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美印联手抗衡中国 南亚局势不利北京
[打印本页]
作者:
残剑无忧
时间:
2005-8-16 00:14
标题:
美印联手抗衡中国 南亚局势不利北京
军事搜索客讯
60年前的今天,日皇裕仁向日本全国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把全球超过60个国家20亿人卷入生死杀戮、死伤至少7500万人的第2次世界大战正式写下休止符。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日本外相重光葵签署了投降书。目击全部过程的中国记者朱启平在〈落日〉中是这样写的﹕「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所谓欤……旧耻已湔,中国应新生。」
不止中国盼望新生,全世界亦然。可是,热战结束不久,冷战随即拉开帷幔,东西方两阵对峙,刚结束内战休养生息的中国,也成了围堵与被围堵中的一员。北起南韩日本,南迄台湾菲律宾、澳洲新西兰,以至中南半岛的泰国,以美国为骨干、针对中国的「扇形战略」大功告成。这么一围,就足足围了近30年﹔到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与菲律宾泰国日本澳纽陆续建交,才稍稍把这道厚墙打开了一个缺口。
然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并未因时间而消褪,随中国经济崛兴、美国超强地位的确立,中美对峙已然变成不能避免的事实,一场围堵与反围堵的争斗,吊诡地再度临门──当国际间的焦点放在中东和欧洲的时候,被遗忘了的南亚次大陆出现了战后60年来最大的战略变化﹕美国和印度结成盟友,宣布两国在经济、政治以至科技上全面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两国亦会在核科技上发展合作﹔单是这一项,就比一般的双边关系更紧密、更不寻常。
战后逾半个世纪以来,美印关系长时间处于冷冻状态﹕虽有邦交,却说不上是盟国。进入60年代,印度因为它既守住中国西南部出海要津,又扼中东——日韩的石油运输路线,被苏联看中而结成盟友。
冷战结束,苏联寿终正寝,印度在苏联称霸印度洋的战略位置中顿成历史。这段时候,美国总统老布殊打完第1次海湾战争,正埋首擘划「世界新秩序」,以印度来制衡中国的策略逐渐抬头。中国当然明白,印度人口仅次于中国,又拥有核弹,这样的近邻只能相交而切不可攻,于是自李鹏以还,朱镕基、温家宝都先后访印。
不过,随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亚洲在战后由日本带头的「一极多元」格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中国可能在20年间取代日本,从此扮演一极多元中的「一极」,这令布殊政府更密切注视印度洋,关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
美国的考虑和前苏联一样,得印度洋即控制东亚──中东的石油经海湾到印度洋,再由马六甲海峡北上中日韩﹔这条生命线只要被人,这3个石油输入国马上会受到沉重打击。美国的策略是将「石油之路」生杀大权操之在己,所以近年美国频向这条路线上的印度、越南、新加坡三大要国大献殷勤。
比起美印关系,中印关系好不到哪里去,中印在50年代初关系一度是不结盟运动的中流砥柱,但其后因边界纠纷陷入冷战,1962年两国更因此狠狠打了一仗,最后是以印度惨败告终。虽然近年两国关系稍见改善,但印度在1998年成功试验核弹,两国相争的局面再度浮现之际,胡温新班子上台,戮力改善与印度关系,以抵消印度被美国扯进围堵中国集团的拉力﹔总理温家宝今年4月访印,并就边界问题与印方定下谈判基础,北京的和平诚意表露无遗。
在印度来说,与中国交恶绝非最大利益﹔然而对拥有核武、近年经济以平均每年7%增长的新德里政府来说,亟欲得到的是其它国家对其大国身分的确认,这时美国忽然来送秋波,印度难免有其考虑。美国财经周刊Barron';s日前有一篇文章引述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米塔拉,说亚洲只有印度在经济和军事上能与中国匹敌。毫无疑问,这是美国的算盘,印度或许也有此意,中国面对美印联盟,下一步应怎样走,足以牵动整个南亚格局。
欢迎光临 黑色海岸线论坛 (http://bbs.thysea.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