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美国曾经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打印本页]
作者:
残剑无忧
时间:
2005-9-15 21:29
标题:
美国曾经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美国和日本是有特殊的关系,日本的开放就是美国逼出来的,叫做黑船事件。
为什么美国要先在日本得到一个特殊地位呢?我曾经做过海员,如果从日本走北部航线到美国,所需的时间最短。而从美国到上海,航线就长得多,因此把日本作为到中国的中途站,在轮船时代显然是很划算。
1850年代的日本穷得很呀,名义上是有尚未挖掘的商业潜力,实际上当时欧洲强国对日本不屑一顾,只有美国这一个刚刚发展工业,实力无法和欧洲强国相比,才对日本有兴趣。而其兴趣主要还是「要求日本开港、保护美国遇难船员、提供煤水补给站」,即把日本当作是到中国的中途站。日本对美国听话,美国大悦,孺子可教也。日本人是很会揣摩西方人的心理,除了在1941年自信心爆棚,不自量力突袭美国外,总的来说对西方是乖乖听话。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虽然是大学西方的文化和军事工业技术,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成为一个工业国家的条件。当时殖民地已经分割完毕,日本人那里敢向白种人国家抢夺殖民地呢,那时也没有什么打开市场自由贸易这种东西,日本的工业品那里找海外市场呀?没有海外市场,日本又那里有钱进口所需要的能源和工业原料呢?把日本几个岛上的树木砍光以后,日本的工业化就要停下来了。
甲午战争后日本向中国大敲一笔赔款,八国联军后再来一次,成为日本发展军事工业的本钱。然后通过军事机器大杀中国人,大规模掠夺中国的资源。就是说以战养战完成工业化的过程。
实际上是中国养大日本的军事机器,日本在100多年前靠什么来取得工业原料、能源和海外市场?没有这几项因素,日本的明治维新再好再开明,也不能无中生有地工业化的。
说到工业化,人们总是爱提起英国的工业革命,其实英国那些用蒸汽机拉动的纺织机,按产量来说还不如中国用人力开动的纺织机。使英国强大的不是工业革命,而是军事机器革命!英国的海军舰艇和装备的枪炮,消耗了英国当时大部分的钢铁产量,而技术革新也是用在军事机器上。然后用强大的军事机器维持世界秩序,强迫别国为英国的利益服务。
日本也是走这一条路的,日本从制造海军舰艇开始,越造越多,从中学到工业技术和工业管理方法。然后制造内燃机,装备在军车、坦克、飞机上,是用来输出到西方国家吗?非也,是用来侵略中国,奴役和杀害中国人民,掠夺中国的资源。
内燃机需要石油来开动,而日本没有石油,当时石油的生产完全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如果西方不供应石油给日本,日本那些机动的军事机器根本就开动不来。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不是从1931年开始,而是从二十世纪初就和帝俄争夺东北。为什么当时英美要支持日本呢?因为帝俄是英国的传统竞争者,日本侵略中国东北,这是帝俄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日本要抢夺,可以遏制俄国。这本来就是英语国家的拿手好戏,搞势力平衡呀!在1902年美国和日本签订同盟条约,就是叫日本放心和俄国开战。在第一次大战后日本接受德国在中国山东省的权益,也是多得美国的支持。
后来帝俄变成了苏联,苏联是英美在意识形态上的死敌,更要支持日本在东北的势力,以便从东部牵制苏联。
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日本不能危害英美的利益。中国很大,美国和英国的商业利益主要是在长江流域和中国南方,只要日本不南下,是可以继续支持日本的。
想不到日本不自量力,胃口越来越大,竟然敢侵略英美有很大利益的上海,种下了英美和日本开战的种子。但侵略上海以后美国还供应石油给日本,为什么呢?因为英美的注意力转到欧洲的德国,那才是大敌呀,如果德国统一了欧洲,英国危矣。
到了1941年,苏联成了英美的同盟军,牵制了大部分的德军,可以给颜色日本看了。美国和日本关于供应石油等资源给日本的谈判,谈来谈去谈不成。日本就恶向胆边生,你不给我就抢。因此就有了突袭珍珠港和占领东南亚的一幕。
到了这个时候,美国就支持中国对抗日本,美国飞虎队的飞机帮助中国,很多死在中国的领空领土上,对此我们是要感谢的。美国战斗人员在中国的生活作风可能不大好,但他们是全心全意帮助中国抗战,很多人因此牺牲,是要多谢他们的。
但领导美国的上层阶级,是使用冷酷无情的利益计算,到现在也还是如此。
在美国打开日本门户后的150多年中,美国长时间站在日本一边,美国站在中国这一边只有短短的四年。到现在,美国和日本的军事条约,在苏联解体以后也还是有效。而虽然俄国向英美曾经表示了善意,北大西洋公约也还是向东扩。这是因为俄国还是很大,中国也是如此,在利害关系之下,支持日本牵制中国是一条好计。
但现在已经和一百年前不一样了,核大国之间的战争是短时间内两者都毁灭,而占领一个地方,好象前苏联占领阿富汗,现在美国占领阿富汗和伊拉克,实际上是很大的负累。
中国的机会应该是在怎样利用现代技术复兴中华文明,而不是在怎样争夺石油资源上,是有条件坐山观虎斗,任外面搞得天翻地覆,我们搞自己的事业。
欢迎光临 黑色海岸线论坛 (http://bbs.thysea.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