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军事特稿: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处置备忘录 [打印本页]

作者: 残剑无忧    时间: 2005-9-18 00:51     标题: 军事特稿: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处置备忘录


  红色,黄色,绿色,白色,黑色,自然界因为这些颜色而五彩缤纷、生机盎然。
  然而,在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履约事务办公室陈海平将军眼里,这些无辜的颜色变成色带涂抹在印着日文的炮弹弹体上、深埋于地下,就成了恶魔的象征。
  8月29日深夜,接受完记者采访,陈海平教授提起常年备在办公室的行李箱匆匆归家。第二天的清晨,他要乘最早的一班飞机赶往南方  
某地。刚刚接到紧急报告,那里的一处河流里发现有日本遗弃的化学武器。这是履约事务办公室负责协助处理的、近年来不断被发现的日本遗弃化学武器中最近的一例。
  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这座谁也不知道有多大的冰山不断地露出它的真面目。
  二
  1946年8月的一天,吉林省敦化市郊林胜乡大甸子村黄春胜、李春生等4人到附近的马鹿沟打草。当时,马鹿沟附近到处堆放着日军遗弃的炮弹,他们在打草过程中接触了弹体破裂流出液体,因而染毒。事后不久,4人分别在大腿、手等部位出现溃烂。黄春胜卖掉一匹马、两头猪、两车大豆,才治好毒伤,但落得终身残疾。其他3人情况相似,为治疗毒伤导致倾家荡产。
  这可能是目前有记载的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最早的伤人事件。
  然而,噩梦才刚刚开始。
  1959年9月2日,山西某市在建设施工中挖出埋在地下的毒气炮弹,80多人中毒;
  1974年10月,黑龙江航运管理处挖泥船在进行河道疏通时打捞到毒气弹,4名工人全部中毒;
  1982年7月16日,黑龙江某市城建部门在挖掘排水沟时,挖出毒气筒,多人中毒;
  1991年5月,河北某中学扩建学生宿舍楼时,挖出日本遗弃毒气弹50多枚,搬运时毒气泄漏,20多人中毒;
  ……
  据统计,目前我国至少已经发生上千起中毒事件,伤亡超过2000人。这一切,皆源于60多年前日本发动的那场罪恶的侵华战争。
  整个侵华战争中,日军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反游击战中频繁使用化学武器,甚至惨无人道地使用化学武器屠杀无辜平民。根据中方资料,日军使用化学武器有据可查的达2000多次,共造成中国军民中毒伤亡10万余人。
  1945年8月,为了掩盖其违背国际公法使用化学武器的罪行,侵华日军在投降前后将其储存、部署的所有化学武器就近掩埋,或投入江湖之中,以销毁证据。
  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化学武器丢弃场”。
  60多年来,这些遗弃在华的化学武器造成大量无辜的平民伤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消除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带来的危害。
  然而,仅仅中国单方面的努力,成效是非常有限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参与《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谈判工作。1993年,国际社会缔结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并于1997年生效。1999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销毁中国境内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备忘录》。日本政府明确表示,将根据《禁止化学武器公约》,诚实地履行国际义务,为销毁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提供一切必要的资金、技术、专家、设备及其他物资,中国政府予以适当协助。
  同年,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履约事务办公室正式成立。这个办公室主要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参加国际化学武器履约包括协助处理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技术保障的重任。
  铲除毒患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这一代履约人身上。
  履约办公室石建华主任告诉记者,办公室工作人员平均每年的出差时间都在300天以上。8年多来,他们40多次出征,挖掘处理日本遗弃化学武器4万多枚。“人们都在热火朝天地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我们却仍然在悄悄地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
  齐齐哈尔、北安、石家庄、南京、广州……他们的故事和一座座城市、一个个地名紧密联系着。
  南方某市:6000多枚毒气筒、2枚化学炮弹距离长江大桥引桥只有100多米
  1998年对于南方某市来说,是一个城市建设年,高架桥等市政工程正在夜以继日地施工。工程建设指挥部在一小山边建了取土作业点,这个点距离长江大桥铁路引桥只有100多米。
  3月15日傍晚临近收工时,取土的挖掘手操作挖掘机轻轻一铲,刚才还好好的山体中突然露出大量的筒状物,有的上面还可以看到明显的红色标志带。1992年,该处曾发现过此类筒状物,有常识的工人马上预感到:“又发现日本遗弃的弹药了!”
  消息立即上报。中国外交部迅速通过外交途径就发现日本遗弃化学武器向日方进行交涉。4月4日,日本政府派出调查团到现场察看。
  4月9日,学院履约工作小组如期赶到现场。根据现场察看毒烟筒的外观、结构以及部分毒烟筒上明显的标志,可以判定是日本遗弃化学武器无疑。
  证据面前,日本调查团确认了发现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事实,作出了紧急处置的承诺。为确保安全,经中日双方磋商,决定对该埋藏点进行紧急处置。
  履约事务办公室的专家们立即投入了战斗。
  由于日本遗弃化学武器长期掩埋在泥土里,弹药腐蚀严重,普通弹和化学弹混杂遗弃,炮弹很容易爆炸,稍不小心就会造成大范围的人员中毒和环境污染。
  现场作业中,履约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挖、取、拆、装弹药,再对一枚枚遗弃化学武器进行认真仔细的鉴定分析。
  最后,此次作业共处置毒气筒10余种6000多枚、化学炮弹两种各1枚、有毒污染物约30余吨。祖国的一方土地又得到了净化。
  北安市:一旦殉爆,挖掘人员就会被“蒸发”日本人从东京神庙里请来了平安符
  侵华战争中,日军将东北作为中国战场、预定中的对苏作战以及太平洋战场的战争基地,所以将大量的化学武器储存并最后遗弃在东北地区,这与后来发现的情况也是吻合的。近年来,东北地区不断发生日本遗弃化学武器伤人事件。东北三省也就成了履约办公室防化专家们的“主战场”。
  陈海平教授难忘黑龙江北安市的那场作业。
  2000年秋天,中日双方联合在北安市挖掘回收一批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由于这批弹药长时间埋藏在地下,化学弹中的苦味酸所生成的苦味酸盐更易燃易爆,再加上掺杂有大量的地雷、手榴弹、爆破筒和不明弹等易爆物,人员自身产生的静电都有可能引发爆炸,甚至发生大规模殉爆(即爆炸物连环爆炸———编者注)。
  为防止弹药殉爆给周边市民带来危害,陈海平和日方专家磋商后,在挖掘点周围构建起直径16米、高6米的超强度密闭防爆壁,壁外又垒设厚达6米的防爆沙袋墙。这意味着一旦发生爆炸,壁内的挖掘人员将会粉身碎骨,甚至完全“蒸发”。
  这是一次与死神的零距离接触。
  作业前,日方提出在防爆壁内放置从东京神庙里请来的平安符,日方人员还在各作业场周围撒上盐,他们说这样可以保平安。陈海平、王学峰等中方专家没有多想,义无反顾地走进被称为“鬼门关”的防爆壁内,神情自若地开始作业。
  高危作业,大家都格外警惕。虽然谨慎小心,还是险象环生。一天,专家们正在挖掘时,突然,一个250公斤毒剂筒内的芥子气毒剂突然喷泄,紧急关头,老教授李录凭着多年的经验,沉着应战,指挥大家经过3个小时的紧张处置,终于降伏了“毒魔”。
  30多个日日夜夜,履约办公室的专家们处理了1000多枚化学弹、2100多枚普通弹。作业完成后,日方花巨资聘请的西方一流化学武器专家称赞中方人员说:在这种极其危险的条件下,你们创造了世界防化领域的奇迹!
  齐齐哈尔:我国近年来最大的毒气桶伤人事件5个毒气桶40多人中毒
  2003年8月4日,这个日期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当天早上4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北疆花园施工现场,挖掘司机从地下挖出5个金属桶,一个不慎当场挖破,桶内油状物溅出渗入土中。上午,两个民工买下这5个金属桶,卖给了居民区一家废品收购站。收购站对金属桶进行了切割和运输。随之,多人发生头痛、呕吐等芥子气中毒症状。接下来的十几个小时内,中毒人数迅速上升到40多人,我国近年来最严重的一起芥子气伤人事件发生了。
  有毒物质以及涉及区域被迅速封锁。正在某地作业的陈海平接到紧急命令后,连夜驱车数百公里赶到事故现场。
  以陈海平为首的专家组迅速查明有毒物质即为芥子气,同时确认其为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
  确认事实后,中国外交部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交涉。8月8日,日本派代表团抵达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对5只铁桶进行检测后,双方进行了首次谈判。
  出乎意料的是,日方调查组以毒剂桶锈蚀严重,“毒剂桶封口上没有刻印,其高度及残留物的重量也与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武器有差距”为理由,在谈判桌上宣布,认定是日本遗弃化学武器证据不足。
  外交部要求我方专家尽快拿出确凿的证据,还死伤的同胞一个公道!
  严重变形的毒剂桶给鉴定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陈海平作为首席专家,压力可想而知。他带领专家组,对5个毒剂桶再次进行了仔细的鉴定。
  在中方的强烈要求下,日方代表团第二天再次来到处理日军遗弃在华化学武器托管库,对铁桶和毒液进行重新检测。陈海平全身防护,与日方专家组再次进入存放5个毒剂桶的库房,检测进行了整整3个小时。
  在事实面前,日方最后不得不郑重表示:“重新鉴定的这些毒剂桶与侵华日军盛装芥子气毒剂的容器基本一致。”
  履约专家们提供的有力技术支撑,迫使日方承担了全部的责任。
  三
  据有关研究表明:日军战败时为了掩盖其用毒的罪行,将大量化学武器在中国一些地区就近掩埋、沉水。然而,60多年来,日本政府没有提供遗弃化学武器的详细资料。直到今天,他们对“516”、“731”部队究竟在中国掩埋了多少毒气弹、具体埋藏在哪里仍然闭口不说。
  我国目前发现的日本遗弃化学武器,大多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无意发现的。石建华主任坦言,日本遗弃化学武器都是非储藏型的,外表没有黄油保护,因而锈蚀相当严重,常年埋在地下、浸在水下,一部分已有泄漏。水域中的化学武器一旦泄漏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影响很大,同时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影响更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毒剂弹将继续锈蚀,以致残留的毒剂渗透引起水源污染,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作为履约人,我们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石建华说。
  化学战史
  化学战史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将化学毒物用于战场,最早可追溯到古代战争。《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刮骨疗毒”,就描述了毒箭在战争中的使用。公元前431年,斯巴达人把掺杂硫磺和沥青的木片,在雅典所占的普拉塔与戴莱两座城下燃烧,毒烟弥漫,使守军泪流满面。这些都是中外史料上记载最早的“化学战”。
  近代战争中,首先使用毒气的实例当属“八国联军”于1900年在中国天津的使用。最早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则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共造成交战双方中毒伤亡130余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使用化学武器最频繁、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的化学战,是侵华日军对中国军民使用毒剂。他们甚至无视国际公法,组建“516”生化学武器器部队和“731”细菌部队。
  化学武器
  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的有毒化学品叫毒剂。有毒化学品是指通过其对生命过程的化学作用而能够对人类、动物造成死亡、暂时失能或永久伤害的任何化学品。毒剂可分散成液滴、蒸气、气溶胶或粉尘等状态,使空气、地面、水源和物体染毒,经过皮肤、眼、鼻和口,引起人畜中毒造成伤亡。
  以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人畜的武器叫化学武器,包括毒剂、装有毒剂的弹药和装置、使用这些弹药的专门设备,如:散装毒剂、化学炮弹、化学航空炸弹、化学火箭弹、导弹化学弹头、化学地雷、航空布洒器以及其他毒剂施放器材等。
  由于化学武器的危害极大,它与核武器、生物武器并列成为当代国际社会有关条约中规定禁止使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日本遗弃在华的7种化学毒剂
  目前,在中国境内共发现有7种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毒剂。
  芥子气,是糜烂性毒剂的代表,日军称之为“黄1号”。这种毒剂施放后呈液滴和气雾状,人通过呼吸道吸入或皮肤沾染后中毒,严重者会引起全身中毒甚至死亡。
  路易氏剂,糜烂性毒剂,日军称之为“黄2号”。其性能与芥子气相似,但刺激性强,毒害作用迅速。
  二苯氰胂,喷嚏性毒剂,日军称之为“红1号”。其作用主要是刺激黏膜,引起连续不断的喷嚏、流泪和呕吐。在毒剂浓度为每立方米一毫克的空气中,人员暴露30秒钟就能暂时失去战斗力。
  苯氯乙酮,催泪性毒剂,日军称之为“绿1号”。它刺激眼睛、呼吸道,引起流泪、流鼻涕、结膜充血和咳嗽等,作用迅速。
  光气,窒息性毒剂,日军称之为“青1号”。它的作用主要是伤害人的肺部细胞,引起肺水肿,破坏呼吸功能,浓度高时,能够很快使人窒息而死。
  氢氰酸,全身中毒性毒剂,日军称之为“茶1号”。它是一种速杀性毒剂,能够破坏血液的供氧能力,造成肌体组织缺氧。浓度高时,中毒者1分钟至3分钟即可致人死亡。
  怎样识别日本遗弃化学武器
  一是从化学武器种类上识别。根据目前发现的情况,日军遗弃的毒剂炮弹主要有75毫米、90毫米、105毫米、150毫米4种口径;毒剂航空炸弹主要有15公斤、50公斤两种;毒烟筒分大、中、小型3类十几种;毒剂桶有4种。
  二是从化学武器外部特征上识别。日军遗弃的毒剂桶为金属圆柱形桶,有多种类型。桶的盖子和桶体结合严密。盖子上有数个铜制螺口帽,用于密封灌液孔、放气孔、出液孔等。此螺帽绝不能随意拧开,如果拧错,会发生喷溅危险。
  三是从外观色带标志上识别。日本遗弃毒剂弹外表涂灰色(鼠色),并有色带和符号标志。弹体中部的黄色带表示装填的是糜烂性毒剂芥子气和路易氏剂;红色带表示装填的是呕吐剂二苯氯胂、二苯氰胂;青色带表示装填的是窒息性毒剂光气;青白带表示装填的是光气和三氯化砷;褐色(茶色)带表示装填的是全身中毒性毒剂氢氰酸;绿色带表示装填的是催泪剂苯氯乙酮。如果弹体外表涂的是黑色、白色、黄色或红色,则一般为日本的常规弹。
  四是从人员中毒最初症状上识别。曾接触过某液体,有大蒜味或芥末味,一段时间后皮肤刺痛、有小水泡,可判断是芥子气或芥子气与路易氏剂混合毒剂。嗅到烂干草气味,并有强烈刺激作用,可判断是光气。嗅到有刺激味,眼睛感到刺激,并伴有恶心、呕吐的,可判断是呕吐性二苯氯胂、二苯氰胂。嗅到有荷花香味,并马上感到刺激、流泪,可判断是催泪剂苯氯乙酮。嗅到有苦杏仁味,并有眼睛瞳孔散大现象,可判断是血液中毒性毒剂氢氰酸。
  五是从综合特征上识别。怀疑是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时,首先戴上橡胶或塑料手套,在上风或侧风方向仔细查看其形状、锈蚀情况、变形情况及标志色带。如果和常见的铁桶不一样,就要怀疑是日本遗弃在华毒剂桶。
  防化专家还特别提醒说,公民在发现可疑炮弹后,应首先报告当地有关部门,不要擅自处理,更不要碰撞、打孔、用火烧,移动要小心,防止破裂泄漏,如万一身体染毒要及时洗消、救治。如闻到异常气味时,要立即停止吸气,离开现场,向上风、侧风方向转移。





欢迎光临 黑色海岸线论坛 (http://bbs.thysea.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