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 0
- 积分
- 30
- 贝壳
- 30 个
- 注册时间
- 2008-6-17
- 最后登录
- 2009-1-5
|
电影《梅兰芳》的七大软肋
电影《梅兰芳》的七大软肋
一、人物关系不清
梅兰芳不是一个虚拟人物,即便导演没有把这部电影作为传记来拍,也不能神龙来去无踪影,开局仅以大伯戴纸枷进宫传奇性交代梅兰芳性格底色,有一笔带过十三燕的身份,一步带过梅母的身份,而青年梅兰芳的每次出镜似乎更像一个聊斋人物,神秘有余,真型不足。
二、作为伶界大王,梅兰芳的京剧亮点不仅笔墨欠缺,更缺乏神来之笔
作为打擂的重头戏,浓墨重彩十三燕、费二爷等都做足了戏份,亮出了奇异霞光,可是梅兰芳为什么选择《一缕麻》,为什么《一缕麻》搏得青年学子的钟爱,没有任何注解,哪怕当时媒体放大字号的借言都没有。《一缕麻》虽说是悲剧,为何当时新文化运动带来的重人性,轻礼教,尤其是烈女殉夫的题材为什么成为京剧改革的首选,完全按下不表,这在一直以来以思想深刻著称的陈凯歌导演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其次,众所周知,梅兰芳知名剧目还有《贵妃醉酒》,身处中年的梅兰芳居然能把失宠的妃子演得醉态万方、哀怨娇柔,身段、唱腔空前绝后,可电影中竟然以反衬的形式糟蹋了一把醉酒的妃子,这对推出艺术奇伶梅兰芳真的非常令人扼腕叹息。
三、梅兰芳的性格前后不很统一
不解的是编剧和导演花很大力气去烘托十三燕、邱如白,而对梅兰芳倒是惜墨如金。青年时期的梅兰芳接受新事物才去听邱如白的讲演,被新的思想“蛊惑”才要与爷爷打擂,以细致入微的动作和表情表现戏剧人物的内心冲突,到了中年时期的梅兰芳,虽然仍有一份外柔内刚的壳,但是骨髓里的东西却未能贯穿下来,而是被孟小冬的感情穿插到八卦中去了,被邱如白束缚,被京剧舞台勾了魂,但是他对京剧的痴迷难道还不如邱如白么?这里的惜墨如金就太令人费解了。
四、邱如白、孟小冬等配角的表演都告诉观众梅兰芳像是被拍了花,完全没了自己
导演对邱如白、孟小冬二人的塑造很成功,但是梅兰芳就是差那么一点火候,他被人左右的缘由和被人吸引的缘由难道仅仅是邱如白的强势和孟小冬的主动么?没有内因外因能起决定作用么?梅兰芳“怕输”到底是为什么?就差那么一笔,作为一出神入化的伶界大王,难不成成了提线木偶了?导演目的是要塑造台上梅兰芳的阴柔,台下梅兰芳的绵里藏针,还是要塑造梅兰芳伶人自家的骨架?一个京剧历史上无法超越的艺术天才,怎么显现出来的更像受气包呢?
五、剧本没有精雕细琢
一部好电影,首先应该有一个好剧本作为底子,演员,及其一系列后期制作都弥补不了剧本的先天不足。《梅兰芳》可能还有许多家人再提要求,还有许多业界同仁在设禁忌,但是我们并不是想看到我们不知道的隐私部分,只是想把已经了解的光辉灿烂的部分看的更清楚,作为永久不灭的审美对象,这一点剧本没有提供给我们,电影提供给我们的只是雾里看花,狐仙花神一般的梅兰芳,剧本可以以纪录片的客观语言介绍,也可以以传记片的主观语言给我们独白,甚至可以义探监的方式跟我们对话,都没有,剧本就像一部散卷脚本,让热爱京剧艺术的观众炙热焦渴,陡然心生岀许多不甘来,堵在喉头的“好”儿亮不出来,白白的憋屈两个半小时。
六、演员应该拿出明星范儿来
影片中青年梅兰芳、中年梅兰芳的众多出场都是一身白衣,中国古典审美经常冠以主角一身白袍,目的是突出一个“亮”字,一个“高”字,“亮”又漂亮、辉煌的概念,“高”有显贵,出尘的含义。影片中的梅兰芳自始至终都处在一个昏暗背景下,多数身着白衣,只是青年时娇小、文弱,中年时发福、高大,终归都没有再现梅兰芳身上名伶的神态表情,大艺人的独具的魅力和身份感,尤其是梅兰芳是男扮女装,青年时必然不失妩媚,中年时必然风韵犹存,这是没有必要回避的。
七、表达梅兰芳的民族气节落于俗套
下半部电影基本上是在表现梅兰芳的民族气节,虽然我们都无缘看到我们引以为豪的梅兰芳是怎样对抗日本人的,但是蓄须拒演还是有据可查的,为什么一定要突出日本年轻军官的热爱京剧热爱梅兰芳的灼灼二目,刻意表现梅兰芳说“我在台下是一个男人”的苍白声音和表情呢?侵略者以自杀抗拒摧毁文化巨擘的雷同模式我们见得太多太多,非如此不足以振聋发聩么?为甚除了塑造梅兰芳时一再退避三舍,茫远的不能再茫远,而周围人物都如牛鬼蛇神在眼前跳跃,切近的不能在切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