本页]
作者:
孤叶飘零
时间:
2005-1-1 09:27
标题:
中国反分裂法令局势改观有限
国内民众期待已久的一部法律已经提上了人大的立法议程。不过,当它的一些细节透露出来之后,人们却又有发现它的很多地方与原先的估计有着不小的出入,――至少很多人都在纳闷为什么它不叫“统一法”而叫“反分裂法”。从总体上看,国内多数人士都盼望着它带来一些新的硬措施,不少同胞还以为,“反分裂法”一出,“台独”就自然偃旗息鼓。但是,现实中的政治问题是绝非那么简单的,特别是在台海这样的多角博弈格局中,参加博弈的各方都不得不考虑其他方面的反应,而不能仅凭“痛快”而采取单方面的行动。出于对通盘战略的考虑,我认为定本“反分裂法”不会有多少特别新奇的东西,――然而,就在这似乎陈套的法律条文之下,却隐藏着中国最高决策层的缜密战略考虑;正是这些考虑,而不是字面上的法律条文,将把台海博弈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或者说,“反分裂法”用的是“粘”字诀,而不是“杀”字诀。下面,我试着来分析这部法律的基本内容、基本作用,以及该法律出台后台海局势的演变。
一、“反分裂法”很可能只是对既定台海政策的重申和固化
目前这部法律还没有透露具体的内容,但根据政府方面公开发表的一些言论,我们对于“反分裂法”至少应该有三个基本的预期:
第一,“反分裂法”不是“统一法”。部分网友对于中国政府制定“反分裂法”而不是“统一法”感到疑惑,因为今年以来,国内舆论界期望的是“统一法”而非“反分裂法”,而且温家宝总理在年中访欧时谈论的也是“统一法”。但是,仅仅注意到这一重大区别还是不够的,因为这个“措辞”上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方面对于台海问题的慎重考虑,值得深入分析。事实上,“统一”与“反分裂”并不是一个层次上的范畴。从其最基本的意义上说,“统一”是一主动行为,需要中国方面根据自己预定的目标甚至时间、步骤,主动地采取措施,无条件地推进统一的进程;而“反分裂”是一被动因应行为,即根据对岸的台独行为变量,相应地采取遏制措施。因此,虽然“反分裂”可能会导致“统一”,但它更多的是趋向于维持现状,使台独不至于步步升级,故尔在“反分裂法”的框架之下,“统一”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
第二,“反分裂法”不是“战争法”。从中国政府方面对“反分裂法”的解释来看,这部法律仍然重在“政治解决”,用驻港特派员杨文昌的话来说,“不仅是为了阻止台独,也是要在法律中首先阐明中央实现统一的基本政策,就是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个“基本政策”的说法非常关键!它说明中国政府迄今为止的对台政策并没有本质性的改变,只要台湾方面不在“台独”方向上迈出实质性的步伐,那么过去二十多年的对台政策仍然将继续维持下去。在很大程度上,这部法律的最大作用也许是将现行的对台政策明确化、法律化,因此不会走出“明确宣示和平统一,模糊暗示武统手段”的政策格局。为了增加“反分裂法”的分量,这部法律可能会明确提出一些“红线”,但估计这些“红线”的表述会尽可能的原则化,――因为过于明确的界定将迫使中国方面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采取行动,造成骑虎难下之势。所谓“反分裂法”“授权”解放军攻台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本来就是解放军的固有职责,不需要新的法律来明确。
第三,“反分裂法”不是“时间表”。中国政府方面已经明确宣示:“反分裂法”无意把2020年或者任何一年作为统一的最后期限。这又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反分裂法”不是“统一法”,其重点仍然在于遏制“台独”,而不是强行推进统一。规定“时间表”虽然也许可以在宣传上取得很大声势,但同样会剥夺中国方面的战略主动权。因为中国方面长期奉行“交流促统”的战略,即通过双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往来,把台湾牢牢地捆在中国的经济战车上,并逐步消除台湾各界对于大陆的敌意和戒心,使台湾有朝一日终于感觉到自己无法“独”,“独”则死。因此,如果硬性规定一个统一期限,台湾各界反而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于是以2020年(或者“时间表”规定的某一年度)为倒计时的终止点,逐步采取各种规避动作,其显著后果很可能有两个:一是台湾的经济和技术力量迅速流出台湾,留下一个破败的空岛;二是台独孤注一掷,提前采取行动,迫使中央政府提前摊牌。可见,在台湾岛内及国际力量平衡情况非常微妙的情况下,“时间表”是十分不可取的。
因此,从表面上看,这部法律只宜固化我方现有的对台政策,以不刺激两岸局势为重要着眼点,并不会仓促出台新的强硬路线。既然如此,这部法律还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在进一步分析其意义之前,先给出一个譬喻:
设若“台独”是一块的地盘,我们不许有人闯入,首先当然是在禁区外围明确公告:“禁地,免入”。为了确保擅闯者付出代价,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狙击”战略,亦即在某个特定的区域设伏,只要你进入这个危险区域,就处于我的杀伤范围内,但至于什么时候开枪,以及是毙是伤,那则是我的事情,因此相机抉策的余地较大,有利于整体部署;另一种是“地雷”战略,亦即在某一点(红线)上埋雷(或者是捕熊机),只要你一绊线,机关就自行启动发作,谁都没有办法预测其后果是伤还是死,这是一种无条件的反应,相应缺乏弹性,不利于预定战略的贯彻,而且如果我们明确说明雷区在何处,也等于提醒对方作好防范的准备,也不利于保证打击的突然性。
明白此理,就明白“反分裂法”的真实涵义。
二、“反分裂法”的软约束性使它难以有效阻止台独
沿着前面那个譬喻的思路,那么这部法律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挂警告牌”,通过这个动作,把一切严重后果归咎于不顾警告,擅闯禁地的人。说具体点,那就是“反分裂法”将告诉台湾人民:只要不“台独”,那么台海就将维持现状,台湾人民将继续保持现在的生活方式;如果搞“台独”,那么中央政府就会采取“断然措施”收复台湾,那么台湾的现状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
换一个角度看,这也就意味着在可以预见的一个时期内,两岸是否能够实现统一,将主要取决于“台独”的进展情况,因此可以说“台独”反而成了统一的先决条件,“不独”即意味着不会导致“武统”,而“独立”则意味着“武力统一”。
这似乎是一个奇怪的逻辑,但却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足以在台岛内对“台独”势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影响将会逐渐消失,“反分裂法”最终将显示出其天生不可避免的不足之处。关于“反分裂法”与台海变局的互动,我觉得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基本趋势:
第一,“台独”步伐会暂时放慢,但不会停止。大陆赖以牵制它的基本手段是利益冲击,即通过威胁或实际运用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改变台岛既有的利益格局,使岛内各派出于利益考虑,从而改变“台独”的力量和方向。“反分裂法”通过固化既定政策,无疑会起到这样的影响作用。但是同时必须看到,“台独”是一个由多种历史和现实政治因素决定的区域性运动,有其内在的动力机制,有时其发展是超出中央政府的影响力的。即使不出现震荡性变化,由于新一代台湾人对大陆认同感的消泯,台独情绪也会呈现线性增长态势,或许有朝一日会达到质变的规模,这是过去十年来已经很显著的一个趋势,无论是“贸易促统”还是其他手段都无法予以逆转。此外,还不能排除台海形势加速恶化的可能性,一个主要变量是地区行政当局的决策,即一贯以“独立”为其政治生命力的扁政权可能会出于某种考虑而决定孤注一掷;二是岛内民众的异动,即不可排除在某一政治事件的推动下,某些政治力量采取制度外的行动。后面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台海形势剧变,从而为改变台海博弈格局提供动力。
第二,台湾当局可能会试探“反分裂法”的有效性。在“反分裂法”中,有两个因素非常重要:一是其“红线”的约束性,即是否明确规定什么样的具体行为是“台独”;二是制裁措施的约束性,即是否明确规定对于“台独”行为,我方必须采取什么样的具体行动。用前边使用过的譬喻来说,硬约束就是“设雷场”,碰线即炸;软约束就是“设狙击”,待机攻击。现在看来,出于台海稳定和总体战略部署的考虑,这两个约束性都不会太刚性化。但是无论如何,“反分裂法”出台后,台湾方面都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反复试探这部法律的有效性,其基本策略将是“小刺激―反应―刺激升级―反应―结论”,具体说,台湾方面会先是采取外围敲打动作,如果大陆方面的反应停留在口头,那么台湾方面可能会试着冲撞“反分裂法”中的较次要“红线”,如果大陆方面的反应仍然较弱,那么台湾方面将进一步冲击核心“红线”,即使不予突破,那么也足以证明“反分裂法”缺乏效力,从而坚定“台独”的信心,为进一步的“台独”发展奠定基础。更为麻烦的是,在这样的“以身试法”过程中,台独方面完全可以利用中央政府的反应大做文章,煽动民众的情绪,从而恶化台海事态。
第三,中央政府将面临“执法难”的困境。中央政府出台“反分裂法”,基本目标是在台独行为不断升级的情况下,用升级的政治行动来遏制其发展势头。但是,随着台湾方面“触线试法”,中央政府将发现自己在执法上面临巨大的挑战。虽然“反分裂法”对于“红线”和“惩罚”可以规定得较为原则,并不要求中国军方在“台独”触线时必须采取军事行动;但是,这种原则表述又为国内民众理解“反分裂”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全社会强硬观点占据上风的情况下,民意的天平很可能会向鹰派的一方偏倚。而从现实政治操作层面看,中央政府一般不会轻易对台独的试探行为摆出过于激烈的姿态,这势必会导致很多陆上民众认为政府立场不够坚定,对于台独行为的反应力度不够,这样一来,中央政府不仅将面临台独方面“得意的笑”,而且将面临来自国内民众要求“严格执法”的强大压力;如果中央政府过于考虑陆上民众的普遍意愿,那么又可能会造成岛内民意的强烈反弹,甚至出现“逆向选择”,其结果很可能是台独步伐加快,从而损害原先确定的军事安排。因此,在两岸博弈的格局中,“反分裂法”的出台有可能会恶化中央政府的处境。当然,立法机关的立法水平和技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困境,但既然以成文法的形式规定反台独政策,那么这一困境最终是难以避免的。
不过,如果现在就制定“统一法”,上述困境可能更加突出,因为“统一法”不仅包括反分裂的任务,而且包括了主动实现统一的基本诉求,随后的战略决策势必更加被动和局促。中央政府显然看到了这一问题,从而以被动因应的方式,为自己保留必要的战略选择空间。这就是“反分裂法”取代“统一法”的主要原因。
三、貌似陈套的“反分裂法”下暗含的大谋略
既然“反分裂法”面临那么多的问题,而且最终很可能被台独势力的“试验性碰撞”所突破,那么,它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中央政府制定这部法律,本来就是一个权宜之计,在这部似乎弊大于利的法律下面,可能隐藏了更为深远的战略考虑,其根本目的是要争取时间,从而避免由于约束过硬,致使“台独”碰雷、我方不得不在仓促中依法应战的不利局面;相反,我方显然是要在军事准备充分的情况下,为武力统一铺平道路。这才是“反分裂法”的真实意图所在。它的基本思路也许可以归纳为:
在统一问题上采取守势,从而换取战争的主动权。
近十年来,中国可以说逐步从“五十年内无大战”的幼稚迷梦中清醒了过来,开始研究海峡战争的可能性,并且着手为这场战争作思想上和物质上的准备。由于这种觉醒,军备建设的速度明显加快了,其中一个显著的征兆就是:多年亏损的中国军工行业近年来竟然开始赢利了。业内人士们打趣说,这得“感谢陈水扁”!由此可见中国军备建设在遭遇多年来“重经轻军”的错误思潮干扰后,终于走上了正轨,而且方向很明确,那就是――台湾。
但是,失去的时间是难以挽回的,中国最高决策层也许最为痛切地意识到这一点。因此,近年来中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竭尽全力加快军事建设,军用飞机、舰艇、导弹以及核力量的发展速度均快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但这与“台独”的步伐相比,却仍然显得太慢。最近几年来扁政权的作为,证明台独完全可能达到“超常规发展”的程度,而如果台独一旦迈出实质性步伐,并且得到美国的支持,那么统一问题就会变得十分复杂。
美国已经在多个场合公开声明不支持单方面的台独行为,而且据说布什总统还因为阿扁的急独行径而骂出了“三字经”。但如果我们足够清醒的话,就会明白这并不代表美国在关键时刻不会支持台湾。事实上,美国只是目前不支持台湾独立而已。这是美国战略考虑的结果:它目前正在深陷于伊拉克,难以再拿出足够的战争资源应付台海;如果台湾急独,其后果很可能是把台湾这艘战略航母拱手送给“红色中国”。――它其实并不在乎台海分裂,但不可能不在乎中国统一的结局,这才是美国反对台湾急独的根本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美国拒绝向中国承诺停止对台军售,其用意无非是使台湾武力拒统的实力最大化而已,最终目的正是要使台海分裂永久化,这是符合其在亚洲的根本利益和“遏制中国”的目的的。所以看美国不能光看它说什么迎合别人的好话,而要看它在做什么损害别人的坏事。
中国的最高决策层应该是意识到这个事实的。因此,中国军队的对台作战计划显然包括了多个敌手,除了处于中国军队投射能力范围内的台湾外,美国首当其冲是最重要的敌人。从中国快速推进核导弹、核潜艇计划的急切心理来看,在未来的台海战争中,中国除了积极发展海空阻援战外,还把直接攻击美国本土目标列入了战略考虑。这种直接威慑能力使得中国成为根本不同于南斯拉夫和伊拉克的国家,后者处于被动挨打而不能还手的地位,而中国则可以对美国发出“同归于尽”的威胁,因而使得美国介入台海战争无利可图。
然而,问题仍然在于时间。无论是新式武器的研制,还是军队战斗力的提高,都需要一个不短的时间过程。在军队长期投闲置散、种田经商十余年后,要迅速重新找到战争的感觉,这并不容易。但是,与此同时,台独却在疯狂滋生蔓延,完全可能在我方作好战争准备之前形成势力,导致局面失控。毋庸置疑的是,虽然美国现在竭力阻止阿扁急独,但如果阿扁真的铤而走险,美国其实除了立即出兵台海之后,其他并无好棋可走。从美国向台派驻现驻军官的行为可以看出这种必然性。
在备战水平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中国方面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在能够较为自如地决定D日之前,尽力避免被迫对台独进行胜算不大的军事反应;战争必须在准备充分、游刃有余的情况下开展。这正是毛泽东“不打无把握之仗”原则的基本要求,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军队作战特点。因此,在当前军备建设持续加快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千方百计放缓台独的步伐,赢得备战时间!
于是“反分裂法”应运而生。
这部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政策性文件一经出台,对岸的“台独”活动必然稍作停步,以便在充分研究之后作出反应;即使是台湾方面作出反应,其“试探―判断―结论”也需要一段时间;在“试探―反试探”的过程中,中方还可以依托“反分裂法”进行周旋,使得对方在情况不明的形势中不至于快步推进“台独”进程。与此同时,中国的军备建设继续加快。这样,等到对岸判断出“反分裂法”的虚实,认为可以采取更为大胆的步骤时,不经意中一抬头,却发现对岸站着一个强大得令自己不得不心虚的可怕巨人。
这时,用武统手段来解决台海问题的时机就成熟了。在这个时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将成为军事实力的装饰品,“台独即宣战”的原则将明确摆在台海棋局上,一些强约束的“红线”和游戏规则将相应地提出来,“狙击”战术将加入“地雷”的成份,让某些预期中的台独行径引爆此岸早有准备的军事行动,打一场早就预先警告过的台海战争。但是,是否会出现“时间表”式的主动统一模式,则还需要时间来揭秘,因为主动的武统需要极高的军政智慧、果敢的军事决心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必然承担较大的军政风险。――不过这不是这篇小文要涉及的话题。
总的来说,从“统一法”到“反分裂法”的演变,反映了中国最高决策层在处理战略主动权问题时进行的权衡和取舍,整体的处理是得当的。首先是在统一的主动性上,中国决策层选择了被动因应“台独”的路线,避免“欲速则不达”的结果;其次是在战争的主动性上,中国方面遵循的是“兵者诡道”的古训,保持发动战争的主动权。一言以蔽之,就是设法使台独放缓步伐,以便赢得时间作相应的军事准备,然后在最迫不得已的时候,用最充分的准备,用最小化的代价,来实现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在当前的形势下,出台新的强硬路线可能只会加速台海形势的恶化而已。
“反分裂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新一代领导集体相当高的军政谋略水准,值得我们期待。
欢迎光临 黑色海岸线论坛 (http://bbs.thysea.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