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名端阳、重午、端五、重五、端节、蒲节、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说法。过去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楚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五月五端午节。但是近代学者的研究证明,端午节的许多活动早在屈原以前就存在了,据宋高承《事物纪源》记载,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了操练水兵而划龙舟,这说明端午节起源较早。也有人认为该节是龙图腾的祭祀节日,或来源于
夏至,或起源于恶日。还有的认为是纪念伍子胥投钱塘江,还有曹娥救父之说。也有人主张五月五端午节与介子推有关。还有的说是为了祭祀先祖。类似传说五花八门。端午节的起源可能是为了祭祀水神或龙神而举行的祀神仪式,后来各地又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对端午节起源作了自己的解释,其中纪念屈原是比较流行的说法。
(一)祀神
端午节是一个祭祀诸神的节日,其中有屈原、曹娥、蚕神、农神、张天师和钟馗之祭。 曹娥是浙江地区五月五日祭祀的神灵之一,至今民间还流传有关历史传说。由于她是孝女的楷模,为东汉时期的统治者所提倡,于是加以宣传,并把她与龙舟联系起来。浙江建德地区认为白娘子盗仙草救了许仙,也救了百姓,所以当地在端午节祭白娘子。
端午节的另一避邪之神是钟馗。是日各户都购买钟馗图,挂于门上驱鬼,各户之间也以赠送钟馗像为荣。钟馗既可打鬼,又可驱疫。古代早期就迷信钟馗,如铜镜上的图案。张天师、钟馗皆为道教历史人物,道教正是善于驱鬼降妖,而五月五日为毒月日,自然会把道教的神仙搬到节日中来,所以这是较晚兴起的信仰。
浙江衢州地区把五月五视为药王神农的生日,以该日阴晴占卜年成好坏及药品的质量。而端午采药则由来已久,在全国各地都较流行。
另外,在福州称瘟神为大帝,曾修建庙宇供奉,五月端午举行大帝诞,杀牲祭祀,搭台唱戏。而浙江湖州地区过谢蚕神节。
(二)划龙舟
划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中国绝大多数县市在端午节划龙舟。所谓龙舟,就是龙与船的结合,是一种以龙为标志的竞赛船只。划龙舟不仅在汉族地区流行,在少数民族地区也相当活跃,如壮族、傣族、苗族都有盛大的龙舟赛会,云南西双版纳举行泼水节活动时,傣族也举行龙舟比赛,龙舟华丽,观者人山人海,颇有民族特色。另外在朝鲜族、白族、土家族、拉祜族、仫佬族、京族、黎族地区,也过端午节,划龙舟,其中满族又称“重五节”。
龙舟的特征表现在龙头、龙尾上,此外还有各种装饰,如舟上有神楼、神位、旗帜、彩灯、大鼓、铜锣等等。每逢端午节时,事先要修龙舟,训练水手,到节日进行龙舟比赛。比赛前,必须请龙、祭龙,然后进行竞渡。
划龙舟的主要目的:一是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驱除瘟疫。有的地方还以龙舟送鬼,即驱邪避瘟疫。在广东民间流行一种纸符,书有“天生火官除百害,八卦水御灭凶灾”,就是划
龙舟时用的,目的是去灾求吉。
(三)吃粽子
粽子,又称角黍。角黍的做法是把粽叶即大竹叶泡湿,糯米发开,以肉、豆沙、枣仁等为馅,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状,蒸煮熟而食之。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传说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屈原,向他献的供品。其实吃粽子怀念屈原是较晚的,在此之前粽子是一种夏令或夏至食品,同时用以祭祀水神或龙,后来才把纪念屈原附会上去,并流传至今。
端午节的特点和活动内容,在一首民谣中有充分的反映: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鸡蛋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早晨小孩还没出被窝时,大人就把鸡蛋送到小孩嘴边,认为鸡蛋有健身之效,也与蛋生神话有关。
雄黄酒,是酒内加入药物——雄黄,其中含三硫化二砷。民间认为把雄黄酒涂在额上、耳朵上,能防虫健身。浙江奉化民间认为端午前后的药材治病最灵,必多采集,送给老人,故称该节为送药节。东北少数民族在端午节早晨,出去采菖蒲、艾蒿。还去水域捉青蛙,然后往蛙口内填一块墨,令其干燥,一旦发现有人患浮肿病`,就用蛙墨涂抹伤口,但必须是在端午节时制作的。
(四)避五毒
民间信仰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有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此月多灾多难,甚至生孩子都会夭折,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预防,包括以服药和宗教手段来避五毒之害。为了对付五毒,在端午节要赐扇,小孩穿五毒裹肚,佩香囊,捕蛤蟆,贴端午符,沐浴兰汤等等。天津已婚妇女要带领小孩到河边“躲午”,并把身上佩戴的避邪物如布人、布狗等物丢入水中,取小布人代替受灾,俗称狗咬灾星。
首先,佩戴避邪植物。起初是插菖蒲、艾虎。民间多自采自用,城里则有人沿街叫卖菖蒲、艾草。后来增加了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合称天中五端,可与五毒相克。
其次,端午节卖五虎花,佩挂护身灵物。这些饰物,又称香包,有些地区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取避邪之意。有些地方还专门缝制五毒衣、五毒背心,让小孩子穿上护身。此外,还有贴永安符,举行钟馗赛会。有关民间防五毒剪纸也有不少,如倒灾葫芦、艾虎菖蒲剑葫芦、老虎镇五毒等。
第三,游天坛风俗。这主要流行于旧北京地区。此外还举行石榴花会。
摘自新浪读书网
|